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戏曲音乐理论研究|尹晓东:厚积薄发 一鸣惊人——我所敬慕的高一鸣先生

 顺其自然h 2021-11-04
图片

2021年11月2日中午12时30分,著名京剧作曲家、教育家高一鸣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瑞金医院逝世,享年82岁。高一鸣先生在京剧音乐创作和教学领域辛勤耕耘了半个多世纪,精心作曲,潜心育人,打造多部精品,为戏曲音乐创作鞠躬尽瘁。如今,斯人已逝,但他的创新精神永远长存。为此,本公众号本期推送2007年6月《中国戏剧》刊登的《厚积薄发 一鸣惊人——我所敬慕的高一鸣先生》一文,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将铭记高一鸣先生为戏曲音乐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编者按

图片

去年夏天,在北京与一鸣先生见面时,他说上海京剧院和上海戏曲学院正在筹划给他开一个创作研讨会和作品音乐会。他有点诚惶诚恐,觉得受之有愧。我则说,您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的创作道路,伴随着京剧音乐创作发展的不同时期,值得认真总结,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京剧音乐今后的创新发展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现在研讨会和音乐会终于如期举办了。

知道一鸣先生的作品要比知道他本人早得多,《智取威虎山》《龙江颂》《磐石湾》等现代京剧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唱段,都出自他的笔下。只是那时并不知道参与创作的作曲家姓甚名谁,因为文革时期无论是电影还是出版的曲谱中,所有的创作人员全部隐去,统一标明的是“集体创作”。文革结束后的许多年,我才渐渐知道一鸣先生就是“集体创作”中的一员,而且他的名字同他的作品一样响亮。

一鸣先生我应该称作师叔,他与我的业师任枫老师是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时的师兄弟。第一次见到一鸣先生的情形至今我还记忆犹新,那是1989年上海京剧院《曹操与杨修》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进京演出的时候。那天, 我与任枫老师骑着自行车,来到一鸣先生下榻的位于北京永定门外的一家宾馆, 约请一鸣先生到戏曲学院为作曲系的学生讲课。一鸣先生欣然应允。第二天下午,他来到戏曲学院,没有讲稿,侃侃而谈两个多小时。从《曹操与杨修》音乐唱腔的谋篇布局,谈到《智取威虎山》、《磐石湾》的创作经历;从传统与创新的关系,谈到如何发挥音乐创作的能动性。时而娓娓道来,时而击节而歌。这堂课虽然已过去近20年,仍历历在目,犹言在耳。我与一鸣先生就是这样相识的。

图片
图片

左一:陈建忠 左二:尹晓东 左三:高一鸣

右三:朱雪凤  右二:钱珊珊 右一:金  亮

因为有了这段难忘的相识和这印象深刻的一堂课,之后我更加关注一鸣先生的创作。那时的一鸣先生正值盛年,更是他创作的黄金时节,每逢全国性的艺术活动都能见到他创作的作品。一鸣先生参与创作的许多剧目我几乎全都看过,每出戏都能感受到他的传统根基是如此的扎实和深厚,每段唱腔的设计都能寻觅到传统的神韵,绝无空中楼阁之感。同时,又能体察到他的创新意识是那样的强烈,每出戏都有出神入化的崭新追求和奇妙构思。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京剧音乐创作领域, 如果说一鸣先生是一位融会古今、学贯中西并且卓有成就的作曲家, 应该是当之无愧的。这大概与一鸣先生丰富的从艺经历和深厚的艺术积累,以及丰厚的音乐修养密切相关。早年,一鸣先生曾学过老生,后来师从著名琴师赵济羹、黎秋觉学习操琴, 这为他后来从事京剧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上个世纪60年代,不到30岁的一鸣先生即加入了上海京剧院的创作队伍,成为“样板团”的主要音乐创作人员之一。这时的一鸣先生已是一位才华初显的青年才俊了。1974年,为加强京剧音乐创作人才的培养, 在于会泳的倡导下,从全国选派了五名年轻的京剧音乐创作人员到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深造,一鸣先生便是其中一位。其他几位学员分别是北京的陆松龄、河北的任枫、天津的李凤阁和山东的杨立明。这五位学员在各自院团已经是有着一定创作演出实践经验的青年骨干,为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作曲技能,使他们不仅通晓戏曲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创作规律,并且还要掌握西洋音乐作曲技法,把他们培养成为既能创作唱腔又能承担音乐写作和编配的立体的新型的京剧作曲人才, 中央音乐学院为他们安排了最好的老师授课。在那个特殊的年代, 这批特殊的学员享受了特殊的待遇。吴祖强、杨儒怀、吴式锴、牟洪等众多讲授西方音乐的名师是这个班的主要授课老师。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的两年, 他们系统地学习了民族民间音乐和西洋音乐传统“四大件”。我以为, 这段时期是一鸣老师包括其他几位老师的一段重要经历, 是他们创作道路上的一个加油站, 也成为一鸣先生在创作上日趋成熟和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一鸣先生是一位厚积薄发的作曲家。京剧作曲不同于歌剧作曲,首先,它要求作曲者具有深厚的传统根底,既要熟悉不同行当的程式化音乐语汇,还要熟悉不同的流派,同时还要了解不同演员的基本特征;其次,就是作曲技法的娴熟运用。这是中国戏曲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在中国戏曲形成之初是没有作曲家这一特定的、专业的职业定位的, 一出戏的唱腔设计往往由演员、琴师共同完成。这是中国戏曲创作的民间性和非职业化的传统所决定的。新中国成立后, 戏曲创作空前繁荣,尤其是“戏改”工作开始后,一批新文艺工作者加入到戏曲队伍中来,他们与业内人士结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推进戏曲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戏曲音乐创作朝着专业化、职业化的转变悄然发生。一鸣先生就是在这样一种趋势下,逐步进入到了专业作曲队伍之中。他能在上海京剧院这个有着强烈创新意识和聚集着众多著名音乐家的集体中脱颖而出绝非偶然。一鸣先生不仅对于传统唱腔中不同行当和流派的特征了然于胸, 而且善于学习其他剧种和民间音乐。无论是新编历史剧还是现代戏, 他都能根据不同的人物和行当以及特定环境,创作出贴切的唱腔旋律和音乐语汇。一次在烟台开会与一鸣先生得以相聚, 我们畅谈至深夜。这一夜,我们边聊边唱,他一会儿“梅尚程荀”,一会儿“马麒言杨”;地方剧种、民歌、曲艺也是脱口而出。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听他设计的唱腔总让你觉得既似老友,又如新朋。

图片

一鸣先生还是一位有鲜明创新意识的作曲家。他既遵循传统,又不因循守旧虽然听他的唱腔总能找到传统唱腔的影子, 但你又会发现绝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套腔。在他创作的许多作品中,你会感到他从不驾轻就熟,而是根据剧情和人物情感的需要, 独辟蹊径。在不少剧目中他创造出了许多新腔格、新板式,大有“曲不惊人誓不休”的气概 。一鸣先生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 当年创作《磐石湾》时,为了准确地表达陆长海在敌情突变之时思绪纷纭 的内心世界,一段只有短短两句构成的“望海空”唱段,他与于会泳反复写了几十稿。最后终于设计出了那段新颖别致的[反西皮原板]。这段唱腔运用特性音调贯穿的手法,大胆借鉴和融入了越剧[嚣板]的结构形态,非常准确地表现了陆长海此时此刻的内心情感。这只是一鸣先生众多剧目创作中的一个小小的例子,但管中窥豹, 一种不墨守成规、锐意创新的精神可见一斑。

 

京剧《磐石湾》望海空

如果说在文革“样板戏”创作时期,时刻要体现“破旧立新”的观念,他的创作还带有某种为新而新的被动性,那么,他在新时期的创作却是一种贴近时代与观众,追求艺术个性的自觉选择。无论是突破“样板戏”音乐创作模式的《曹操与杨修》,还是《贞观盛事》中李世民与魏征二声部重唱的尝试,抑或《廉吏于成龙》中突破花脸行当大段成套唱腔的设计,都是这种选择的最好注脚一鸣先生在新时期的创作追求和突出成就,也集中体现在以上三出戏的创作之中。他的创作起步于上海,他参与创作的最有影响的几部作品也出自于上海。如果说上海这片善于革故鼎新的热土造就了一鸣先生,一鸣先生等一批艺术家在新剧目创作上的突出贡献也成就了上海。

京剧《贞观盛事》对唱

一鸣先生更是一位有强烈责任心和事业心的音乐家。改革开放以后,在文化和娱乐方式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 民族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京剧艺术面临挑战和危机已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 一鸣先生包括他们这一代音乐家仍锲而不舍、孜孜以求。我常想,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在支撑着他?由此,我想起一鸣先生在2002年全国京剧音乐创作研讨会上说过这样一番话。他说:“从中央到地方,为振兴京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我们创作的优秀剧目还远远不够, 我感觉到肩上的担子特别的重。”因此,时至今日,一鸣先生仍笔耕不辍,以至于他年逾花甲,仍参与《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两部作品的创作。正因为他与众多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使这两出戏双双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之列。这是一个非凡的成绩。音乐是剧种特征最为显著的标志,戏曲的真正危机是音乐创作人才的危机。如果一个剧种没有了音乐创作人才, 这个剧种就离死亡不远了。因为编剧、导演、舞美设计,不同剧种都可相互使用,惟有戏曲音乐家只可专用。目前,堂堂国剧,全国从事京剧音乐创作在职的专业人员还不足十人,更深层次的危机可以见得。去年《中国文化报》在头版以“戏曲遭遇作曲荒”为题, 报道了一次戏曲音乐研讨会。面对今天戏曲的危势, 可谓一语中的。正是怀着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前几年,一鸣先生从上海京剧院退休, 本来可以安享晚年,但他却退而不休,一方面继续参与剧院的创作工作,同时又在上海戏曲学院创办了京剧音乐专业,将许多精力投入到了京剧音乐人才的培养上。

图片

2002年全国京剧音乐创作研讨会合影

前排左二 高一鸣

最近几年,一些地方陆续为一些卓有成就的戏曲音乐家举办了音乐会和研讨会,可以看出,对于戏曲音乐在戏曲中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一鸣先生的创作贯穿了近四十年京剧新剧目创作的发展历程, 是值得认真总结的。在当下戏曲还未摆脱困境之际,上海斥资为一鸣先生举办创作研讨会和作品音乐会,其意义除了对他个人创作成就的总结和褒扬, 激励来者的深意也不言自明。

衷心祝愿一鸣先生艺术青春常在。这既是对他本人的祝愿,也是对京剧艺术的祝愿。

图片

作者介绍

图片

尹晓东,男,汉族,1966年1月出生,籍贯湖北,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曲,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91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曾任文化部艺术司戏剧处、演出处处长,中国国家京剧院副院长,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2020年5月任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为京剧《三寸金莲》《郑和下西洋》《白洁圣妃》《关圣》《无旨钦差》《知音》《钦差林则徐》《陈廷敬》《青衣》《北平无战事》,话剧《关汉卿》,电视艺术片《杨门女将》等三十多部戏剧担任作曲。作品曾获“文华奖音乐创作奖”、中国京剧艺术节等奖等;多部作品入选中国艺术节、“五个一”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著有《毛泽东诗词唱段精选》。

在文化部艺术司工作期间,曾组织起草《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全国重点京剧院团保护和扶持规划》,担任国家级大型文艺晚会以及怀仁堂新年京剧晚会演出总监。参与组织过中国艺术节、中国京剧艺术节、中国昆曲艺术节、纪念中国话剧诞辰100周年、中国儿童戏剧节等多项全国性艺术活动。在各类报刊发表音乐和艺术理论文章多篇。

图片
图片

责编:陈晓娟

编审:谢振强 沈鹏飞 牛长虹

制作:张译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