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译注促织(一)

 云泥望悬 2021-11-05

译注促织(一)

【作者】         蒲松龄     【朝代】清                                                                            宣德间﹝宣德,是指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起止时间为宣德元年(1426年)至宣德十年(1435年),明朝时期使用该年号共计十年。﹞,宫中尚促织之戏【促织是蟋蟀的别名。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绝不允许和别的蟋蟀住一起,雄虫在交配时期也和另一个雌虫居住在一起,因此,雄虫彼此之间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会咬斗起来,主要爭夺交配权。当两只雄虫相遇时,先是竖翅鸣叫一番,以壮声威,然后即头对头,各自张开钳子似的大口互相对咬,也用足踢,常可进退滚打3~5个回合。一只雄性蟋蟀可与多只雌蟋蟀同居。蟋蟀利用翅膀发声,在蟋蟀右边的翅膀上,有一个像锉样的短刺,左边的翅膀上,长有像刀一样的硬棘。左右两翅一张一合,相互摩擦。振动翅膀就可以发出悦耳的声响。】,岁征民间﹝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此物故非西﹝中国西部地区﹞产;有华阴令欲媚﹝巴结;讨好。﹞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有才能的蟋蟀。﹞,因责﹝索取﹞常供。令﹝华阴县官﹞以责之里正﹝中国春秋战国时的一里之长,明代改名里长。﹞。市中游侠儿﹝无赖之徒不务正业的人﹞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里胥猾黠﹝管理乡里事物的公差﹞,假此科敛﹝摊派﹞丁口﹝成年男子。﹞,每责一头,辄﹝就;总是﹞倾数家之产。鲁迅先生说过:百姓固然怕流寇,也很怕“流官”。记得民元革命以后,我在故乡,不知怎地县知事常常掉换了。每一掉换,农民们便愁苦着相告道:“怎么好呢?又换了一只空肚鸭来了!”他们虽然至今不知道“欲壑难填”的古训,却很明白“成则为王,败则为贼”的成语,贼者,流着之王,王者,不流之贼也,要说得简单一点,那就是“坐寇”。中国百姓一向自称“蚁民”,现在为便于譬喻起见,姑升为牛罢,铁骑一过,茹毛饮血,蹄骨狼藉,倘可避免,他们自然是总想避免的,但如果肯放任他们自啮野草,苟延残喘,挤出乳来将这些“坐寇”喂得饱饱的,后来能够比较的不复狼吞虎咽,则他们就以为如天之福。所区别的只在“流”与“坐”,却并不在“寇”与“王”。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的起因。故事的背景:祸患起于宫廷,为满足宫中斗蟋蟀之乐而“岁征民间”,一头促织会带来“辄倾数家之产”的后果。围绕着征集促织,充分地表现了官府的贪鄙,“游侠儿”的居奇,里胥的刁猾。故事背景的简要交代为全文作了铺垫。

邑﹝泛指城市.县﹞有成名﹝姓名﹞者,操童子业﹝是没有取得秀才资格的人,童子本意是未成年人﹞,久不售﹝长期没有考中秀才。正在读书,准备应考﹞。为人迂讷﹝拘谨而又不善于说话。讷,语言迟顿﹞,遂﹝于是﹞为猾胥﹝刁滑的小吏。﹞报充里正役﹝役使,引申指仆役、差夫﹞,百计营谋﹝为交摊派蟋蟀而想方设法。﹞不能脱。不终岁﹝不到一年。﹞,薄产累尽﹝微薄的家产都受牵连赔光了﹞。会﹝适逢﹞征促织,成不敢敛﹝.收起﹞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益处﹞不如自行搜觅﹝指搜寻﹞,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不错﹞之。早出暮归﹝早出晚归﹞,提竹筒铜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扒开石头,打开洞口﹞,靡计不施﹝即用尽一切办法。﹞,迄无济﹝最终却没有成功。﹞。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意思是要求任务定期完成,否则将受重罚。﹞,旬余﹝十多天﹞,杖至百﹝挨的板子有一百多﹞,两股间脓血流离﹝两腿之间的鲜血飞溅了出来﹞,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转侧床头﹝意思是睡不着觉﹞,惟思自尽﹝只想自杀﹞。本段先点明成名充“里正”是受里胥的陷害,以至家业败落,“薄产累尽”。面对征促织,他既“不敢敛户口”,又“无所赔偿”,形势逼迫下,只好自行捕捉,又无所得,苦受杖刑,只有“转侧床头,惟思自尽”。这部分概写故事发端,点出成名因“征促织”而遭受的苦难,同时表现出他“迂讷”、忠厚的性格。

促织,俗称蟋蟀,也叫蛐蛐,西南官话称之为蛐蛐。爱好者众多,主要用以博彩。小时候几乎家家都玩,那时候钱值钱。多用于一分面值的博彩,蛐蛐王对阵蛐蛐王才用贰分面值的博彩。当时贰分钱可以购买米桨油炸面窝壹个,面窝属于湖北地区才有的早餐食品,外省份几乎没有的。面窝是湖北省特有的著名小吃之一,通常只在早餐时间武汉人称为“过早”提供。因四周厚而中间薄得干脆成了一个小洞,呈凹状,武汉人不习惯叫它“面凹”,而叫它“面窝”。面窝创始于清光绪年间。还有一些小面窝,用的铁勺内部较小,所以从外观看上去就像是面饼微凹,味道咸香。屋前的凤凰山、屋后的龟山这种蛐蛐常常出没于草丛、石块、岩洞中很好捉的。其中岩洞中蛐蛐个头大威猛,并且这个蛐蛐王还有好多妃子。喂养的过程是给它吃很辣的红辣椒斗起来更加凶猛。斗蛐蛐能够逼使别的蛐蛐跳出磁坛因而获胜。岩洞中蛐蛐不太好捉,得想法子去捉它。通常用水灌的方法,逼它出来,当它往外蹿时用一头开通竹筒对准洞口,这虫儿慌不择路自动进入竹筒中。然后呢将它倾入磁坛中算是成功了。这蛐蛐分雌雄,雄蛐蛐尾部长有贰根尾巴,称之尾巴不太形象顶多叫须须才对,性情凶猛好斗。雌蛐蛐尾部长有叁根尾巴,怀孕的雌蛐蛐肚子特大形象丑陋,没有实用价值,鲜有人去捉它,只有脑袋灌了水儍少年才去捉它,成为少年中的美谈,并且成为讽谕。不过那个时代是中国人口生育高峰,滿大街挺着大肚子的妇女随处可见。顽童当然不懂事,一群顽童看见大肚子妇女去讽谕她:“大肚子蛐蛐来了”。大多数妇女并不跟顽童爭执一走了事。只有少数妇女才会发生爭执:“你妈才是大肚子蛐蛐” 。这些顽童甚至去捅马蜂窝,一个个被马蜂叮得成大包奇疼不止,又腆着脸去找妇女要奶水,涂抹于患处,令人忍俊不禁。那是我们贫寒而快乐的少年时光。小人书店的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多的狠,其中蒲松龄促织印象很深。

当然得挖何首乌晒干去汉口交通路大药房换钱,然后呢才有斗蛐蛐的本钱。一大袋子干何首乌只能换五分钱,所以大多数顽童囊中羞涩,没几个钢蹦。那个时代看一场电影还得一毛钱,简直是最大的奢侈,看电影时眼睛叮着银幕,一秒钟也不肯浪费。当然看电影是穷人家最快活的事情。有时实在经不起诱惑,躲在电影院门缝看上一眼,还得身子骨够硬,能够经受电影院管理人员的硬拳头,通常也就是一下,赶紧撒脚丫子逃跑。然后讽谕其它顽童五十步笑百步,明明大家犯有同样的错误,程度轻的却嘲笑程度重的。大家不都是逃跑吗?他回家还得撒谎,自己不小心摔了一跤,冷暖自知。不能说实话,不然又得挨揍雪上加霜。那个时代的父母也没多少文化,棍棒底下出孝子。新中国刚建立物质匮乏,买啥都要票,比如:肉票、菜票、豆腐票、买点柴禾也要票。那个时代就是有钱也没地儿用。仙桃园的馄饨不要票,壹毛肆分钱一碗,鲜有人光顾。只有找对象的人才肯花钱买一碗馄饨,哄哄女孩子,让人家吃的开心。表示自己为人豪爽。打住!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巫是中国古代一种专门从事祈祷、占卜活动的职业﹞,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成名的妻子准备了礼钱去求神﹞。见红女白婆﹝少女和老妇﹞,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爇香于鼎,再拜。﹝成名的妻子走进巫婆的屋里,只看见暗室挂着帘子,帘外摆着香案。求神的人在香炉上上香,拜了又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巫婆在旁边望着空中替他们祷告,嘴唇一张一合,不知在说些什么。﹞。各各竦立以听﹝大家都肃敬地站着听。﹞。少间﹝一会儿﹞,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那上面就写着求神的人心中所想问的事情,没有丝毫差错。﹞。成妻纳钱案上﹝成名的妻子把钱放在案上﹞,焚拜如前人﹝像前边的人一样烧香跪拜﹞。食顷,﹝约一顿饭的工夫﹞帘动﹝帘子动了﹞,片纸抛落﹝一片纸抛落下来了﹞。拾视之,非字而画:﹝拾起一看,并不是字,而是一幅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当中绘着殿阁,就像寺院一样;﹞;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后面的山脚下,横着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长着一丛丛荆棘,﹞,青麻头伏焉﹝一只青麻头蟋蟀伏在那里﹞;旁一蟆﹝旁边有一只癞蛤蟆﹞,若将跃舞﹝就好像要跳起来的样子﹞。展玩不可晓﹝她展开看了一阵,不懂什么意思﹞。然睹促织﹝但是看到上面画着蟋蟀﹞,隐中胸怀。折藏之﹝正跟自己的心事暗合,就把纸片折叠好装起来﹞,归以示成﹝回家后交给成名看﹞。

待敘

段春林写於二〇二一年十一月五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