分享

札记 | 局外人的孤独@《异乡人》

 无益事 2021-11-01

评分截止至2020/4/5

来源于豆瓣


加缪的《异乡人》,又名《局外人》,如果是后者,我想当初应该不会买这本书。
但看完后想,后者更契合内容本身。
对“异乡人”的印象最初来源于梁文道的“开卷八分钟”,他用这个词描述随着解放战争结束后,在台湾的那些大陆人,
身在异乡为异客,故为“异乡人”。
后来听李健的歌曲《异乡人》,自己身处繁华的上海,时常感觉孤独,有“异乡人”的感受。
抱着这样的心态去读加缪的《异乡人》,会发现,读不懂这本书。
在这篇札记中,若无特殊说明,我用《局外人》指代这本书。
 

先说本书的作者加缪,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年,阿尔贝·加缪,44岁,是这个奖项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
3年后的1960年,在搭朋友的顺风车从普罗旺斯去巴黎的路上,发生车祸,当场死亡。 
在诺贝尔奖官网中,用这样一句话评价了阿尔贝·加缪。
for his important literary production, which with clear-sighted earnestness illuminates the problems of the human conscience in our times.[1]
翻译过来大致意思就是:我们颁奖给他,是因为他的作品用清晰的目光,诚挚的态度,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知的问题。
关于良知的问题,我下意识想到了巴金先生的《随想录》,因为巴金先生被称为“20世纪中国的良知”。

阿尔贝·加缪

来源于诺贝尔奖官网

阿尔贝·加缪的代表作有The Stranger(《局外人》)The Myth of Sisyphus(《西西弗的神话》等。
因为和萨特(Jean-PaulSartre)的友谊,他的作品被贴上“存在主义”的标签,但是他拒绝和任何意识形态有任何的牵扯。
但不可置否的是,他的观点影响着很多的人。
2019年罗胖的跨年演讲的最后引用了加缪的那句“对未来最大的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
当听腻了“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换种表达方式让人耳目一新。

最近因为这场疫情而让人回想起的长篇小说《鼠疫》也是加缪的作品。
 
我阅读的版本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一乔翻译的《异乡人》。
在没有看任何关于这本书的导读以及分析之前,我其实觉得这本书的故事很普通,没有任何出彩之处。
主人公默尔索枪杀了一个阿拉伯人,于是法庭判他死刑,仅此而已
而这版本的编者,生怕我这样的读者没能读懂加缪的“荒谬”,于是在小说的最后特意安排了导读“默尔索的成年礼”,从各个角度去解析加缪究竟想要告诉我们。
那种感觉就像语文学渣做完阅读理解之后,再看标准答案,只剩下惊叹。
我会怀疑究竟加缪在创作的时候,这些细节是不是真的如解析所说的那样。
我想,大概也没有吧。

“他们说,妈妈死了,我没哭;这是无情,该死;隔天就和女友厮混;这是不孝,该死;挑拨朋友仇家互斗;这是不义,该死。
我合该天地不容,人神共愤,但你们企图用来拯救我的那一套,又算什么?我杀了人,只因夏日阳光太刺眼”

默尔索,某些人眼中的怪人。他倦于给出令人满意的标准答案,他对合乎礼俗但不合于自己真实感受的事物的态度让人感到诧异。

女友问默尔索“我们结婚吧!”
“好的”默尔索回答道。
“你爱我吗?”女友追问,默尔索思索了一会“不爱,没有到爱。”
“那你为什么要和我结婚?”
“因为结婚会使你快乐。”

默尔索的母亲去世,他赶到养老院处理后事。
母亲灵枢钉子没有钉牢,方便儿子见最后一面。
门房说“我这就将钉子取下,方便你见最后一面。”
默尔索却制止了,门房问道“你不想看吗?”
“不想。”
“为什么?”
“不知道。”

默尔索的行为在多数人眼中是不符合世俗,我们也在被世界喋喋不休地驯化,我们的行为举止甚至思想,符合社会约定俗成的、种种道德规范下的节度。
就像预审法官对默尔索不信仰上帝的态度,他不相信会有人不相信上帝,认为其玷污自己的信仰,称其为“反基督先生”。
而正是与世俗的不符,于是被认为“荒谬”
我想起黄渤主演的电影《杀生》,讲述一群人如何联手杀死了一个“不合规矩”之人。
黄渤饰演的“牛结实”就是那个荒谬的人,但看到的却不一定是真相
在被众多规矩束缚、各种乌合之众的集体心理捆绑的长寿镇上,牛结实是唯一敢打破世俗规矩的人。
村长为了能让生重病的老爷子再多活几天,打破长寿镇的记录,不给老爷子喝酒。可是牛结实知道老爷子想喝酒,于是偷偷给老爷子带酒,老爷子喝了酒带着笑容离世,牛结实被认为是害死老爷子的凶手。
村里对于情欲控制得很严格,牛结实就在大家饮用水中掺杂春药;村中规矩寡妇要入水陪葬,牛结实却孤身跳水将寡妇救上岸。
最后村里的人最后杀死了这唯一“不合规矩”的人,灭杀了唯一的生机,故曰“杀生”。
荒谬的默尔索最后也判决了死刑。
最后,他期盼行刑那天能聚集许多观众,以充满憎恨和厌恶的叫嚣来送他最后一程。

[1] Albert Camus – Facts. NobelPrize.org.Nobel Media AB 2020. Sat. 4 Apr 2020.<https://www./prizes/literature/1957/camus/facts/>

札记 | 阅读像是旅行,每本书都是一个旅伴。有的难相处、有的风趣幽默、有的让你舍不得离开、有的希望能和他再次旅行……每次旅程结束,总要和旅伴告别,让每一封札记成为最好的告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