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金河畔

 新用户3558w41H 2021-11-02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微信上看到本院的一位同事在朋友圈发的一组照片,很惊艳,看不出是哪儿,于是好奇的问起这事,答案令人难以置信,郓城南边的宋金河。

身为郓城人,连当地的一些景致都不晓得,难免让人笑掉大牙,于是,决定凑礼拜天,去光顾一下。

宋金河,曾经是一条再普通不过的小河,如今“郭林桥”至“八里河桥”大约2公里的河段两岸,被打造得绿树成荫,生机盎然;石桥折曲,亭廊坐落;草坪油绿,曲径通幽。

河北岸的中部,是 “忠义广场”,中央耸立着一个“中”字造型的高大标志物,大红的颜色,隐喻着山东人的赤胆忠心。光正的石板铺就的路面平坦而宽敞,层层的台阶,一直延伸到河边。

河里边是茂密丛生的芦苇,形成大片的芦苇荡,干枯的苇樱在微风中摇曳,新生的芦苇枝叶茂盛,与他们的前辈比肩,在水面上留下清晰的倒影。三五成群的野生水鸭子,在芦苇荡之间的水面上,自由自在地游弋、嬉戏,时而双翅拍击水面,腾空而起,在水面上激起层层涟漪,形成大大小小的波纹,向周围蔓延开来,渐渐化为平静。

一个垂钓的老汉端坐在河边,头戴斗笠,守着一根长长的鱼竿,耐心地注视着水面上漂浮的浮标。在这儿,人与自然和谐地相处,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和谐的画图。

通过曲曲弯弯的小路徒步向西,两侧是碧绿的草坪和种类繁多的树木,辛勤的园丁扯着根长长的塑料管子在进行浇灌。

西边不远处是“武术广场”,东西两边的墙壁上,绘着不同字体的“武”字的图案,中央是一个高起的平台,平台偏南端立着一块石牌子,中央是镂空雕塑成的一个运动员的象形。平台的四个角,分别摆放着一个大石鼓,形态逼真,石鼓上固定鼓面的铆钉都清晰可见。

这平台仿佛是一个古代打擂的擂台,那四只鼓则是用来为前来打擂的勇士击鼓助威的。在这儿,我仿佛穿过时光的隧道,看到当年的水浒好汉——浪子燕青,在“擎天柱任原”摆起的擂台上,比武论英雄的场面。

下了广场,走下台阶,通过一条石板栈桥延伸到水中,与河中的一个小亭子连在一起,这不仅使我联想起青岛著名的景点栈桥,看上去还真有点惊人的相似,只是没有它的名气大罢了。

在亭子周围的石凳上坐下小憩,徐徐的凉风夹杂着清新的泥土的气息和淡淡的鱼腥味,撩起着女人的刘海,也吹拂着我的面庞。放下相机,点上一支烟,静静地品味,望着对面大桥上急匆匆穿行的车辆,若有所思。

为了生计的人们,来来往往地奔波着,忙碌着,把神经总是蹦得紧紧的,像一个上足了发条的钟表,永不停息地做着单调的运动,是不是也该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静下心来,让没完没了的欲望归零,让那颗疲惫不堪的心得以放松,去留意一下时光的匆匆,感受一下岁月的静好。

车轮在飞速的运转,夹杂着被碾起的扬尘,还有那些甩都甩不掉的恼人的杨棉,消失在道路的远方。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日子一天天重复,时光在不断地流逝,像运转的车轮,像不知疲倦的秒针,容颜却在一天天变老,好似层层缠绕的年轮,刻满了额头,不同的是人生不会重复,也不可能重复,光阴似离开了弓弦的箭,永不回头。

太阳从东海升起,然后降到西山,日光从指缝里流过,从眉宇间划过,从我花白的发梢上无声无息地溜过;我们的影子从长慢慢变短,又从短慢慢变长,等变得无限长的时候,那么,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时间,有时候过起来感觉很漫长,有时候又很短暂,其实,漫长是相对的,短暂是绝对的。青春,像我们这地儿的春天,还没来得及好好地用心感受,炎热的夏季,已急不可耐地悄然而至。

青春留不住,岁月不停息,忙忙碌碌地就这样步入苍茫的中年。即便不认为自己的心已老,不愿面对皮肤松弛的容颜,但体力的不支,记忆力的下降,睡眠时间的缩短,身体机能的减退,实际上岁月已把你摧残得体无完肤。

河北岸的“聚贤广场”,它位于忠义广场以东,与忠义广场有一桥之隔,广场的三面是小土山,一面临水。小土山被绿色的草坪覆盖,种类繁多的树木,于一年前远道而来,在这儿安家落户,生根发芽。粗大一点的树木,树身被四根圆木棍不辱使命地在四周支撑着,像四名忠实的卫兵,日夜守护着自己的主人。

路的一边,有几颗小时候见得最多、现在已被杨树取而代之的榆树,由于来这个广场的时候是四月初,当时还有榆钱,满树鲜嫩的榆钱呈簇状长满了枝丫,居然看不到树叶,踮起脚尖采几颗,放到嘴里嚼一嚼,甜嫩爽口。

这使我想起小时候采摘榆钱的经历,那时候小伙伴大都会爬树,很敏捷地攀到树上,双腿扣住树身,或骑在树杈上,把枝头上的榆钱撸下,放进小篮子内,拿回家让母亲给蒸榆钱窝窝,那种原汁原味的纯天然的菜窝窝黏黏的,口感极佳,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已称得上是美味佳肴了。

在往东走,河边是几个解放前的人物雕塑,呈古铜色,两个挽着发髻、光着膀子的汉子,扛着一根中间套着一杆大秤的体系,在给一袋子粮食称重,一个看上去是账房先生的人,蹲在摞着的两袋粮食上,对称上显示的数值做着记录。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仿佛把人们又拉回到那个生产力还不发达的以农耕为主的久远年代,这是我们的先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时,恰逢一个两岁左右的小姑娘站在那儿,歪着小脑袋,眨巴着明亮的眸子,静静地凝视。我不知道她幼小的心灵,突然触碰到历史的痕迹,会给她带来什么样的思考。

这一段的河边,摆放着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平添了些新奇的色彩。

路边的樱花正值怒放,勤劳的蜜蜂高速拍打着翅膀,在花朵上方盘旋,间或驻足于心仪的花朵里,尽情地汲取着花蕊的汁液,几片飘零的花的叶片,洒落到水里,慢慢地飘向远方,怎奈,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花。

东边的尽头处,在这块风水宝地上,是一片高档别墅区,被围墙严严实实地围住,成套的阁楼,自成一体,一色的仿古式建筑,青砖黛瓦,飞檐琉角,显示出主人的尊贵与奢华,至于他的主人是何许人也,也如同这片建筑一般,神秘得令人难以捉摸。

宋金河的中央,横跨着一座刚刚落成的“同济桥”,钢筋混泥土结构稳固而厚重,桥头两边,分别竖立着两个高大的钢制结构的方形立柱,通体的大红,顶端穿出的钢索呈弧形与对岸的方柱相连,把桥梁做成似乎是索拉式结构,实则起装饰作用,并不承重,因为这桥的作用更趋向于景观桥。

驱车经同济桥来到对岸,四处走走。

记得那个周末是416号,正值牡丹花盛开的季节,河南岸桥东有个足球场大小的牡丹园,被白色的栅栏围成一周,园内种植的牡丹争芳斗艳,竞相开放。

由于头一天晚上刚下过一场小雨,牡丹花上的小水珠晶莹剔透,依稀可见。各种花色应有尽有,色彩斑斓,红的娇艳似火,粉色的温情如霞,白色的洁白如雪。有的含苞待放,娇羞无比;有的盛开到极致,风姿卓越,超凡脱俗。虽然今年刚刚种植,牡丹的树苗不大,但花朵的鲜艳,与大名鼎鼎的菏泽牡丹相比毫不逊色。

牡丹,作为我们的国花,雍容华贵,国色天香,象征着大富大贵,从曹州牡丹园,迁徙落户到郓城这块肥沃的土地上,预示着我们的家乡正在朝着小康一步步迈进。

走出牡丹园向东,是一个穹窿型的单孔石拱桥,叫“玉带桥”,两边有做工考究的护栏。站在桥上,微风拂面,清新而凉爽,好似海风掠过,湿漉漉的空气,滋润着肌肤,心旷神怡,有一种身临海边的感觉。举目远望,河水波光粼粼,天空白云朵朵,天水一色。对岸高楼林立,树木葱茏,偶尔传来几声蛙鸣,如天籁之音,清脆悦耳,顺声音寻觅,却看不到蛙的影子。

下的桥来,是一个弯弯的长廊,大红的顶子,高大而气派,四周敞亮,顶部偶尔镂空出一个椭圆形的天窗,像徽派建筑的天井,阳光斜落下来,在地上投射出一个美丽的几何图形。两边有干净的木凳,供人们小憩。平坦的石板路上,间隔用遒劲有力的小楷,镌刻着“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使人在轻松的漫步中,不经意间,就能深深地受到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民族文化的洗礼与熏陶。

此处河的边缘,沿河道的自然曲度,很人性化地修建有一个略带弧形的长长的栏杆,站在这儿,手扶护栏,俯视宽阔的水面,仿佛置身于农历八月份钱塘江的岸边观潮,虽然看不到美女坝边那汹涌澎湃的“冲天潮”和“回头潮”,但那种意境,同样让人留恋,特别是当日近西山,晚霞如火烧云般的绚丽,如血的残阳映在水中,随水纹微微飘荡。

在护栏北边的尽头,一只铁皮做的约三米长的小船被一根钢索锚在岸边的石块上,夕阳的余晖洒向河面,斜落到小船上,只是瞅不见艄公的影子,他又去了何方?

小船边,一对中年夫妇童心未泯,挽着高高的裤管,打着赤脚,在饶有兴致地捞着小鱼虾,几尾俩眼靠尾巴的小鱼,在矿泉水瓶内的水里吐着泡沫,无助地游荡着,小河,才是它们栖息地,才是它们的故乡,失去了自由的它们,想必是多么渴望自由自在的美好。

河南岸同济桥的西边,又是另一番情形。

通幽的曲径把河边的地面分割成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板块,油绿的草丛里,面种植着高高低低的各种树木,有银杏、五角枫、冬青等,河边斜坡上种植的草甸,更是一直延伸到河边水面,岸边的垂柳,碧绿的枝条呈束状自然下垂,随风轻荡。

往西是一个木制的长廊,古朴的卯榫结构稳固而庄重,暗红色的底子,显得大方而尊贵,有一种典雅的美。一个垂暮老人,坐在亭内的石凳上,双手拄着拐杖,面向河面,静静地凝视远方,他或许在思考自己的人生,也许是在欣赏眼前的美景。一个人从孩童时代走到暮年,为了生存,不知要经历多少坎坷与艰辛,不知要付出多少努力与汗水,但你毕竟走过来了,挺过了缺吃少穿、不堪回首的大跃进时期,经历了轰轰烈烈、斗私批修的十年文革,终于迎来的祖国的繁荣昌盛,然而自己已经老了,像西下的夕阳,尽管无限好,但已是近黄昏。

沿着河边的小路继续往西,两边是大片叫不上名字的黄花,金黄色的花朵竞相开放。瞧,她个性张扬地绽放着清秀的花瓣,显露出稠密而稚嫩的颗粒状花蕊,大胆地向游客展示着她那撩人的风姿,芬芳的花香招来蝴蝶儿,在花海里翩翩起舞,令人着迷。

我禁不住停下脚步,打开相机,选好角度和焦距,进行微距拍摄,一次次按下快门,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不能不让人折服。

过了这片花的世界,是用长长的石条垒砌成的石桥,桥面中规中矩,从岸边伸入水中,在水面上呈钝角折转,逶迤辗转,九曲十八弯。

河中央有一片高出水面的小岛,周围长满了稠密的芦苇,中央是几颗青翠的柳树,被芦苇簇拥着,仿佛“小虎队”疯狂的粉丝团,对自己的偶像顶礼膜拜。远远地望去,这个小巧的孤岛,乃神来之笔,好似台湾日月潭中的珠仔屿,成为点睛之笔,使宋金河像一条欲腾空而起的巨龙,顿时充满了灵气,活灵活现。

远方的同济桥,河对岸的忠义广场的“中”字形标志物,与河中的“珠仔屿”,水、陆、空形成立体的画图,令人流连忘返。

西边是一个大的戏曲广场,广场的南边建有弧形的长廊,中央是一个大型雕塑,瞎子阿炳坐在太师椅上,手持二胡,专心致志地演奏着《二泉映月》。生活在民国初期动荡年代的阿炳,一生命运多舛,他创作的名曲《二泉映月》意境深邃,曲高和寡。此时,我仿佛听到大师在用那如泣如诉的曲调,倾诉着他对那个时代的控诉。

广场的周围,均匀的立着一些石柱,上边绘有一些古装戏中人物的脸谱,个性张扬,描绘夸张。

为把宋金河打造成一流的休闲胜地,专门聘请了杭州园林设计院的专家设计,斥巨资修建。仅一两年的时间,宋金河两岸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令人难以想象。但也有不和谐的一面,亭廊内吃烧烤留下的炭灰,以及啤酒瓶子的碎片,撒落在地上,一片狼藉。部分桥的栏杆上,被人胡乱地用墨水涂上姓名和电话号码,分外刺眼,与这优美的环境格格不入。即便做不了一个建设者,也不要去做一个破坏者。爱护家园、保护环境,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做一个有素养的公民,方便了别人,也方便了自己。

我曾经游览过青岛的八大关,去过泰山脚下的天外天,回想起来,与我们这儿的景色相比,也不过如此罢了。

时代在变,郓城也紧跟时代的大潮,借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东风,一天一个模样地变化着。宋金河畔,不过是日新月异的郓城的一个缩影,勤劳勇敢的郓城人,用自己的双手,描绘着这座城市,使她变得繁荣、富强。

生活在郓城这座小县城,没有大城市的喧嚣与噪杂,感觉满满的幸福。道路四通八达,处处绿树成荫,小河清澈见底,环境优雅宜人。

今日宋金河沿岸,有苏州园林的静谧,江南水乡的典雅,天府之国的富庶,黄河之水的奔放。

大郓城,我的故乡,充满勃勃生机,正一天天变得美好,我为你感到骄傲,为你感到自豪!

2017年5月26日 20:58:0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