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群成:村头的老槐树|散文选读

 江山携手 2021-11-04

作者|李书群

来源:红帆文苑(百家号)

我们村头原本有一棵老槐树,不过,在我刚记事的时候,它已经不在人世了。老槐树身边站立着它的儿子,而今业已步入悬车之年龄。所以,现在我也可以称它为老槐树了。老槐树和我同龄,知道的事儿比我更多。

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眼睛能看到的地方,耳朵能够听到的地方,总是有看不完听不尽的新鲜事儿,有说不完的好故事,有忘不掉的真实记忆。老槐树可以作证。

老槐树虽然历经沧桑,知道很多的往事。但是,它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无法把它知道的一切告诉大家。所以,前几天的一个晚上,我正在睡梦中,它特意来到我的身边,要我替它把这些往事记录下来,留给后人。这一次它要我务必专门记述一下我们家乡一带的嫁闺女娶媳妇的事儿。它说,如今年轻人都跑到了城市里,结婚都是高档小汽车接送,高档酒店待客,结婚仪式也已经全盘西方化,在农村已经很少能够看到传统的结婚仪式了。要我把那时候嫁闺女娶媳妇的点点滴滴记下来,给大家留个念想,也好让后来人知道我们这个时代。我答应了老槐树的要求,也才有了今天大家能够看到的,这篇介绍我们那一带有关嫁闺女娶媳妇的文章。

我和老槐树都是在20世纪五十年代之初,出生于河南省许昌县(现在的许昌市建安区)农村。从我们清楚地记得起身边事情的时候,都到了1956年前后。那时候虽然即将成立人民公社,及成立人民公社以后,农村还基本上保留着传统的嫁娶形式。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家庭,就雇一抬轿子;经济条件略差一些的,就套一辆马车;也有个别家庭骑马娶亲的。到了吃大食堂的时候,恰恰又遇上三年“自然灾害”,我饿的头脑发昏,记不起当时人们是如何把媳妇接回家的。我也曾问过老槐树,它说你们都吃不饱,哪还有人管我啊?我也整天饿着肚子,也不记得这些事了。既然我们都记不清楚那两年是如何嫁闺女娶媳妇的,就隔过去不说吧。如果有知道的人,再由他们讲给您们听。反正回忆起那两年的事儿,除了痛苦就是辛酸,不提就不提吧。不过,老槐树跟我说,解散大食堂以后的嫁闺女娶媳妇之事,我们可都是记得清清楚楚的,你可要写得详细一点啊。

老槐树我们俩都知道,实际上农村早已形成的旧的风俗习惯,在农民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只要条件允许,都会按照“老规矩”“老套路”复活起来,延续下去。在这里,我就按照老槐树的嘱托,把20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我们那一带有关嫁娶的风俗习惯和演变情况给大家说道说道。

现在男孩儿女孩儿找对象,是两个人先认识,或者经朋友介绍,并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双方认为谈得来,对脾气,再告知父母。双方父母满意,才会谈论嫁娶之事。而那个时候,我们那一带年轻人找对象,按照传统风俗,一个村不能找一个村的。再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大多数人封建思想还比较浓重,找对象都是首先要有媒人说和。尤其是冬天农闲季节,是媒婆媒公们最忙的时候。他们物色好对象之后,就告知双方父母,并安排男女双方利用赶集会或看戏的机会,初步相看一下,叫做“偷见”。偷见后大家都感到基本满意,才安排正式的“见面”。正式见面一般是由女孩儿的婶子、嫂子或姐姐陪同到男方家去。男方请来亲戚朋友摆上几桌,弄两杯酒喝喝,同时要准备一些衣服、布料等,作为“彩礼”送给女方。男方父母和比较近的亲戚、朋友还要给女孩子一些钱,叫“见面礼”。正式见面之后,亲事就算是基本上确定下来了。老槐树还不止一次地悄悄告诉我,它时常看到,不少见面回来的女孩子,胳膊上都擓(kuai)着一个大大的红包袱,脸上喜滋滋的,连走路都显得轻飘飘的。她们来到老槐树身边歇息的时候,有的还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袱,数点里面的彩礼。看到她们高兴的样子,老槐树就会偷着乐。

一般情况下男女双方正式见过面之后,过个一年半载就要张罗着娶亲了。中途若是发生变故,男方提出退婚的,女方则不会退回彩礼,从此还会像仇人一样不再见面;如果女方提出退婚,一般情况下就要把彩礼退还给男方。

1961年大食堂解散以后,我们家乡一带娶亲时,原有的娶亲方式,比如坐轿的、坐车的、骑马的都得以全面恢复。不管是采取何种形式,基本套路都是差不多的。女孩儿出嫁之前,老爹要张罗着给闺女做陪送的嫁妆;母亲除了要给闺女做嫁衣之外,还要安排女孩儿的婶子、嫂子,有的还会亲自动手,用交叉的两条细线把女孩儿脸上的胎毛绒毛揪干净,这样会显得更加白净、漂亮。出嫁时要穿上大红颜色的衣服,头上还要戴上几朵绢花,以显得庄重、美丽、富贵、吉祥。出嫁的当天早上,女孩儿不能多吃多喝,以减少当天不必要的麻烦。男方为了热闹场面,还要早早地预定唢呐班子和炮手。娶媳妇的头一天要安排专人把老姑奶奶、老姑姑、老姐姐请来。当天本家族的男女老少,还有亲戚朋友都会早早赶来帮忙。迎娶之前,要挑选本家族有儿有女,且有点威望的夫妇当“叫女客”,还要选出一个俊俏的小男孩儿做压骄(车、马)孩儿,随同娶亲队伍和唢呐班子前往迎亲。临走之前,大人还会叮嘱小男孩儿,到了女方家里后,向她们要封红包。如果钱少就赖在花轿上不下来,待封过几次之后才可以下骄。同时,根据女方家里陪送嫁妆的多少,还要安排本家族里年轻力壮的男士抬嫁妆。按照我们当地的风俗,嫁闺女的当天,女方是不能派人送亲的。女孩子的母亲或许是为了不让女儿嫁到婆家挨饿,或许是为了感谢抬嫁妆的男士,会在陪嫁的柜子、箱子和桌子的抽屉里放上油饼。走到半路上,抬嫁妆的就会打开箱子、柜子,拿油饼吃。如果柜子上锁了,有的人还会把锁撬开,有的竟然连柜子都给撬坏了。老槐树曾经给我说过,这种风俗他是不赞成的,应该改掉才好。我给老槐树说,不要在意这些小事儿吧。娶亲是大喜事,主家都不在意,我们还有什么好说的啊?

娶亲回来的路上,遇到重要物体,比如老树、石磙、桥梁等,都要有“浆嘴糊”(走在迎亲队伍前面报喜拜神的人)贴上大红帖子。老槐树就说过,娶亲是喜事儿,每每遇有娶亲的路过身边时,都要给它贴上红帖子,它也都十分高兴地接受人们对它的装扮,它也从内心对一对新人表示祝福。遇到村庄,唢呐要吹奏,炮手要放三眼铳,“浆嘴糊”要放鞭炮。走到十字路口或个别人家大门口时,不少人都会搬一条凳子往路中间一放,让唢呐班子吹奏一番,才予放行。按照传统风俗,花轿中途是不能落地的,不管是坐车、坐轿,新媳妇是不能下骄、下车的。用迷信的说法,如果中途花轿落地,新媳妇下骄、下车,小鬼就会乘虚上车、上轿。老槐树我们两个也曾谈论过此事,都认为这种做法很可能是先人们为了防止女孩儿婚前有相好的,在娶亲途中出现劫持、私奔等意外情况,而定下的一条防范措施。即使是中途到了某个村子里,有人拦住让唢呐吹奏,轿夫也只能用随身携带的木棍把轿子支起来。总之,迎亲途中可以歇息,但轿子是不能落地的,需要尽快赶回男方家中。

娶亲队伍回到村口,唢呐吹奏、炮手鸣炮,放鞭炮的、迎花车的、忙事儿的、看新媳妇的,整个村子顿时沸腾起来了。花轿(车)来到家门口,先由本家的一位长辈,左手提一个用铁丝拴着并烧红的犁铧,右手提一把盛满开水的大壶,左转三圈右转三圈,边走边往犁铧上浇水,腾起的白烟弥漫着整个花骄(花车),传统的说法叫“激犁”(吉利)。待浇完犁铧后,新媳妇才由充当伴娘的两个年轻女孩儿搀扶着下车(骄),迈过一个榺(sheng)子(老式织布机上的一个部件),寓意着从此迈入了盛景、盛况。这时候,前面由新郎的一个本家大哥怀抱麦斗(称量粮食的器具),里边插上一秆称,上面还要放上核桃、红枣(寓意是新媳妇居家好好过日子、早生贵子,称心如意),走在前面引路。走进家门的路上,还有专人拿两顶席子,交替着向前铺路,不让新媳妇的脚沾地。看热闹的人前呼后拥地来到新郎家的院子里。因为那个年代农村基本上没有楼房,人们就在院子里事先摆好一具坐北朝南的耩(jiang)地用的耧(lou),寓意着楼房。“楼”前有一张方桌,等于是客厅,男方父母分坐在方桌两边(男右女左)。待新郎的大哥把抱着的麦斗放在桌子上,女“叫女客”就会一手拿着梳子,一边给新媳妇梳头,一边嘴里念叨着一些诸如孝敬父母、早生贵子、大富大贵等吉利的话,之后,新娘给公爹公婆行磕头礼。仪式举行完以后,新媳妇由两个伴娘搀扶着回到自己的新房。中午理所当然是要摆上宴席的,让客人和本家人痛痛快快地喝上一顿。说实在的,娶媳妇是大事儿、喜事儿,都想办得排排场场。但是,刚解散大食堂的头两年,由于家家都穷的叮当响,菜也不会多么丰盛,酒也就是三两毛钱一斤,人们也都是不会计较的。

当天晚上喝喜酒、闹新房的场面也是热闹非凡的。吃完晚饭,主家就会在客厅中间摆上方桌,上满一桌子酒菜。晚饭后,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会陆陆续续来到现场。女人、老人和孩子都是来看热闹的,而小叔子们才是闹洞房的主角。虽然摆上了酒菜,但是,年轻小伙子们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新郎新娘也”。当然,老槐树是到不了现场的,他给我说起这些事儿时,总会流露出几分遗憾。不过,我也会时常把这些趣事儿说给老槐树听的。

农村年轻人闹洞房还是有一套的。有的用线拴一个苹果悬在半空,让一对新人咬苹果。当新人快要咬住的时候,他们把线一提,两人就会碰在一起,惹的在场的人一阵哄堂大笑。闹洞房的还会让新媳妇腰里塞上一条毛巾,要新郎去掏,叫做“掏鸽子”。还有的让新媳妇端上一杯酒送给新郎,嘴里还要说“这杯酒是你的,生儿育女靠你的”。那个年代农村女孩儿思想都比较守旧,碍口的话很难出口。不说又不能过关,从而闹出很多笑话。闹洞房是没有时间限制的,直到午夜之后,大家都困倦了,才肯结束。个别没有成家的小叔子们,要不赖在新房不走,要不就躲在旮旯里偷听墙根儿,第二天好当笑话传播出去。有一次老槐树问我闹过洞房没有?我只有如实回答:闹过。我还告诉老槐树,有一次一个本家哥哥结婚,闹过新房后,我还和几个兄弟一起,和新郎新娘挤到一张床上睡过一觉呢。不过,年轻人闹得欢困的快,一觉醒来天已经大亮了。一夜里是否有故事,我一点都不知道。说得老槐树哈哈大笑。

新媳妇娶回家的第二天,还要由婶子或嫂子带一张小席子,领着到本族各家去认门,行磕头礼,各家的长辈或哥嫂还要给新媳妇拿磕头礼钱。五十年代各家给多少磕头礼钱,我年龄小也不经意,我估计老槐树也不一定知道。散罢大食堂后,我们时常跟着看热闹。起初,有的给1毛钱,有的给2毛钱。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家手里都有了钱,给5毛,给1元2元的都有了。现在人们都富裕了,我估计给一张百元大钞也是没有问题的。给本家行完磕头礼,还要到祖坟里烧纸磕头,算是认祖。

第三天是新媳妇回门的日子。这一天,新郎要赶一辆大马车,带上足够的礼品,同新媳妇一起走女方家的亲戚。岳父母家这一天也是很热闹的。要把本家族的人和亲戚朋友请来,中午视客人人数摆上几桌,甚至十桌八桌的,让大家痛饮一番。至此,娶亲的整个过程就算全部结束了。

说到这里,本文本应该结尾了。可我突然想起老槐树曾给我交代过的,不要忘记给大家说说多年来周围村子娶亲时发生的大事、趣事。因为,这些事不是我亲眼目睹的,知道的不甚详尽。老槐树说他也没有亲眼看见,只不过听过路人说得多了,它也知道的更详细一点。是的,按照老槐树的意思,我应该写出来,也算是给后人提个醒:娶亲是大事儿、喜事儿,切记不能出事儿。

一般情况下,临近春节的时候娶亲的会多一些,因为,冬天农村都闲暇了,经过充分的准备,多数会安排在春节前的腊月里办喜事儿。老槐树说,1964年腊月半头的时候,天突降大雪,又刮着大风,风裹着雪,把路边的沟沟坎坎都封填得满满的,就连水井口都封了个严严实实。那时候田间用于浇地的还是人工挖的砖砌老式水井,井口直径一般都在1米5以上。这么大口的水井大雪都能封死,可见雪下的有多么大了。我们村东边的蒋店村,有一家赶着马车娶亲,回来的路上,由于看不清道路,马车走偏,前边跑梢的骡子掉到了路边的水井里,马车篷在了井口,幸运的是人没有出事儿。

还出现过一次两家同时娶亲时娶错的可笑事,只是记不得是周围哪个村子了。20世纪六十年代初的时候,时常出现一个村子或同一街道上的东西两家同一天嫁闺女。因为都是用马车迎娶,新郎又不跟车前往,嫁女的、娶亲的又相互不熟悉。一大早,住在村西头的女方本家叔叔在大门口迎接娶亲的客人,见有娶亲的到来,就热情地迎进了家门。待一切准备妥当,就把新媳妇接走了。另一家娶亲的不知道是因为路远,还是什么原因,待赶到村西头的女方家里,才知道接错了。男方也只有将错就错,一边把村东头的女孩接上花车,一边派人紧急追赶前面的娶亲队伍,在途中交换了新娘,才没有继续错下去。

破“四旧”就是破除资产阶级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立四新就是树立无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那时候的青年学生们就像发疯了一样,古代碑刻被砸断了,房脊上的鸟兽被拆除了,就连小孩子帽子上缝缀的银制吉祥物也给拽掉了。农村娶媳妇的花轿自然是“四旧”,不让用了。马车、马匹是公家的,谁敢再用公家的车马啊?不管用什么,媳妇还是要娶的。好在有个别经济条件略好一些的,已经购买了自行车。娶亲时就借两辆自行车,“叫女客”骑一辆,新郎骑一辆去把新人接回家。虽然破“四旧”了,但是,前面说到的诸如开水浇犁铧啊,坐“楼房”里梳头啊,喝喜酒、闹洞房了,等等,还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下来。

1969年年底我当了兵,提干以后每年回去探亲,老槐树都会给我唠叨农村嫁闺女娶媳妇的新鲜事。老槐树还特意告诉我,1977年以后,农村嫁娶风俗都得到了恢复。因为,嫁娶风俗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也是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有意义的剧目应该保留下去。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也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也没有人再用花轿、花车和骑马了,更没有人骑自行车了。年轻人都说,结婚是终身大事,要办得风风光光。所以,从新的世纪开始,老槐树在路边看到的迎娶队伍,都是清一色的小汽车。还听说他们招待客人,都跑到了城里的高档饭店里去了。

前不久,我打电话告诉我一个本家兄弟,让他去给老槐树说一下,他交待写嫁闺女娶媳妇的文章我已经写好了。夜里老槐树又来到我的身边,说要谢谢我。我问他为什么要谢我啊?他说,你忙,整天不是写字,就是画画,还要写诗填词著文章。我是个没事儿人,整天就知道站在路边看热闹,既不会写又不会说,所以给您添了麻烦,也辛苦您了。我说,您不用谢我。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说不定将来我还要落叶归根呢。由我写出家乡的趣事,也是我的份内之事啊!只是我的水平有限,啰里啰唆地说了这么多,也不知道说明白没有。有的风俗中的寓意,是我主观分析、判断的,也不知道有否道理?也只有让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的众位乡亲和朋友来评说吧!

作者简介:李群成,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书法、美术作品多次入选中书协和省美协展览。在专业报刊发表评论、散文、诗词100余篇30多万字。出版有《尘封的岁月》,《李群成书法作品集》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