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札记 | 三分之一的人生 @《斯坦福高效睡眠法》

 无益事 2021-11-01

评分截止至2020.1130 /来源于豆瓣


选择看此书的理由,即,我为什么会看这本书:
对于“睡得像死猪”的我来说,睡眠质量是绝对不成问题,失眠也从来不是我需要考虑的难题。
但是选择这本书也说明自己其实在睡眠这方面是有困惑、需求的:如何减少自己的睡眠,或者说如何让自己不犯困。
在翻开书之前,我理解的“高效睡眠法”是指如何在3小时完成6小时的睡眠质量。
书读完,才发现“高效”也指如何在10分钟完成30分钟,乃至1小时的入睡阶段。
对于如何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减少睡眠时间,最著名的莫过于达芬奇睡眠法:每工作4小时睡15分钟。照这个节奏,一昼夜花在睡眠上的时间只有不足1.5小时。
我不知道历史上达芬奇是不是真的按照这个节奏睡觉的,反正我是没有尝试过。倒是看了很多网友尝试过,并且也有些正面积极的评价。
达芬奇睡眠法强调多相睡眠,在15分钟内完成睡眠,也就意味着每次都是快速动眼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REM),这是基于REM能完全恢复精力的基础。
如果在不得不加班的情况下,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保证睡眠质量呢?
斯坦福高效睡眠法指出困了就睡,完成一个睡眠周期(大约90-120分钟),因为第一个睡眠周期的非REM睡眠时间最长,睡眠程度最深。
随着多个睡眠周期的交替,非REM睡眠在单个睡眠周期中所占时间比重变低,且睡眠变浅,人也就容易被唤醒。
综上所述,斯坦福高效睡眠法强调的是非REM睡眠阶段才是恢复精力。
从这点来说,两种睡眠方法是矛盾的。

作者的实验室介绍/来源于斯坦福官网
这本书告诉了我什么?
如果是我想写一本关于睡眠的书,会写什么呢?
首先要告诉读者“睡眠很重要以及为什么重要?”
然后告诉读者“正常的睡眠应该是怎样,以及正常的睡眠模式”。
其次告诉读者“失眠的危害,以及如何入睡”。
最后告诉读者“为啥会春困、夏倦、秋乏、冬眠,以及如何避免”。
大致如此,这本书也大致如此。
于是,我决定记录那些“怎么做”的瞬间
如果在深睡(非REM)下被叫醒,会感觉迷迷糊糊,思维会有短时间“短路”,完全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时何地,回忆的梦是抽象且不太理解。REM睡眠被叫醒则反之。
睡眠负债的人(值完夜班未睡)的人会呈现瞬间睡眠的状态,即1秒到10秒的睡眠状态,对周围刺激毫无反应。
睡眠周期持续90分钟左右,通常反复4-5次,睡眠逐渐变浅,易被唤醒。但是睡眠周期因人而异,一个周期的时间为90-120分钟,也有建议睡眠时间是120分钟的倍数。

一夜睡眠周期变化
不得不加班的夜晚,保证自己第一个睡眠周期的质量,即平时的睡觉点上床睡觉,定90-120分钟后的闹钟,做到睡眠总体时长不足,但在质量方面能够做到在最差的条件下,将优势最大化。
入睡的两个法子:体温开关(缩小体内温度与体表温度之间差值,差值小于2℃,这个缩小差值的趋势);脑部开关(让大脑处于不兴奋的情况)
“双手暖和的孩子才能安睡”所以厚厚的手套和袜子可以助眠,但是如果穿上袜子温暖脚部,然后脱掉袜子释放热量,降低体表温度,更好入睡。这是书中作者提出的观点。同理,睡前90分钟的热水澡温泉以及足浴能起到同样的催眠效果。
关闭大脑开关可以通过看无聊的书或者影片,或者穿平时一样的睡衣,睡同一张床、同一时刻睡觉,给大脑暗示该熄火睡觉,避免刺激、激动的念头
对于想清醒的人,光以及体温的适度提升可以保持清醒。定两个闹钟、光脚、洗手、咀嚼、咖啡都能让自己更容易起床清醒。
午睡一定不要太长,不要熟睡,20分钟是最佳选择 
个人体验
某段时间想做的事情太多,效率也不够。
加上白天在临床已经精疲力竭,晚上回到寝室便倒头就睡。
于是深刻觉得时间不够。
于是翻到这本书,便采用了书中的观点,体验了一波。
晚上11点入睡,凌晨1点起床写作,只睡两小时。
写作3小时后,再睡1个半小时,到5点半起床洗漱跑步早餐上班。
第一天,人的状态还可以,深夜安静高效写作的感觉让人着迷。
次日,24医院值班,晚上10点突然来了宫外孕,但由于某项检验结果没出,病人迟迟没有入院,无法开医嘱。和病人交代情况,便自己定个闹钟躺在沙发上。
计划凌晨1点起来,结果凌晨1点半被Call机叫醒,原来是上级见我迟迟没有给入院病人开医嘱。后来才意识到闹钟还没有设定好,自己便已经睡着。
忙碌完医嘱及病史,稍微看了些文章,凌晨4点便又躺回沙发,睡到了六点半。
三日,晚上没有坚持住,晚上10点睡到次日凌晨6点。
斯坦福睡眠计划流产……
在计划实施的第二天,明祎回复我书中关于“睡眠负债”那段内容:睡眠负债就像金钱负债,欠债是都要算利息的。
她料定我计划肯定会流产。
引用庄子的那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评价达芬奇睡眠法。
自己的想法还是少些,能活的久些。

回到书的本身,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本书介于科普读物与教科书之间,更偏向科普读物。
书的最后也列举参考文献,主要集中本世纪初的文章,并不反映最近学界关于睡眠研究的研究报道。
书中除了介绍完关于睡眠的基本概念,剩下关于实际操作的介绍部分。
介绍部分的语气仿佛是告诉“你该怎么做”,并不是回答“你为什么这样做”,并且也不需要你知道“为什么”
没有任何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RCT),就是缺乏现代医学的循证试验的观点。正因为如此,对于临床的我来说,有些不过瘾。
或许这也是科普读物的写法,写那么多循证依据也没有人喜欢看。不如直接告诉读者你需要做什么,以举例、打比方的方式让读者理解,这就足够。
最后,不知道是否因为翻译的缘故,感觉部分章节在阐述观点有些兜兜转转,顾左右而言他。
真心觉得翻译其实是蛮重要的一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