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千年古方!化解四肢怕冷、腰膝酸软乏力

 文文ap25 2021-11-03

今天这篇文章跟大家聊聊“上热下寒”的事儿。

“上热下寒”,办法之一,是利用古方金匮肾气丸加减。

讲一个简单的例子。

有一个38岁的女子。

觉得自己左侧脸部,一阵一阵发热,多发生在上午,伴随头痛。

图片

仔细一琢磨,又好像不是上火。四肢怕冷、夜尿频多、腰膝酸软乏力,月经期比较长。明明是有寒。

这就麻烦了:上面阵阵发热,下头阵阵发凉,闹心不闹心?

后来,她找到一位医家。

刻诊,脉象沉弱,舌苔薄白,舌黯,舌体虚胖。左侧脸红,发热,右侧脸暗黑。医家明确地说,这种情况,要考虑虚阳浮越。

一张方子开了出来,但见——

熟地20克、茯苓20克、炒白术20克、淮山药20克,泽泻15克,山茱萸10克、丹皮10克、熟附子(先煎)10克、干姜10克,肉桂(后下)8克。

水煎服,一共是三剂,每日一剂。

患者服用以后,脸上的烘热之感就消失了,头痛大大缓解。医家遵上头的思路调养善后,最终诸证悉平,恢复正常。

这是1991年《新中医》上刊发的验案故事。

患者的问题,是典型的上热下寒。

下寒,是指下焦肾阳不足。舌体虚胖、脉沉弱、四肢怕冷、夜尿频多、腰膝酸软,是肾阳不足的体现。

下面阳虚,太寒,结果是真阳之气待不下去,只好往上飘。来到头面部,引起颜面阵发性地潮热。

人体之气,左升右降。所以左侧面部被上浮的虚阳所扰,出现潮热发红。虚阳不能从右侧降泄,引起右侧面部暗黑,头痛。

用中医的话说,是肾阳不足、下元虚寒,引起虚阳上浮。上热下寒,就这么来的。

图片

患者的状态,是上下阴阳失衡不均引起的。想改善就必须滋补肾阳,缓解下元的虚寒,令上浮的虚阳可以“放心回家”。就是所谓的“引火归元”、“导龙入海”。

医家用的这个配伍,是古方金匮肾气丸加减。

其中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丹皮、附子和肉桂,组成金匮肾气丸。熟地、山萸肉、山药可以滋补肾精。肉桂和附子,可以补肾阳。其余三味药,可以泄浊通利。这个是中医里头补阳剂的代表方。特别是附子和肉桂(原方用桂枝),通过大补肾阳的方法,引火归元。

医家再用干姜和白术进一步温阳益气,让阴寒之气得到彻底化散。

患者下元阳气得到补充,上浮的虚阳可以下潜,脸红脸热、四肢怕冷、腰膝酸软等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图片

这就是利用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上热下寒的例子。

上热下寒,它的出现,前提一定是伴随明确的阳虚症候。文中医案里的患者,四肢畏寒发凉、脉象沉弱、舌体虚胖,腰膝酸软,都是阳虚表现。若再出现类似咽喉肿痛、口腔溃疡、面部潮热、头昏头重等问题,才可以考虑是虚阳上浮。

在生活中有些只要稍有不舒服,就怀疑自己是不是上热下寒。冬天的时候,仅仅感觉到脚凉了,同时又有口腔溃疡,就怀疑自己上热下寒。这么是不对的,不符合中医辨证的规律。中医辨证,是严谨、全面、科学的思维过程。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内科学》、《中医方剂学》、《金匮要略》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不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