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仓颉祠的光焰

 潘仁奇 2021-11-04

我有一间书房,四壁皆书。这些书,由千万个文字排组成百态人生大千世界万种风情。没有了文字的罗列,这些书就不能称其为书,只能唤作一堆白纸。翻来覆去,只有无知的迷茫。虽然人类的睿智并不只存在于文字之间,但文字无疑是人类智慧表达、传承和弘扬的重要载体。尽管禅宗推崇“不立文字”,那是担心文字的表达者和阅读者之间不能准确传递精微绝妙的禅意。可芸芸众生,天资聪颖如慧能者能有几何?有哪一个禅悟者不先由文字搀扶而入禅门?又有哪一个悟禅者不把“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几个字嚼上百遍千回?否则,一本《坛经》,留它何为?可见文字的功用是不可无视,不容抹杀的。

捧一本书,躺在文字中,眼前顿时充满鲜活的影像、斑斓的色彩,思想不再空乏,日子不再枯涩,人生因此饱满而丰富,生活由兹充盈而滋润。那是文明阳光的朗照下生命茁壮的成长。

人类历史的扉页上,往往沾满着杀戮的血腥。为了生存,人们一次又一次把手中木器石器骨器尖利的一端指向或凶暴或羸弱的动物甚至自己的同类。这是野蛮的一页。这一页,黑暗而漫长。漫漫长夜中,人们奔跑,冲杀,惨叫,呼号,驻足,反思,回眸,眺望,几百万年的等待和呼唤,才迎来了人类文明的曙光。

而人类文明的承载和延续,则少不了文字的支撑。天下没有字,万古长混沌。文字是文明的基础。一个又一个文字连缀成人类文明史瑰丽的长廊。虽然其间也会不时跳出邪恶野蛮凶暴的字眼,但善良和正义的光芒永远会更加夺目地闪耀在字里行间。文字是人们求知的羽翼、成长的阶梯,人们在文字中思考,又在文字中老去,更在文字中获得新生和永恒!

文字之功用莫大焉。文字之创造者功德无量焉!

中国的“文字始祖”是“纵横布置成奇字,恍惚龟文鸟迹书的仓颉。相传仓颉帮黄帝掌管事务。因事务太多,凭结绳刻木难以尽记,乃立意要造出既简单又实用的统一符号来记存数目、载录史实、传递意愿、交流经验。他苦思冥想,日夜揣摩,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掌指,雪地研兽迹,林间观虫文,创 “鸟迹书”。一时间,“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显然,这里有神化的色彩。但它至少可以说明,文字的诞生对于人类的演化来说是一件艰辛不凡惊天动地的伟业。为了使“结绳成过去,刻木入闲门”,仓颉,以及许多和仓颉一样才高智睿的有心人,把流传于祖辈今人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归纳、总结、使用、推广和再创造,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无疑,仓颉在将文字定型普及范人教人的过程中作出过巨大贡献,也就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者之一。

人们纪念仓颉,在各地纷纷建仓颉祠庙加以崇祀。其中最著名的是仓颉故里陕西省白水县史官乡的仓颉庙。那里建筑轩敞,古柏蓊蔚。解放战争时期,西北人民野战军司令部在此整训干部,彭德怀、贺龙曾亲瞻庙容并严令保护。在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兴化,也曾建有一座仓颉祠。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江都举人徐廷珍避乱来兴,在文正书院担任主讲。子徐兆丰随父寓居兴化。徐兆丰经常与本地文人雅士论文赋诗,为倡导大家敬重文字,徐兆丰又与李芙波、王柳溪等人设立“惜字会”,主张将字纸焚化、不得随意丢弃。据《民国续修兴化县志》载:“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邑人徐鸿章、顾咏棠、陈玉纶同子士杰等倡办惜字会在文昌祠,择祠后隙地兴建(仓颉祠)。计正殿三楹,南有雨棚一座,西有客屋两间,又东向厢房三间,西南二门:一座大门,一座通文昌祠。”文昌本星名,亦称文曲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文昌帝君为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读书始于识字,知书明理然后礼盛文昌运达。将文昌、仓颉二祠合于一处,分殿奉祀,倒也相宜。

昌祠内,文昌帝君冕旒衮衣,执笏当胸,双目炯炯,长髯飘飘,温文尔雅,风度翩翩。仓颉祠中,泥胎粉身的仓颉塑像,手挥书笔,足占鳌头,四目灵光,神彩飘逸,气宇轩昂。传说中仓颉生有“双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国史书上记载只有三个人,虞舜、仓颉、项羽。虞舜是禅让的先圣,项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武圣,仓颉则是“万代文字之宗、千古士儒之师”的文圣了。

仓颉祠内设有惜字会,系自发的民间团体,由邑里硕儒任会长;天井里备有砖砌火炉,配以铁门可开关,上书“敬惜字纸”四字,供焚烧字纸用。

听老人讲,解放前,兴化城区的商铺廊柱上,往往贴有“敬惜字纸”的尺幅,温馨地提示着人们不要随意抛掷字纸。路上常遇到背着纸篓,手提竹夾的老人,一路走,见到旧书旧报纸,一定要捡起來,装进纸篓里。他们说古人造字为传播圣贤大义,广播智慧,教化大众,造福社稷。乱扔字纸,是对圣贤的大不敬。兴化马桥东有一位徐姓的长者,数十年如一日,逡巡于街头巷尾,见有字纸,即俯身拾之。或投诸沧浪清流,或携至仓颉祠置惜字炉中焚化。莫云拾者痴,应解个中味。因为他不忍让圣洁的文字在熟视无睹者的脚下被踩来践去,在风尘泥淖间零落。这是对文字的景仰和敬畏,更是对文化的推崇和敬重。充分表达了人们对仓颉由衷的崇奉,并把这种崇奉内化为自己的生活习惯。老人的一举手一投足,于不经意间悄然折射出古城崇文尚教的浓酽气息和令人肃然起敬的儒雅风范。

有了祠,就有了供奉祭祀纪念祈愿的固定场所和具体对象。二月初三是文昌诞辰之日,三月廿八是仓颉诞辰之时,正是万物复苏春光灿烂的时节。当是二日,全城稍有声望的知识分子,少长咸集于祠中摆满三牲五鼎、琼浆玉液、美果珍肴的供桌前,举行隆重的祭享大典。虽人头簇簇,然仪止进退,悉合赞礼司仪之号令规范。钟声悠扬,鼓音激越,抑扬顿挫的祝文(祭文)诵读声中,与祭者九叩三拜,敬香焚箔,克尽虔诚,共祈文运昌盛,前程似锦。当日晚,即以酒馔佳肴,宴饮歌欢,尽兴方归。从杯酒盘飧诱人的清香中,我们能嗅出文字和文化的独特芬芳。文字在这里得到铺展,文化在这里得到张扬。难怪兴隆昌盛,教化改革”的兴化,科甲鼎盛,名彦辈出。一百多名进士从这里脱颖而出一位又一位宦海名流、学界巨擘、文坛大师从这里走向全国。钟炉鼎镬的袅袅香烟之上,升腾不散的是水乡儿女对拥有文化永远的向往和自豪!

仓颉祠以南,依城墙建有桃李园。园中遍植桃李、蔷薇、牡丹、芍药、花竹之属,芳华郁郁,绿草芊芊,花荫柳陌葱葱碧,日暖风和缕缕香。拾级而登,可达城楼之上,展眺南津烟树两厢瓜圃,是宿儒名彦诗家学子研读精思之余,“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的宴游佳地。

仓颉祠、文昌祠、桃李园皆在今第一中学东首。抗战期间,这里曾为日酋所占驻,后悉毁于日寇烽烟。其房舍虽已俱毁,但仓颉造字的不朽功绩以及由此衍生成的人们对于文字和文化敬爱珍重的深挚情感却如不灭的光焰,永远燃照于水乡大地和水乡人民的心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