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学的社会意义在哪里?

 yxzxyz15 2021-11-02

阳明先生的学说脱胎于程朱理学,对于朱老师很多观点进行了修正,试图在最大的程度上解决程朱理学存在的问题,但是面对当时 “存天理、灭人欲”的主流观点,王老师的学说更像是学术上的异端,但是他没有畏惧,在恶劣的环境下,勇敢地提出“心即理”这个划时代的重要观点,在当时是破天荒的。

徐同学对王老师的观点持怀疑态度,有一天,他跑到王老师身边就问“用一个简单的心来概括至善,恐怕天下的事理都不能穷尽吧?”【徐同学倒是很有辩证思维,既没有盲从朱老师的观点,有没有轻信王老师的观点】对此,王老师倒是很敢说,直截了当讲出了那句著名的话:“心就是理。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在理学为官学、社会风气保守的环境,讲出这句话很有勇气,肯定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再次回到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范畴,并且升华到理欲合一的境界】。

面对王老师的解释,徐同学表示还是不能理解,他不仅仅不理解,还很头铁,直接硬刚王老师,他说:“我觉得对父母要孝顺,对上司要忠诚,对朋友要有信用,治理百姓要仁德,这里面有很多很多的道理,光用一个心字很难概括吧?”

听了徐同学的话,王老师无奈叹了口气,心里估计直摇头,这孩子天分实在是差了些,但是还是很认真去回答他的问题,他说:“你这说法不科学,我给你解释解释,你说孝顺父母,总不能在父母身上找个孝顺的理出来;你说忠于上司,不能指望在上司身上找个忠诚的道理;你又说交朋友和治理百姓,总不能在他们身上找个信用与仁德的道理吧?说白了这就是你的心的具体表现,你要从自己身上去寻找。心就是天理,你的心要是没有私欲的蒙蔽,那就和天理是一样的,只要你保持着一颗灵明通透的心,当你在侍奉父母时就是孝,当你在对待上司时就是忠,当你在交友及治理百姓的时候就是信与仁,只要保持这一颗灵明通透的心,在摒弃不合理的欲望、追求天理上用功就行了。”【此段是心学的重要论述,是心学早期观点,当时尚未提炼出“致良知”的理论,但是提出了心即理的著名观点,强调保持一颗纯净的心,进而在此基础之上所做出的行为都以此为起点,能够始终与天理保持一致】

王老师讲得这么认真,徐同学听了以后若有所思,但是还是一知半解,又问道:“先生这么说我觉得我好像明白点儿了,但是我还得回去想想才行,比如在孝顺父母这方面,孝顺父母上有很多具体的事情,是说我只要保持一颗孝顺的心就行了吗?需要讲求从那些具体的事情上着手吗?”

听到这儿,王老师估计也是无语,徐同学这孩子确实是差了点儿天分,想问题不太在点儿上,但是这种学习精神还是很可贵的,于是他回答道:“这些具体的事情当然要做,但是还是要围绕着一颗纯净的心去做,孝顺父母要想着天气热该给他们消消暑,天气冷该给他们取取暖,要发自内心去关心他们,而不是搞成模式化的样子工程,夏天买两颗西瓜去看看父母,冬天假装给父母盖个被子,形式上做得挺好,实质上纯属扯淡,内心里对于父母并不关心,只是做出个样子给别人看看而已。所以还是要保持着一颗纯净的心,时时刻刻挂念着父母,这是基础,遇到天气冷暖变化,这是条件,及时做出孝顺父母的行为,这是结果。不能本末倒置,光想着做做行为上的假把式,实际上内心里根本不关心父母的情况,这根本算不算是孝顺!”【心即理的解读案例,对于孝的内涵的做了细致的讲解,至今依然很有现实意义】

“心即理”观点的提出,是心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解放思想束缚、提高个人修养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相比较于理学外在“理”的束缚,心学强调内在“心”的思考,这种方式更直观、更深刻,也更具有可操作性,当所有人都向着这个方向去发展去努力,社会必然会变得更加和谐,也许这就是心学最重要的社会意义吧。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本节为《传习录》上卷《语录一》第三节。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