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1年7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叫小暑节气。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的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不过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天气将会越来也闷热潮湿,开始进入伏天。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概括来说,小暑的节气特点是:高温、入伏、多雨,尤其是我国部分地区。在小暑之后,将迎来高温和雷暴天气,有时还伴有大风、冰雹。 是指时令到了小暑,就不再有凉风了,室外吹的风都是热腾的了。 是指天气炎热,蟋蟀都离开了田野,去阴凉的庭院或者屋角的石头缝里居住了。 是指天气太热,地面温度升高,使得鹰飞往高空中去了。这三候无一不再说小暑的热,也为“三伏”的酷热做了铺垫。《二十四节气旅行绘本》小暑这本名为“陇上行”,所谓陇上泛指今陕北、甘肃及其以西一带地方。通过这本书,可以跟随作者的步伐途径黄河,张掖,莫高窟,一路欣赏美景,品尝各种美食。 书中也通过传说故事引出了小暑“晒书”,“晒龙袍”等风俗。我列举一些小暑常见的节气习俗,大家可以比照看看,我们是否还在继续传承着中国传统习俗。“吃暑羊”是鲁南和苏北地区在小暑时节的传统习俗。入暑之后,正值三夏刚过、秋收未到的夏闲时候,忙活半年的庄稼人便三五户一群、七八家一伙吃起暑羊来。而此时喝着山泉水长大的小山羊,吃了数月的青草,已是肉质肥嫩、香气扑鼻。我记得若干年前,我去徐州出差,刚好赶上小暑节气,跟同事一起吃烤全羊。虽然天很热,但味道实在美味,至今记忆犹新。民间有很多地方有小暑时节“食新”的习俗。农民会用新米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祈求秋后五谷丰登。然后人们开开心心地品尝新酒等。也有的地方是把新收割的小麦炒熟,然后磨成面粉后用水加糖伴着吃。这种吃法,早在汉代就有,唐宋时期更为普遍。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这个习俗是我在网上查到的,实际生活中没有经历过。有亲身经历的朋友,欢迎留言区分享你的感受。俗话说“热在三伏”,小暑过后就进入伏天。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饮食上,人们会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以度过炎热的伏天。 入伏之时,刚好是我国小麦生产区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麦满仓,而到了伏天人们精神委顿,食欲不佳,饺子却是传统食品中开胃解馋的佳品,所以人们用新磨的面粉包饺子,或者吃顿新白面做的面条,就有了“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这个是我家那边的习俗,小时候听父母提起过,但印象中只记得在很热的夏天,我家都会吃伏面(大部分都是凉拌面)。小暑时节,民间还有晒书画、衣服的习俗。民谚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就是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 因为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为一年中气温最高,日照时间最长,阳光辐射最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多会不约而同选择这一天“晒伏”,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一直以来,南方民间素有小暑吃藕的习俗,此时的新藕,又嫩又甜,无论是直接吃,还是做菜吃,味道都非常棒,咬一口放在嘴上,唇齿留香,丝毫没有渣滓,清香甘甜。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VC钾和膳食纤维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如果大家还有更多的小暑习俗,也欢迎留言区分享,让我们一起学习了解。释义:忽然之间阵阵热浪排山倒海般袭来,原来是循着小暑的节气而来。竹子的喧哗声已经表明大雨即将来临,山色灰暗仿佛已经听到了隆隆的雷声。这一场场降雨,门窗上已有潮湿的青霭,院落里里长满了小绿苔。鹰感肃杀之气将至,开始练习搏击长空;蟋蟀羽翼开始长成,居穴之壁。元稹的这组节气诗歌,整体上来看,着重于突出各个节气的风物气候,有的也融入了农事活动,给读者展示了一年之中丰富的自然现象和生活样态,对唐朝的社会生活也是一种较为客观的反映。释义:如何才能消除暑热,只要在院子里坐着。不想别的事,静下心来,就会感觉窗子有清风吹来。心静了,热自然就散了,消失了。要想清凉,保持室内通风,自然凉爽。过多欲念牵引的身心是一个烦躁的身心,皆由烦躁生,只有远离酒色财气,心才能进入一方静谧的世界。释义:才华并不能永久流传,我也并不想成为王侯。现在是小暑了,天气微凉麦子成熟正当秋天。远处的山依傍着出现,下着雨关着门消愁。此刻我更想东林寺,他的是一流的。关于小暑的诗词有很多,我选择了这三首,希望借着节气,让孩子体会唐朝诗人是如何感受小暑的。以上,就是我给孩子讲二十四节气的过程,在讲述风土人情的过程中,也会跟孩子做一些深入的讨论。让孩子在学习二十四节气的过程中,了解古人的智慧,感受华夏文化的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