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人修真修的到底是什么?修到了什么程度?史书记载揭开真相

 申家书屋 2021-11-05
自《仙剑奇侠传》开播以及网络文学的崛起,“修真”成了老生常谈的一大话题,昆仑山更是被当做了修真圣地。
在小说的设定当中,修真需要先筑基、再结丹,伴随着长时间的修炼便能得到成仙,其实修真并不是一个现代词汇,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尝试修仙了。
古人眼中的仙家源自道教理论,先秦时期就兴起了吐纳之术,通过吸收天地精华,不食五谷就能长生。
庄子的《逍遥游》同样也有: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老子、庄子理论也奠定了道教修炼根基,东汉时期,张道陵在龙虎山修炼,因体内结丹,山上出现了龙虎异象,此山也得名“龙虎山”,入蜀后张道陵以《道德经》作为核心创立五斗米教,以修炼长生作为道教最终目标。
在修道者眼中,人之所以能够长生,是因为体内有一股炁。每个人身上都有这么一种炁气,有的人能够运用这种炁气,有得人却难以察觉,若是修炼炁气,达到道炁返还,那么就能维持长生。
《升玄经》中说:道炁不居人身,人身则空,人身既空,何得久生。
道炁听起来非常玄妙,但是从古到今都有人会,气功、辟谷都是修炼炁的一种,提起气功人们大多数都会想到迷信。不过李立群在《我的风景人生》当中就提到了自己的师父林鼎禧。
林鼎禧学得是赫派太极拳,杨家气功,在当时都是数一数二的高手,有一次他的师父去剪头发,林鼎禧憋住一口气,理发师父竟然剪不断一根头发,林鼎禧说这是用“气”护住了周身。
由于林鼎禧已经作古,我们也不知道他到底是“得道高人”还是“江湖骗子”。
道教认为修道也有高低先后之分,若是将林鼎禧排个位,只能算是人仙。
道教典籍《钟吕传道集》将仙划分为五等: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
《钟吕传道集》载有:人仙者,修真之士,不悟大道,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术,信心苦志,终世不移。
人仙就是道教当中最普通的修真之士,他们能够吸收天地之气当作身体食粮,比起普通人要更加长寿,但这一类人没有得道,除了较为长寿之外很难在修真路上再进一步。
道教认为修仙长生是夺取天地造化,天地也不会容忍这种行为,因此修真者五百年将会面临一次天劫,若是没有渡过天劫,就是身死人灭,修真者的体内的气也会返还给大自然。
若是不死,就会成为人中之妖,依旧为天地不容,但是舍弃肉身飞升,得道成仙就不一样了,可飞升又要面临各种各样的考验。这些考验无不颠覆传统三观。
《消冰经》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尹喜是周朝大夫,先秦天下十豪,精通历法,善观天文,知晓前古遇见未来,他在函谷关接待了老子,老子就写下了《老子五千言》也就是今天的《道德经》。
尹喜在老子的指点下得道成仙,他在道教当中的地位跟老子并列,被称为“古之博大真人”。
不过尹喜成仙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神仙都讲究无欲无求,于是太上老君就将尹喜杀光自己的家人,尹喜照做了,因此得道成仙。这跟我们传统得道成仙的考验完全不一样。
不过从古代的传教的角度来讲,尹喜的得道故事无非是在表达一点——对神仙绝对信仰。
随着道教的发展,人们也是顺应时代,将修道成仙的考验降低,主要以心善、宽容为准,将神仙塑造成无欲无求圣人。
唐代步入了一个修仙高潮,上至皇帝国公国公,下至文人商贾,都重视修道,像是唐玄宗、李白都有一段求仙问道的经历。
皇族更是喜欢炼丹,他们用的大多数都是一些黄金,黄金虽然无毒,但是在炼制过程当中会加入很多都矿类,因此就积攒了毒性,热衷求仙问道的皇帝,寿命一般不长,清朝雍正帝就是因为天天吃丹药结果暴毙而亡。
其实求仙问道,修的都是心,辟谷也不是绝食,它也需要吃一点东西,现在人不懂道教,大多数都是以偏概全,要想全方面的了解道教,还是得看《道德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