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自己称为“鲁迅遗物”的朱安,真的是包办婚姻的受害者吗?

 相见相思 2021-11-02

朱安,是鲁迅的结发妻子。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28岁嫁与夫君,一生未曾得到丈夫的爱,侍奉婆母,孤独终老。

很多人说朱安是包办婚姻的受害者。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妻子,她这一生无疑是凄苦可悲的。没有爱情,没有孩子,没有可以同她聊天交流的人。除了每天陪伴着婆婆,帮丈夫做好一日三餐的饭菜,她的生活,似乎再无别的事情可做。

可是如果我们去纵观她的一生,又忍不住会有一种庆幸之感。我们会不由得这样想:幸亏她嫁的是鲁迅。这个男人虽然给不了她爱情,却始终视她为自己的责任,从未在生活上亏待过她。

独守空房:她说“生是周家人,死是周家鬼”

朱安是典型的旧式女人,三寸金莲,未进过学堂。然而她的命运不是从未有过改变的契机,而是她没有能够把握住契机的睿智和能力。

其实当时新思想已经深入了很多人的心里,远在国外的鲁迅也曾写信希望朱安能够放脚、进学堂读书。可受旧观念影响至深的朱安以及她的家人坚信“女子无才便是德”,并没有听从鲁迅的意见。

这段婚姻,虽是父母之命,但我们可以看出,最初的鲁迅是希望能够经营好这段婚姻的。可无奈,朱安跟他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他们之间不仅毫无共同语言,就是在思想观念、行为处事、生活习惯等等各方面,都根本没有共通之处。

在这样的状况下,要产生爱情,可以说根本不可能。可假如朱安当初听从了鲁迅的意见,去学堂读了书,他们之间是不是就可以多一些共同语言,不至于彼此完全无法交流?那么他们的婚姻,可能会是另一种样子吧?

1919年,鲁迅举家搬往北京,曾征求过朱安的意见,问她是一起走还是回娘家。朱安决定跟鲁迅一起走。她曾说过“生是周家人,死是周家鬼”这样的话,哪怕她在这段婚姻里始终独守空房。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怪命运的无情,可以怪时机的不对,可以怪环境的限制。但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想,如果生活给我们一个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我们是否能够抓住?

朱安的悲剧,跟包办婚姻固然有一定的关系。但思想上从无改变意愿的她,即便不是嫁给这个男人,即便不是在这段婚姻里生活,真的就能幸福吗?

梦想破灭:她说自己是爬不动的蜗牛

其实我一直觉得,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朱安不但不该怪罪这段婚姻,反而应该感激这样的一份包办婚姻。因为她自始至终就是一个没有生存能力的女人,若没有了这份父母之命的婚姻,她,连生存都成问题。

1929年周海婴出生,朱安等待鲁迅的梦想破灭了。她说了这样一番话:“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

可她不知道的是,如果向着一个错误的方向去爬,爬得越久,错得越多。鲁迅想要的从来不是一个洗衣做饭的伴侣,而是思想上的共鸣者,可她坚守的始终是一个贤惠妻子的本分。

那个时候不是没有离婚的概念的。那么接受了新思想洗礼的鲁迅为什么没有离婚?因为他深知,传统观念下的朱安和家人,离婚对他们意味着什么。那等于是把朱安推向了绝路。于是,他只能把她当成一份约定的责任,承担她的生活。

也正是因为这些,朱安虽然没有爱情,却一直是衣食无忧的周家太太。我始终觉得,这是她不幸中的万幸。

倘若鲁迅跟徐志摩一样,为了追寻自己所谓的自由和真爱,就给她一纸离婚协议。那么小脚的朱安,是否会有张幼仪的勇气和魄力,承担起自己的人生?她必然是做不到的。

同样是女人,同样是不幸的婚姻,结局却是千差万别。这真的只是包办婚姻的错吗?更多的其实还是性格和思想以及能力的差异罢了。

晚年窘迫:她说自己是鲁迅遗物

朱安晚年的生活是比较窘迫的,因为鲁迅比她早11年过世。没有了丈夫的扶养,自己也没有收入,更没有工作能力,这对于一个旧式女子来说,真的是很难的。可即便到了这个时候,她的生活,还是由鲁迅的弟弟和第二任妻子许广平来承担的。

当然,靠别人生活终究是没有那么自在的,又加上当时的大环境影响,每个人都过得很艰难。自己没有任何能力的朱安也就难上加难。

那个时候,各界人士纷纷在纪念鲁迅,保存鲁迅的遗物。在窘境中苦苦挣扎的朱安,发出了这样的呐喊:“我也是鲁迅的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

她真的是把那种出嫁从夫的传统观念贯彻了始终。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她,其实从未想过改变自己。

可与此同时,同样生活窘迫的许广平,不仅要自己抚养孩子,还要承担起一部分朱安的生活。这,就是两个人的差别。

我们总习惯于悲叹命运悲叹生活,甚至悲叹婚姻的不如意悲叹丈夫的不可靠。可我们静下心来细想,又有哪一个活得幸福的人,不是靠自己努力,而是靠别人给予的?

即便是在出嫁从夫的古代,女子不需要打拼生活工作赚钱,可她们依旧是需要有自己的长处和才华的,比如普通人家要懂女红要勤于家务,大户人家要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若没有这些,她们依旧没有轻松幸福的资本。

而把自己称为“鲁迅遗物”的朱安,缺少的正是这样一种认知。她把婚姻当成了一场一劳永逸的境遇,坚守在自己的蜗牛壳里,固执地向着自己预定的方向爬行。结局只会离幸福越来越远。

结语:

朱安生活的年代,是新旧思想交替有些猝不及防的年代,包办婚姻也依旧还是主流,所以思维的僵化并不全是她的错。可至少,在几十年漫长的婚姻里,她总该试着改变些什么才对。

即便争取不到爱情,但生活总有其他意义之所在不是吗?至少,也不必在临终时,只有一个某某遗物的标签。

如此看来,朱安真的是包办婚姻的受害者吗?“包办婚姻”之于朱安,最多不过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她固然受了很多婚姻的苦,可禁锢她一生的,从来不是婚姻,是她自己。

我们每个人,也都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你若想强大,无人能阻挡你。你若想一成不变,也没人能拯救你。

作者简介:孤独的幸福树,一个喜欢读书和写字的女子,希望我的文字能够伴你温暖前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