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叙事:读《三国》

 木香草堂 2021-11-05

前几天在博友“灿然一笑”的博客中,看到了“关于阅读教学”这篇文章,读了之后很有感触,特在这里摘要转载,并谈自己的几点感想。

关于阅读教学

济南市对2010年中考名著阅读的考察内容划出了范围:《三国演义》《简·爱》。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在假期中都粗略地读过《简·爱》,《三国演义》几乎无人问津,一则《三国》不是初中阶段的推荐阅读篇目,老师们未曾让学生阅读;再则,《三国》原著是文言,学生大都没有信心,怕自己看不懂,故而止步

鉴于此,我们六个语文老师决定,本学期不再去阅览室上阅读课,而是让学生人手一本《三国演义》,拿出一周两节的大阅读课在教室内集中阅读即便如此,学生在考试前也读不完《三国演义》,所以,我们规定:利用课下时间阅读,每周必须读20回,保证在“五一”前后读完。为了便于监督,我还规定:每周至少有三篇日记写自己读了《三国演义》之后的感受,可长可短,也可摘抄一段,写一点感受,总之,只要真读、真写就行

第一节阅读课,有些同学反映自己看不懂,甚至想睡觉。我提醒那些想睡觉的同学站起来读,又让同学们找出马南邨的《不求甚解》看了一遍,告诉大家,刚开始看不懂不要紧,只要坚持看,肯定有收获。为了中考,许多同学不得不硬着头皮往下看。

真得感谢罗贯中,他对人物的刻画惟妙惟肖,对场面的描写栩栩如生,对情节的设计扣人心弦,随着阅读的深入,大家渐渐被书中的描写所吸引,尽管许多同学仍是囫囵吞枣、似懂非懂,但他们已经开始关心书中人物的命运了。开始阅读《三国演义》至今已经是第四周了,学生的日记中已经有不少像模像样的评论了。张米的《叹美人》《论酒》,陈明远的《老陈品三国之曹操》,胡俊彦的《实现人生的价值》,李肖肖的《历史的必然》《历史的叹息》都很有见地。为了激发大家更好地写出自己的心得,也为了给不会写的同学找到示范,我时不时地在班内展读那些写的好的日记,大家的阅读及写作热情逐渐被点燃。

通过前三周的实践,我发现全班同学共读一本书是非常有实效的。因为大家读的一样,所以交流起来就有共同语言。为了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同学们更愿意用心读书。读的用心,评论起来就有深度,为了更有深度、更有见地,就得更加用心去读,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自从任校长来到实验中学,我们已经进行了三个学期的大阅读,前三个学期都是去阅览室上,学生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我称之为“散读”。虽说也让学生写阅读收获,但前三个学期散读的效果明显不如这个学期的集中阅读(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感受,其他老师也如是说)。

王丽主编的《我们怎样学语文》一书中,许多当代的饱学之士都说自己语文学得好的原因就是读的书多,背诵的经典多我自己的学习经历也告诉我,文科类的学习必须多读、多积累。可是,我们现在的教学,浪费了学生很多时间,做了很多无用功。一个学期四个月一百二十天左右,仅仅学了一本教材30篇文章,还经常吵嚷着学不完。结果三年初中上完,没读过名著的学生大有人在,这岂不是老师的悲哀?我们常说,让学生课下读,他们不读,不怨我。可我们想过没有,学生一天的时间大部分在校学习,在学校里不能博览群书,非得占用学生的课下时间,我们老师的作用何在呢?三年下来,既没读什么书籍,也没学会多少语文知识,我们岂不是妄为人师

我的感想有以下几点:

第一,只要有中考、高考存在,考试这根指挥棒就一定能发挥巨大的威力,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革现有的招生考试制度,但改革的目的不是取消考试,考试这一选拔方式还将长期存在于我们的教育体系之中。

改革的目的是要让考试这根指挥棒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孩子们充满情趣的学习营造氛围。从这个意义上说,济南市中考语文的改革还是值得称道的。明确规定名著阅读的考察内容,引导学生能够在学习期间深入地读一些书籍,这比逼着学生去做一套套的语文训练题要有意思的多。我对济南市的中考语文试卷没有研究,不过我想,如果改到最后,中考试卷仅由几篇阅读理解题和一篇作文组成,而这些阅读理解题中的大部分来自对中外名著的阅读,那必将带来中学语文教学巨大的变革,让语文教学回归到它的本源。

第二,深度的阅读有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灿然一笑”老师在文中说:“现在的教学,浪费了学生很多时间,做了很多无用功。一个学期四个月一百二十天左右,仅仅学了一本教材30篇文章,还经常吵嚷着学不完。结果三年初中上完,没读过名著的学生大有人在,这岂不是老师的悲哀?”仔细想想,这不仅是教师的悲哀,还是整个教育的悲哀。

为了适应每天40分钟的班级授课制的学习,教材的编写者在选编语文课文的时候,采用的基本方式就是选编短文,实在想选用名著时,也只是从中摘取一两个章节。很多人以为东一点,西一点,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就好理解,但情况并非如此。事实上材料越深入,才易于掌握个中道理,看到问题症结,这时内容反而简单明白;若浅尝即止,知识无法贯通,反不明其义,只好勉强背诵条文,以应付考试。另一方面,学问只有到达一定程度的深度,学习者才会玩出兴趣。只有玩出兴趣,学习者才会沉浸其中。只有沉浸其中,才能促进人的知性成熟。一个知性较成熟的人,便有自学的能力,也逐渐能够独立思考。“灿然一笑”老师和她的团队最近几周的实践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教育测量的结果表明,每天在课外书籍阅读上花费时间长的学生,他的学业成绩也是非常好的,两者之间有非常明显的正相关。这样的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对部分知识有忘情投入与深入研究的经验,就会领悟创新与工作的意义,就会融入人类文明的艰巨创造中,也才能深刻体会知识的内涵,从而趋于成熟。

第三,团队共读一本书,读书的效果要比个人“散读”好得多。我最近一直说的比较多的一个观点是:学校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籍由互动来认识世界,了解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互动的前提是什么?要有共同的话题,要有对这一话题的深入思考。“灿然一笑”老师在文中说:“因为大家读的一样,所以交流起来就有共同语言。为了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同学们更愿意用心读书。”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欲望,在相互交流之中的观点碰撞,会给大家提供新的思维视角,容易把对问题的思考推向深入。

我在读完一本书之后,也喜欢和他人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和身边看过同一本书的朋友进行沟通,畅谈自己的心得和感受,聆听他人的评价和观点;二是在网上搜集相关的评论文章,看他们是从哪些角度来分析的。这样的交流,常常让我获得很多意外的惊喜,扩展了我的思路和视野,使我受益匪浅。

在信息化的时代,组团式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成果共享越来越成为一种学习文化,渗透在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们的教育也要转变传统的单打独斗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在教学中营造团队协商共享的学习氛围,为孩子今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