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拾遗之一——辽,夏,金,元的骑兵战术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1-11-01

导言:《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是兴亚社讲武堂于2018年推出的精品课程之一,由北京邮电大学国防教育协会顾问本社总教习张洪铭先生讲授,旨在通过研究中国古代上自春秋战国,下至晚清的军事战略战术得失,;为广大军事历史爱好者了解中国古代军事,通晓战略战术原则提供良好的启蒙作用。拾遗篇则是该课程的补充,在公众号不定期更新。(欢迎加入兴亚社讲武堂QQ群134913367)

前言:辽,金,夏,元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拥有强大的骑兵集团,凭借其骑兵的强大威力,南下与中原王朝(主要是宋)争夺中国的统治权,谱写了长达三百多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战争史,那么,他们的骑兵战术是怎么样的,又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结合《中国古代军事战略》第五章两宋篇的课程内容,本篇文章将与你一一道来。

一.    辽国

辽国是北方契丹族建立的政权,由耶律阿保机初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1125年亡于金(不算西辽及其后续政权),鼎盛时期占据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南至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的广大疆域,与中原政权(主要是北宋)对峙,甚至一度南下占据中原(947年契丹军南下中原,灭亡后晋,辽太宗耶律德光于汴京登基称帝)契丹国力强盛,拥有强大的骑兵集团,那么他的骑兵战术和编制是怎样的呢?

契丹的本族军队主要是骑兵,“每正军一名,马三匹”(《辽史·兵卫志上》),鼎盛时期,“合骑四十万”,骑兵以弓骑兵为主,重骑兵为辅,步兵主要是由汉人和渤海人组成,精锐的具装骑兵(人马皆披盔甲的重骑兵)被称为“铁林军”。在主力部队编制中,御帐亲军和宫卫骑兵(皇帝,皇后的私人卫队)也是辽国的精锐骑兵部队。这些骑兵都拥有精良的盔甲与武器装备,使用骑矛和“骨朵”(类似于钉头锤)作战,“人铁甲九事,。。。马甲皮铁,视其力”(《辽史·兵卫志上》)。值得一提的是,后世闻名的西夏铁鹞子骑兵,一开始也是辽国的骑兵称呼。“契丹谓精骑为铁鹞,谓其身被铁甲,而驰突轻疾,如鹞之搏鸟雀也。”(《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二年》胡三省注)他们与铁林军一起,构成辽国的精锐骑兵部队。《辽史·百官志二》。虽然拥有大量的马匹资源,但是,在作战时,契丹人也非常注意节省马力,保护马匹资源,辽国骑兵在对宋作战时,“未遇大敌,不乘战马,俟近敌师,乘新羁马,蹄有余力。”以保证战场上坐骑的马力。

在战略上,防御作战中,契丹军善于内线作战,一般先运用骑兵机动方面的优势,分路引诱敌军,使得对方进入难以维持给养的地区,不断袭扰,使得对方后勤线吃紧,士气大跌。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对敌军各个击破。比如,在986年的岐沟关之战中(详见《中国古代军事战略》第五章两宋第二讲宋辽战争),辽军先以一部兵力对抗牵制宋军中路(以田重进为主将),西路(以潘美为主将),主力抗击对幽州威胁最大的东路军(以曹彬为主将),而后再对付中路,西路军,经过一番激战,于五月初三日大破曹军于岐沟关(今河北涿县西南),而后转向西路,中路,并于陈家谷(今山西朔县南)击破西路杨业军。在进攻作战中,多采取分进合击,大纵深的穿插,钻隙而进,深入敌方腹地,袭击纵深内的战略目标,迫敌后撤或者求和。由于缺乏攻城能力,对敌方设防坚固的城市多绕开或者围困。后勤补给方面,辽军缺乏完善的后勤补给体系,“人马不给粮草,日遣打草谷骑四出抄略以供之”《辽史·兵志》,以劫掠作为大军的主要供给手段,自然缺乏持久的作战能力与长期围困能力,因而制约辽国的扩张。

战术层面,在野战进攻中,契丹军骑兵善于从四面实施连续突击,但并不拼命力战,如连续突击不能成功,再想办法使敌饥饿困乏,然后在敌军退却紊乱中实施追击。《辽史·兵制》载;“(辽军)列骑为队,每队五七百人,十队为一道,十道当一面,各有主帅。最先一队,走马大噪,冲突敌阵。得利,则诸队齐进,若未利,引退,第二队继之。。。”另外,契丹军也十分注重弓骑兵的运用,契丹骑兵以弓骑兵为主,重骑兵为辅,在野战中往往更擅长骑射而非贴身肉搏,也不擅长下马步行作战,宋琪在《平燕蓟十策》中描述契丹骑兵“便于弓矢,拙于剑戟”“长于寇抄,短于守御”“利于骑斗,挫于步战”“每弓骑暴集,偏攻大阵”,《旧五代史》也记载契丹“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具有典型的游牧民族轻骑兵色彩。综上所述,辽军骑兵以轻骑兵为主,重骑兵为辅,不擅长攻城及长时间作战,也缺乏完善的后勤补给体系,因而缺乏南下中原的城市密集区的军事实力,于北宋陷入长期对峙。

二.    西夏

西夏是党项族于西北地区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自称“白高国”或者“白高大夏”,因为在宋朝西边,宋人称为西夏。起于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1227年为蒙古所灭。鼎盛时期,占据今宁夏全境,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和内蒙部分地区。先后于宋,辽,金对峙。与宋,辽,金等大国相比,西夏疆域狭小,人口不多,处于腹背受敌状态,但是能与诸大国长时间对峙,足以证明西夏军队实力强劲,不容小视,与辽,宋相比,西夏的骑兵也毫不逊色,甚至还取得过不少辉煌战绩,那么,西夏的骑兵战略战术又是怎样的呢?

在战略上,为了与宋,辽等大国作战,西夏在防御中往往坚壁清野,缩短战线,放弃前沿阵地,诱敌深入,同时轻骑抄敌粮道,然后运用骑兵的机动优势,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伺机反击,往往一战而胜。在进攻时候,也是运用骑兵高速机动优势,分进合击,百里奔袭,集中优势兵力,“忽尔点集,并攻一路”“动号十余万人”,速战速决,打歼灭战。如在1041年的好水川之战中(详见中国古代军事战略第五章两宋第三讲宋夏战争),夏军集中优势骑兵兵力,主力设伏于好水川口(今宁夏隆德西北),遣一部分兵力引诱宋军入伏,宋军中计,宋将任福率部数万追击,于好水川中伏,阵未列成,即遭夏军骑兵冲击,大败,任福战死,宋军战死10300余人。在此战中,西夏骑兵运用骑兵机动优势,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略法则体现得淋漓尽致。

战术层面,西夏骑兵更注重冲击和突破作战,西夏精锐的具装骑兵铁鹞子,由党项豪族子弟亲信组成,战斗力非常强大,士气高昂,冲锋威力惊人,《宋史·兵志》记载“有平夏骑兵,谓之铁鹞子者,百里而走,千里而期,最能倏忽往来,若电集云飞,每于平原驰骋之处遇敌,则多用铁鹞子以为冲冒奔突之兵。”其重骑兵“用钩锁铰连,虽死马上不坠”,将骑兵用铁链固定在马背上防止坠马,即使骑兵战死也不会摔落,为了配合骑兵作战,西夏也有为数众多的精良步兵,最为精锐的步兵由“山间部落”的党项羌人组成,另一种山地步兵“步跋子”也十分出名,若于“山谷深险之处遇敌,则多用步跋子以为击刺掩袭之用”。除此之外,甚至还有炮兵(这里的炮是抛石机)及弩兵,《宋史·夏国传》载西夏有“炮手二百人,号泼喜。。。纵石如拳”《梦溪笔谈·卷十九》载西夏强弩“射三百步,能洞重札,谓之“神臂弓”,最为利器。”在作战时,步骑配合,协同作战,“遇敌则先出铁骑突阵,阵乱则冲击之,步兵挟骑以进”(《宋史·夏国传》)“(国家)用铁鹞子以驰骋平原,用步跋子以逐险山谷”(《西夏纪》),有时也会先占据有利地形,拖垮敌军,“方其疲顿,乃与生兵合战,以铁鹞子冲敌军,继以步兵挽强注射,锋不可当”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西夏军队具有诸多兵种,步兵与骑兵协同作战,具有较为强大的战斗力。

三.    金(女真)

女真是生活于白水黑水间的少数民族,是今天满洲族的祖先,1114年,女真完颜部首领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诸部,建都立国,国号“大金”(女真语音“按班按春”),于1125年攻灭辽国,1127年攻灭北宋,1234年被蒙古灭亡,鼎盛时期,疆域北到外兴安岭,东到大海,西至陕西,南抵大海,是统治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大国,金军“吞辽灭宋”,战斗力极为强悍,尤以骑兵见长,时人谓之云“女真不满万,满万无敌于天下”,那么金军骑兵的战略战术特点是怎样的呢?与宋,辽,西夏相比有何不同呢?

在战略上,女真骑兵在契丹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战略目的更为明确,以地方首都为目标,实施大纵深,广正面的高速突破,在战役层面上,只要破其一点,就立即高速向纵深发展,粉碎敌军防线(与苏联大纵深战略有些类似),女真骑兵也会以敌国君主为目标,穷追不舍,企图捕获敌方君主,乘机搅乱敌军指挥体系,如穷追辽天祚帝和“搜山检海捉赵构”。在会战中,女真骑兵则以精锐骑兵“铁浮屠”“拐子马”为主要突击力量,寻求与敌进行主力决战,粉碎敌军。

在战术层面,女真骑兵既精于骑射,也精于冲击,将重骑兵和弓骑兵混编,互相配合,重骑兵为主,轻骑兵为辅,比辽国和西夏的骑兵更为强大,更难对付。在骑射方面,金军弓箭威力很大,有较强穿甲能力,“弓力止七斗,箭极长,刀剑亦不取其快利”(《金虏图经》),南宋名将吴玠也评价“敌金军有四长,曰骑兵,曰坚忍,曰重甲,曰弓矢”,在冲击型骑兵方面,金军非常注重盔甲的装备,即使是装备相对轻型的中装骑兵,也会披挂轻型马铠,如用于两翼迂回包抄突击的“拐子马”,他们“皆是女真充之”,“甲止半身,护膝微存”,使用轻型马铠,兼顾机动力与防护的需求,是女真骑兵作战的主力,“虏人遇中国之兵,往往以铁骑张两翼前来围掩,号曰拐子马,”(《历代名臣奏议·吕颐浩》)。另一种超重装骑兵,就是赫赫有名的“铁浮屠”,专用于正面攻坚,强行突破,他们身着厚重扎甲,“兜鍪极坚,止露两目,所以枪箭不能入”刀枪不入,冲锋威力极为恐怖。冲锋时,他们“堵墙而进,官军不能当,所至屡胜”,因为其冲锋时密集的队形和严酷的纪律,像墙一样毫无缝隙,因而被以讹传讹为铁索连环的“连环马”,其实,“连环马”的称呼正是从侧面反映了“铁浮屠”强大的纪律性与训练水平。铁浮屠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往往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会战中的决定性力量,必要时候,他们甚至能下马充当精锐的步兵力量使用,如在1134年的仙人关之战中(详见《中国古代军事战略第五章两宋第六讲宋金战争宋军的局部反击》),因处于山地地形,铁浮屠下马作战,“人被重铠,铁钩相连,鱼贯而上”,给宋军造成极大威胁。

金军骑兵的训练和士气也绝非契丹和西夏骑兵所能比,金军骑兵“胜不追,败不乱,整军在后,更进迭却,坚忍持久,令酷而下必死”,以反复的冲锋粉碎敌军防线,难以对抗。野战时,金军往往采取以精锐骑兵中央突破或者两翼包围的手段,击溃以步兵为主力的宋军部队,如,在1140年的颖昌之战中,金军以步兵在正面,拐子马在两翼,发起进攻。同年的郾城之战中,金军则以铁浮屠为中军,拐子马为两翼,采取中央突破的方式对抗宋军。(以上详见《中国军事战略》第五章两宋第七讲岳飞北伐)。但是,尽管金军的骑兵战斗力强大,步兵却泛善可陈。在早期,金军的正规军里只有骑兵,没有步兵,到了后来,为了适应攻城需要,金军签发北方各族人民(主要是汉族)充当步(PAO)兵(HUI),号为“签军”,如金海陵王完颜亮正隆五年。“签诸路汉军,。。。每路签汉军一万,共十五万。”这些签军几乎都是强迫入伍,士气低落,缺乏训练,经常逃亡,“每有征伐及边衅,辄下令签军,使远近骚动,民家丁男,若皆强壮,或尽取无遗,号泣动乎邻里”(《金史·兵志》)。羸弱的步兵能力,制约金军的发展,在与蒙古的战争中,金军的产马地被蒙古夺取之后,缺乏马匹,以步兵为主力的金军部队,就再也无力抵挡蒙古军队的攻势了。

四.元(蒙古)

蒙古骑兵“铁骑横扫欧亚”,建立了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为世人所津津乐道,有关于蒙古军强大的原因,多有文章分析,笔者也会在另一篇文章中作出详细分析。所以,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只是简要谈一谈蒙古军的战略和战术,蒙古军队“悉是骑军”,他们来自于草原的牧民,“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元史·兵志》),具有亦兵亦牧的特点。在战略上,蒙古军与金军不同,他们更多在分进合击中采取大迂回战术,运用骑兵高速机动的能力,出其不意,寻缝而进,将敌军切割成数块,在运动中歼灭敌军重兵集团。(类似于德国的“闪击战”),如,1232年的三峰山之战中,蒙古军“假道于宋,下唐邓,直捣大梁”,绕过金军重兵设防的黄河——潼关防线,直击“鳄鱼的软腹部”,于三峰山击溃远道而来,疲惫不堪的金军十五万主力。奠定了灭亡金国的基础。其与二战时候德军绕过马其顿防线,直驱巴黎何其相似!在战术上,蒙古弓骑兵与重骑兵相互配合,以箭雨覆盖,两翼包抄,削弱及诱敌,然后重骑兵伺机发动决定性突击的战术体系在数个世纪前已经为很多游牧民族所采用。在西方,这一战术被称为“帕提亚战术体系”(详见《西洋古代军事战略》第二章古罗马第七讲东方帝国(上)),由于在另一篇文章中有详细叙述,在此不冗述。

作者简介:张洪铭,前北京邮电大学国防教育协会顾问,兴亚社讲武堂总教习,古代军事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东西方古代军事历史,战略战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