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读时光】《乡关何处》:浓处味短,淡中趣长

 寒林萤火 2021-11-05


《乡关何处》不失为今年读过的一本不错的小书

无意间买了一本野夫的《乡关何处》。翻了几页,读了那篇很出名的《江上的母亲》。后来不知忙些什么又没有读下去。过了十多天,晚上随手拿起,看了一篇祭亡友李如波的,比起前者,更喜欢些。于是心里记着了。昨天周末,找了个时间,一气读完后几篇,渐渐的有所感。待到读完《烈士王七婆》时,书房外面的天光已经黑了,心底却生出感叹来。

野夫的文字就我来说,太浓烈了些。他古文和旧体诗很有功底,书中不免有些文白夹杂。所幸这些年来在读古文,还能看出些他笔风的出处,确如评家所言,他的写法很“传统”,有些“列传”之风。

查了一下网上也有很多评他的文字,除却明显的同侪鼓吹和商业气息,大概可以看出,其浓烈、激愤、悲情、铺张甚至夸张的文风,有着明显的源流,为人所共知。有人甚至说,他的文字刻意学古,有些矫情。这是我在读完他《乡关何处》之后,也有所感的。

从个人爱好来说,我更喜欢淡静而有味的文字。浓处味短,淡中趣长。如果一本书从头至尾都在谈论世事炎凉,谈论使狠斗勇的所谓侠气,文中的主人翁要么一生有数不尽的冤曲,经历政治上的倾轧恶斗,死于非命跳河沉江,要么从小愤世嫉俗袖刃而行,满脑子是报仇雪恨,生活中是酗酒流浪,居无定所,与家人则淡漠分离难于管顾----我看着渐渐地就有了倦意。

每个人的一生是由性格和际遇构成的,命运决定于性格,如果从小就如同斗鸡一样地面对四周人文,自然免不了一生坎坷。当然这是个人观点,并不对其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什么评论。


这本书,最喜欢的文章有五篇,《生于末世运偏消-幺叔的故事》、《别梦依稀咒逝川-悼故友如波》、《大水井的守望者》、《瞎子哥》、《畸人刘镇西》,文笔老辣,文辞典丽,情真意切,让人动容。倒是很出名的《江上的母亲》《坟灯》个人认为文风太过于铺张,反而显得余味不足。最不喜的是《烈士王七婆》,基本上就是为一个自作孽的朋友勉强写来,看后简直感觉这厮辱没了烈士二字,对于家中有青春期小孩的我来说,完全可以作为随便、轻率、放肆、无礼之人得到命运惩罚的反面教材。

在我来看,王七婆的个性既不理性也无恒心,更没有什么廉耻,读完此文不禁质疑他真是烈性汉子也就不会抛妻外遇染赌受骗继而被江湖老客算计得家财尽失而为囚徒,让老母备受惧忧悲心如焚最后服药自杀了。野夫一直标榜的忠孝仁义在这人身上何在?为这样一个无情无义无孝无耻的人“立传”,文中还勉强地为此人发出不遇之叹和身世之悲,真不懂他的立意在哪里。

看完这书,如果确如野夫本人所言写的是纪实文字,那他的人生实在也太跌荡,家族也太悲怆,难怪他的感情这么激愤,文笔这么铺张。他的世界充满了巴人血气和爱恨情仇。他所写的以上五位人物,让人读完真有涕泗交流之感。


但野夫确是野夫,他的笔还缺少一些收束,含蓄,缺少一些意味,原来并不是越激愤越铺张越引人的,好的文字应是含悲忍痛表现得蕴藉沉痛,如《古文观止》中我最喜欢的《黄冈竹楼记》那样余味绵长。本来极想读他写的那篇《父亲的战争》,在网上看了下评论,再对比《烈士王七婆》,估计也许就是如此套路,也就不再找来看了。

1962年生的野夫,已过知天命之年。想来,在他的年纪,以其经历和感伤,作品也应当如此吧。无论如何,《乡关何处》不失为今年读过的一本不错的小书,特此为记。

作者:璐晓源。我不能空空地怅望着彼岸的奇彩,度过这样长久的一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