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161)如何才能保证边防安全

 正哥与泪痕春雨 2021-11-06


(158)如何才能保证边防安全

在确保边防安全时,城墙大炮战略是无用的。因为数千里的长城防线,就用这种方法,那是三百万军队也不够用,一年一亿两白银的军费,也不够用。
因为,数千里的的长城防线,一共有上百个关口。如果一个关口的安全,就得动用十多万军队、一年五百万两白银的军费,上百个关口得用多少军队、多少军费,这可以想象吗?

保证边防的安全,最高的境界,就是你拥有强大的报复能力。
换而言之,我在边防线上,一枝象样的军队也没有,只要你有胆量,你随时可以侵犯我的领土!但是,只要你敢侵犯我的领土,我肯定让你后悔死的!
如果敌人相信你的这种报复能力,你在边防线上象征性的驻扎一些军队就可以了,因为肯定没有人敢虎口拔牙的。

从某种意义上,满清的边防安全,就是靠此实现的。
比如,满清东征朝鲜、西控蒙古、南下长城,都是让军事主力长时间的、远距离的远离本土。按理论上,在在这种背景下,满清三面受敌,辽沈很容易成为其它两股敌人的攻击目标。问题是,谁敢干这种虎口拔牙的事呢?
在这种背景下,满清虽然三面受敌,却敢远距离的、长时间的攻打其中任何一个敌人。关键是,本土的安全,还能一直得到保障。

满清的部兵力。不要说与朝鲜、蒙古、明帝国三方的总兵力相比了,就是与其中任何一方相比,也是处于劣势的。
但是,因为大家都被满清打怕了,所以满清不招惹他们,他们就会大念阿弥托佛,哪敢没事招惹满清呢?在这种背景下,满清的总兵力虽然远远少他的敌人,但并不会感觉兵力缺乏,因为他不用分散兵力进行防守。

超强的报复能力,会让明帝国、朝鲜、蒙古,都不敢主动进攻满清。相反,都会傻乎乎的呆在那里,等着满清打完这个,再打那个;打完你,再打他。打来打去,满清的几个敌人,都是被打得越来越弱。


保证边防安全,退而求其次的方法,就是拥有一枝强大的、机动的部队。换而言之,敌人不知道你这枝强大的机动部队,会在什么地方出现;敌人也不知道,你会突然攻击他哪个目标。
在这种背景下,敌人自然不敢随便对你发动进攻,因为在这种背景下,敌人行军的过程,就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你那支强大的、机动的部队,可能埋伏在敌人行军的任何一个地方;你那支强大的、机动的部队,也有可能会趁敌人军事主力离开时,突然端掉他的老巢。
在这种背景下,敌人自然只能被动防守。因为,你拥有一枝强大的、机动的部队,敌人就不知道你会进攻他哪里?
因为类似的原因。满清总兵力不会超过十万,但是明帝国仅在关宁一线,就驻扎了十五万大军,却只能保证一个山海关的安全。

在这种背景下,你的兵力虽然比敌人少;但是在具体战场上,你会始终保持绝对优势兵力。
从某种意义上,满清在具体战场上的兵力上的优势,就是靠此实现的。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虽然满清的总兵力远远少于明帝国。但是在绝大多数的战场上,它都拥有绝对优势的兵力。因为,满清的军队都是机动的、随时可以集结起来;而明帝国的军队,都已丧失了机动性,即使偶尔集结在一起,也会分散在众多相隔很远的城池中。
关于这一点,在宁锦之战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宁锦之战中,魏忠贤给袁崇焕调集了十五万大军于关宁地区,但是这十五万军队,却是分在三个相距200里的地方;锦州、宁远、山海关各留一部分兵力。这样一折腾,明帝国在宁锦战役中,虽然拥有绝对的优势兵力,但是在具体的战场上(锦州、宁远),兵力却没有什么优势了。

因为满清的军队是机动的;所以满清总兵力只有五六万(顶到天上,也就十万),但是他在一个具体战场上,通常也会拥有五六万军队。而明帝国呢?虽然仅在关宁为中心的地区,就有十五万军队,但是在一个具体战场年,他最多也就能聚集起四五万军队。

在这种背景下,满清的军事主力,虽然长时间的、远距离的进行攻击战;而且他的敌人,在总兵力上拥有绝对的优势,但是也不敢随便进攻满清。因为,他的敌人不知道,满清那支强大的、机动的兵力会出现在什么地方;甚至都不知道满清那支强大的、机动的兵力现在在什么地方。
既然如此,他的敌人就只能被动防守了。

一旦到了被动防守阶段,那就只能任人进攻了。
数千里长的防线,被动防守,那是三百万军队也不够用。因为敌人的军队集中于一点,你的兵力分散于数千千里的地方,敌人想突破哪个点,也不是难事。

整个明清战争中,满清就是无法突破山海关,人们说这是宁锦防线太成功了。问题是,明帝国一千多里的防线,山海关不过二三十里宽,却是驻扎了十多万军队(比满清的总兵力都多),满清无法从那里进攻长城,有什么奇怪的?如果帝国一千里的防线,都按这种标准配备,帝国三百万军队也不够用啊。

至于突破防线后,帝国比较大的城池,就是以百论计了。近于不设防的小城池、城镇、乡村。就更多的数不胜数了。如果被动防守,同样是三百万军队也不够用。在这种背景上,敌人避开有数的几个目标,就可以随便攻击了。

所以,所谓城墙大炮战术,不过是为帝国军队逃避责任,提供理论基础罢了。谁也不否认,以帝国军队当时的情形,是不能出城野战的。但是,如果说帝国军队不用野战,也能如何如之何。那不过是在讲天方夜谭罢了。
因为,数千多里长的防线,意味着敌人随时可以攻破一点,你的兵力分散于数千多里上,敌人兵力集中于一点之上,自然是想攻破就攻破。因为,攻破不了这里,可以攻破那里。
到于杀入腹地,无数的城池、乡镇,敌人自然是随便进攻。因为,除了有数的几个地池,其它地方都如同不设防的地区。

不管怎样打仗,军队总得出城。
否则,防守上千里、甚至数千里的防线,那是一项绝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否则,保卫数十万平方公里、甚至上百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安全,同样是一项绝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明帝国后期,帝国已不敢正面思考军事问题了。因为正面思考军事问题,需要解决许多问题。比如,建立一枝强大的、机动的部队,这说起来简单,实际上它需要清除帝国军事系统,由来已久的腐败问题。
不清除这种问题,帝国军队的硬件东西,就只在于账面上。比如,帝国这里有十万军队,那里有五万军队,实际上有多少,谁也不知道,实际上有多少合格的军队,谁也不知道。如果帝国政府驱赶这种军队去打野战,肯定是凶多吉少的。

在这种背景下,城墙大炮战略应运而生。
城墙大炮战术的主要价值,就在于他让明帝国军队溃败的速度延缓了。因为,如果明帝国不能全面整顿军事系统,以它的军队,如果不学会躲在城里,而总是与满清打野战,只会让自己灭亡的更快些。
明帝国的军队,靠城墙大炮战术,避免了溃败的速度。在这种背景下,虽然明帝国拥有大批军队,却是让满清动不动就打到北京城附近。但是满清却一直无法歼灭明帝国的军事主力。而无法歼灭明帝国的军事主力,那以满清人力、物力资源,显然是无法征服明帝国的。在这种背景下,满清只能如同强盗一样,进来抢一票后,就撤走。

在这种背景下,满清军队虽然把明帝国军队打得一败再败,或是闭门不敢出。但是满清也无法消灭明帝国的军事主力。
问题是,如果说以这种战略战术,能平了辽,那也实在得有惊人的想象力。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从整顿驿站 看明帝国的危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