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剑初:书家当习“五体”

 青木森森 2021-11-02

“五体”在历届国展中的表现
其实“五体”并不只是十二届国展的“专利”,而是在历届全国书展中均有不同的呈现。
1980年5月,在中国书协尚未成立的情况下,由北京书学研究会、上海书画出版社等13家单位联合倡议,在辽宁省举办了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展览展出了许多已故书法名家的翰墨,如郭沫若、沈尹默、白蕉、胡小石、高二适、潘天寿等先生的作品,以及老书法家和年高德隆的社会名人佳作。他们书法功力深厚,“五体”俱全,个性凸显,代表了其时书坛的创作高度。还有一部分中年作者和少数青年书家作品参展,由于功力不逮前辈,作品未臻佳境,尽管书宗“五体”,但有不少仍停留在临摹古人作品的水平上。
1984年9月,全国第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这是中国书协成立之后举办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型书法篆刻展。与第一届相似,老书家依旧是展览的“主力军”,舒同、赵朴初、启功、林散之、沙孟海、王蘧常、萧娴、费新我等皆有作品参展,书风沿袭了清末民国书法的脉络,平和持重,老一辈书家精湛的学识修养为中青年作者提供了学习良机。
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于1987年举办,在评审中提倡既要有深厚扎实的传统功力,也要有个人风格的新意之作,力求传统内蕴与创新求变相结合。这种机制的改变和评审创作的导向使一大批思想活跃的优秀中青年书家脱颖而出,新人不断涌现。他们善于从“五体”经典中汲取营养,又展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特征以及地域书风的特色与魅力。
第四至第七届国展贡献给当代书坛最突出的有三点:一是允许作者自由投稿,二是首次设立“全国奖”,三是作品尺幅加大。这些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书法作者的创造性和参与热情,中青年书家占据主力,书作“五体”争艳,追求展厅效应。经过十多年的打造,“国展”在当代书坛的影响力愈益扩大,特别是第六、第七届国展,应征稿件均突破两万,印证了当代书法人特别是中青年作者高涨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
第八、第九届国展伴随着当代书法的推进,书风渐趋多样,书法作品的形式不断翻新,每一届的投稿人数也从三万多人向五万多人节节攀升,入展作品均超过千幅。评审上开始实行分书体评选,同时加大监审团和新闻媒体观察团的监督力度,以确保评选的公正性。第八届国展按打分制分书体评出获奖作者,谢国启、龚勋、孙勇、谢少承、陈海良、顾建全分获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和篆刻“得分王”而备受书坛瞩目。而第九届国展分等级分书体评奖,龙开胜、童孝镛、陈靖、李守银、李国胜分获行书、草书、篆刻、隶书、楷书一等奖,成为名副其实的书体“状元”而受人追捧。
第十届国展开始实行分书体异地举办,草书、楷书、隶书作品在上海展出,广西展示篆书、行书、篆刻、刻字作品,并选取两地部分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览不再设等级奖,而是改为优秀、优秀提名作品奖。获奖的光环不再聚焦,作品形式更加考究。
第十一届国展在征稿启事中明确将投稿作品分为书法、篆刻、刻字三个部分。在4万余件来稿中,篆书、篆刻2600余件,书体的来稿近4万件,其中行草书2万余件,占“半壁江山”。评奖不设等级,通过打分制排序产生。此次评审的亮点是增加入展获奖作者面试环节和学术媒体的介入,这有利于杜绝代笔和客观真实地对外公布报道展况。
应该说,从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起,国展便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和境况,一大批书法中坚形成主体力量,阶梯式人才队伍逐步形成,地域书风渐入端倪,书法的形式美和展厅效应越来越受到青睐,评审机制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相比第十一届国展,经过四年的沉淀,十二届国展可以更为理性和客观地审视展览面临的现状和问题。重铸书法审美理想,强化艺文兼备,是从精神和文化上进行灌输和“补钙”,而提倡“五体兼善”,则是为当下书法技法的缺失、书法基础的薄弱、书法乱象的“拨乱反正”提供的“灵丹妙药”。

图片

自作诗《长征颂》

要不要习“五体”
说到“要不要习'五体’”这个问题,我想谈谈自己在五体书法学习上的经历。2008年10月,我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周剑初五体书法展”,因为此展的举办,使得习书30余载的我渐渐被书界友人所熟知,并相继在全国首届册页展、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艺术展、第十届国展中摘金夺银,在中国书协举办的“三名”书法工程、“现状与理想”学术批评展、“源流·时代”等一系列展览及学术活动中均榜上有名。故常有书友问及我学书心得,我的回答是:书家当习“五体”。

图片

自作诗《谒韶山》

为何要习“五体”
从生活角度而言,犹如人不仅要食“五谷”杂粮,还要荤素搭配。光吃肉必缺维生素,反之,吃素多了定缺蛋白质,导致营养不良。
从书法本体而言,也自有道理和根据。
其一,书法发展到今天,实用功能逐渐退却,审美功能凸显,书法人群除业余爱好者修心养性外,多数已视书法为毕生挚爱而定为主业。书法学习创作若只攻一体,长久循环往复,就算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也难免会感到单调乏味,产生视觉疲劳。至于笔法、结字之变化,谋篇、布局之创新,也将无能为力,无计可施。
其二,“五体”虽各体独立,其实是一脉相承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苏东坡云:“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这段话,就道出了书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比如,习楷书,难在姿态飘扬、书写放松,减少规矩束缚,字的姿态应尽多横生自然之趣,体现天真的流露。有的人写楷书几十年,功力不可谓不深,但拘谨呆板,毫无生气。若融篆隶入楷,字里行间则可透出生拙的金石意趣;若加行草入楷,书写则会自然流畅,拘谨呆板姿态顿可化解。有的人写小字得心应手,可写大字却神采全无,究其原因,小字写大需对字形重新整合,若练魏碑,便可迎刃而解。还有,很多人对草书情有独钟,尤其是大草,最能抒发书者之性情。当今草书创作,主流是好的,但无视经典、自我作古、任笔为体、狂涂乱抹之现象充斥书坛。解决的办法除了多读书、多临帖外,重要的一条是在取法上要“博”,融篆隶可解决草书线质之轻飘浮滑,习行书可使书写自然轻松、结字美观大方,习楷书尤其是小楷,可使书者观照书作之细节。
其三,习“五体”突出的是“习”字,就是要对“五体”加以涉猎,潜心练习。古往今来,兼涉“五体”之书家并不乏人,然“五体”皆精者却屈指可数。盖因天分、禀性、志趣、学养以及时间、精力等人各有异,故选择和结果也就迥然不同。世称赵孟頫精于六体,然其真正建树却在于楷书和行书。其他书体对于赵孟頫而言,虽能熟练写来,应规入矩,然殊乏个性,艺术境界并不高。可见,“日数万字”而彪炳书史的一代宗师赵孟頫尚且如此,何况常人呢?不过兼习各体的好处在于各种书体之间可以互相生发,习之既久,锋毫起伏之间或可得神鬼莫测之机,却又非以毕生之力专攻一体者所能体悟的。所以,习“五体”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夯实根基,打好基础,好比习武站桩、唱歌吊嗓,习“五体”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是由“专”向“博”再向“专”过程中的必要手段、重要过程,“五体”积淀融合越深,越有利于我们个人书风的健康形成。

图片自作诗《深宵书兴》

能不能学好“五体”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分两步来谈,先谈谈“能不能”的问题。不少朋友有这样的担心:人生时间与精力有限,学书当主攻一体,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以防“肉多嚼不烂”,终而一事无成。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历览古今书法大家,“五体”皆能者不多,“五体”书作能流播于世者甚少。但我认为,书家不能“五体”,不见得不涉“五体”,前贤五体书作流播于后世者少,不见得不习“五体”。往远看,古贤如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怀素等作书乃“余事”,为实用,以书名世无不在行政、从军、为文、传教诸方面绩伟功丰,且琴棋书画诸艺兼能,或诗书画印数项融通,其时间精力并未见匮乏。近者说,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同时也是杰出的书法家。在戎马倥偬的岁月里,从没有放弃对书法的阅览和练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使日理万机,尚有余闲读书习字,终成当代杰出草书大家。相比之下,我等如能穷毕生之功,集全部精力,兼攻“五体”,实不至于就那么高不可攀、深不可测。
至于能不能“学好”,这取决于一个人的天分、方法、勤奋程度、文化水平等综合素养,需要尽毕生精力去追求和体悟。五体书法是一个浩瀚的宝库,面对经典,我们如何去取舍,如何去深入,如何为我所用,是每一个学书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此,结合自身学习体会,有“两句话”供大家参考体会:
一是“思考比书写更重要”。
有这样一种现象,在学书中,有的人临帖很像,创作作品却是自己的东西。创作时不会将临帖所学经验“拿来”为我所用,存在着脱节现状。有时临帖非常刻苦,收效却甚微,究其原因,是漫无目的、没有思考、不加分析,写完后脑中一片空白,或只保留书写的感觉,记住的东西很少。不思考,拿起笔就写,时间精力都被浪费了,不值得。所以,思考一定是在下笔前的。
我归纳总结临帖四字要诀为:察、写、比、改。“察”即观察,是读帖的过程;“写”即把察后胸中之形再现纸上,凭记忆将范字“复制”,愈像愈佳;“比”即对比、比较,每临完一字,应与字帖范字对比,比较两字在形状、大小、位置和神态上的异同;“改”即修正,通过对临字与范字比较,查找不足,再以范字为基再度临写,改正初临所犯缺点。“察”与“比”既是心摹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如忽略思考,就变成抄帖了。
临帖尚且如此,具体到五体书法的学习中,更要用心动脑、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探索特点规律。如习篆书,就可用“线”和“圆”来概括;习隶书可用“正大气象、体成横势、笔笔断开、因势赋形”来归纳;对楷书特别是小楷可用“古、正、挺、清、雅”来提炼;而行草书,因其动态的体势,可用辩证法来判断对立统一的规律,通过欹与正、大与小、长与短、疏与密、浓与淡、润与枯诸种矛盾,最后达至和谐的空间构成及自然书写。
二是“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爱因斯坦说过很多深奥的话,我认为这句话最令人印象深刻:“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艺术是造型表现力和艺术想象力的结合。书法是抽象的艺术,不仅需要造型和情感,意象思维的想象力更是书法艺术创作活动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优秀的书法家必须具备丰富活跃的审美思维活动,方能写出气韵生动的书法艺术作品。
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说道:“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论证了书法创作的时序,想象力的意象思维活动应在书法创作之前。而明代项穆的“想象化裁”“笔随意发”则论述了想象力的两步范畴:先是用意象思维进行通篇的谋篇布白安排及剪裁,之后才是运用技巧功夫跟随心中的意象进行创作。从王羲之的“意”、项穆的“心相”到今天书法美学的“想象力”,充分说明从古至今的书学理论上,非常重视书法创作的意象思维作用。给想象力纵横驰骋的宏观空间,书法艺术的创作则是书法家精神活动在书法作品上的体现。书法抒情达意的作用比功力强、比法度更精彩。
厘清书史脉络,明辨书体关系,锤炼诸体技法,这是进入艺术时代后的书法从业者应该实施的工程。新的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使命,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迎难而上,溯源开流,在“五体”领域跬步前行,集腋成裘,再创书法艺术高峰。(附图为周剑初书作)

图片

《论语句》

图片

《巉壑春烟》联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