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人合一”养生观

 循天园 2021-11-05

       “天人合一”的产生首先由人类生存的客观环境所决定,《左传》提出“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其次,“天人合一”是我国数千年农业文明的产物,《吕氏春秋》曰:“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随着中国古代各家思想的发展,《周易》《中庸》《孟子》中都出现了这一观点的继续萌发。《庄子》曰“人与天,一也”,并指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最早提出并阐述了这个概念。西汉大儒董仲舒继承并发展出了“天人相通”理论,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又得到宋明理学的发展,直至宋代理学家张载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四字成语。

       “天人合一”蕴含养生之道

       “天人合一”天就是自然规律,是天地宇宙万物生化之机的总和。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相互依存。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一切人与事物都应遵循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道法自然”“顺应天道”。“自然”指宇宙中的大规律周而复始,小至精微,大到无穷,人在其中。人体是小宇宙,不断接受大宇宙的信息。小宇宙与大宇宙和谐共处,就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养生”最早出在《内经》中:“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这句话也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内经》作为一本综合性医书,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天人合一”是其中最为核心的理念之一。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最珍贵的是健康,健康最重要的是养生。养生首先要做到“天人合一”。《内经·灵枢》写道:“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作为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与天地万物息息相通。

       遵“天人合一”得健康长寿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讲得很明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要改变小环境,就要先改变自己。打破与自然的和谐会遭遇自然的惩罚。遵守“天人合一”养生观具体应该:

       天人相应,顺乎自然

       人应该掌握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并且顺应自然界进行护养调摄。《灵枢·本神》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天人合一”就是在时间和规律上与自然相合。与天地阴阳保持着协调平衡,有益于身心健康。

       合理搭配,食饮有节

       为满足营养均衡的要求,食物应多样化,荤素结合以补充需要的营养成分。饮食不可饥饱无度,进餐要有规律,养成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保持正常体重范围。

       情志中和,适时调神

       百病生于气,妥善疏解心理,化解消极情绪,不郁结于心,心中郁结会引起身体的瘀堵。四时变化对人的情志活动有很大影响,《素问》指出,春“在志为怒”,夏“在志为喜,秋“在志为忧”,冬“在志为恐”。摄养精神也要根据四时变化适当调整。此外根据昼夜的时间顺序调整精神活动。早晨及上午阳气旺盛,故人精神宜振奋;傍晚后阳收阴盛,则宜休整静息。

       动静结合,劳逸适度

       动与静是自然界运动的两种形式,互为其根。动静相互为用,才能保持阴阳、气血、脏腑等生理的协调平衡。每天坚持合理运动与静养相结合,保持气血通畅,肠道通畅,于健康大有裨益。

       健康是人类最大的幸福。很早就倡导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养生能懂得 “天人合一”就拥有健康长寿。

       “天人合一”思想追求天人和谐统一,阐发了天地万物一体的宇宙观和社会观,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天人合一”是数千年主导文化之一,影响了中国社会传统思维规范,同时也对我国传统医学思维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