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本品为茜草科植物茜草Rubia cordifolia 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小血藤:本品为茜草科植物金剑草Rubia alata、大叶茜草Rubia schumanniana或钩毛茜草Rubia oncotricha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本品亦为我省少数民族习用药材。 茜草属约70余种, 我国有36种、2变种,产全国各地,以云南、四川、西藏和新疆种类最多。 在野外遇见过多次茜草,大都不是本种,在药街上遇到的这个草药,药农叫小血藤,也有人认为是茜草根。 两者的来源都是茜草属的植物,原植物差别很细微,大家可以在ppbc上对比学习: 茜草属植物图片网站:http://ppbc./gen/257952 茜草:断面平坦皮部狭,紫红色,木部宽广,浅黄红色,导管孔多数。气微,味微苦,久嚼刺舌。 小血藤:皮部狭窄,紫红色,木部宽广,浅黄红色,可见多数小孔。气微,味微苦,久嚼刺舌。 两者的性状描述基本一致,久嚼刺舌的特点很明显,买来的小血藤中间是木质的,外面的皮部是肉质的。 我嚼了嚼外面的肉,能非常明显的感觉到舌头上,有一种刺麻感。 我猜测麻舌感是为了抵抗病虫害,而产生的一种代谢产物,有一定杀虫抗菌抗病毒等功效。 同样有麻舌感的还有草乌,半夏等毒性药。现代研究认为药材的麻舌感多数与其刺激毒性有关。 据报道,少量刺激皮肤及黏膜导致口舌麻木,刺激声带导致失音,还可致呕吐或腹泻。 多量则咽喉灼痛肿胀、不能发声、流涎、呕吐、全身麻木、呼吸迟缓、呼吸困难,最后麻痹而死。 小血藤: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12.0%。 茜草:含大叶茜草素不得少于0.40%,羟基茜草素不得少于0.10%。 药典的茜草有指标性成分控制,不知道这种成分与他的麻舌感是否有关系?还是与他的色素有关? 大叶茜草素羟基茜草素等成分在茜草属不同种中,有何量的差异? 茜草:苦,寒。归肝经。 小血藤:苦,寒。归心、肝、肺经。 卖药老人说:这东西有血打血,无血生血。 我一琢磨,这么有意思,买了一些。 有血打血,那岂不是可以清理血管,处理淤血? 无血生血,难道它还有一些铁离子等成分,可以促进身体造血功能? 后看到标准中,它的性味是苦寒,那补血和活血之说就不存在了。 他的苦寒之性,在文献中被用于治疗小儿夏季热,我猜测是茜草里面的刺舌的成分, 进入人体后,抑制并杀灭了小孩体内的病菌或寄生虫等,减少了发热症状。 用茜草根治疗小儿夏季热,收效颇佳。起初发热时,认为感冒而用西药治疗无效,后到某医院诊治,被诊为小儿夏季热。 诊见发热,手足心热甚,面色无华,鼻干唇燥。舌红绛,指纹青紫。用茜草根煎服。 治疗2天后复诊,上述诸症悉除,唯精神疲倦,胃纳欠佳,乃用生脉饮加茜草根,连服3剂而病愈。 万全《育婴家秘》认为小儿“人皆曰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予亦曰心常有余,肺常不足”。 小儿夏季热的发病主要与小儿生理上心肝有余有关。夏季炎热,暑气熏蒸,加之体内心肝火旺,内外合因,发为夏季热。 茜草根在历代本草中均无退热的记载,只有《别录》:“主痹及热中”。 用治小儿夏季热有效,当与其性味苦寒、“主痹及热中”有关。 茜草:凉血,祛瘀,止血,通经。用于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瘀阻经闭,关节痹痛,跌扑肿痛。 小血藤:凉血止血,止咳祛痰,通经。用于吐血,衄血,崩漏,经闭,黄疸,咳嗽痰多,跌扑损伤。 卖药的老人说,这个药主要是妇科药,可以治疗闭经。 闭经标准上也有记载,根据性味,我觉得他通经,通的是因为身体大热,血热妄行,血到处乱窜,不从阴道流出的那种经闭。 但是呢,有些妇女闭经,是因为体虚,没有气血滋润,像河流干涸一样,没有月经可以流出。 还有的是因为体寒,血液凝固瘀滞,因为流通不畅,代谢功能不旺盛,导致的经闭。 后面两种闭经,就不能用茜草了,血已经很凉了,再用苦寒的茜草抑制一下,凉一下,就南辕北辙了。 茜草:6~10g。 小血藤:6~9g,研末调服。 茜草:置干燥处。 小血藤:置干燥处。 我买了两把,是鲜的, 一把拆开来拍了照, 另一把发现没啥用处, 剩下的一把25块钱出,包邮。 联系方式:13072583732 就是下面这把: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参考文献 (1)口尝麻舌感在蒙药炮制中的应用及问题 乌兰图雅 包勒朝鲁 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内蒙古医科大学蒙医药研究院 (2)茜草根治疗小儿夏季热 浙江省临海市黄坦乡卫生院 叶万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