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春语文•王红枚活力教学研究(8)】好课如莲,香远益清——以《爱莲说》为例看核心素养的落实

 傻丫头oq9h5f23 2021-11-06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把语文核心素养梳理成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王崧舟老师说:“核心素养的这四个方面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且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这四个当中最核心的素养。”在王老师每一堂课中,都在潜移默化的落实核心素养。
《爱莲说》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的重点是学习略读。在单元导语中这样写着: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可以快速阅读。王老师却把这篇中学教材中的课文放在小学六年级来上,王老师在讲座中说他是把这篇课文放入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来进行解读和教学的。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个阅读策略单元: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听王老师讲解之后,我对照着这两个单元的教材浏览了一遍才发现,原来王老师对《爱莲说》这篇课文的“挪移”运用,正是统编语文教材横向拓展、纵向关联特点的体现。王君老师说自己的课是在用课文教,而我们大多数人是在教课文。王老师的课正是在用课文教的最好体现。“挪移”运用,深浅适度,从诵读练习到思维进阶,从支架搭建到人格浸润,水到渠成,如莲,香远益清。

图片

一、反复诵读,拓展阅读

温儒敏教授2019年5月在教育部举办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使用培训会上,反复提到了“拓展阅读”,提升学生的积累和阅读量的问题。以及对于如何教好古诗词的课提出了建议。他指出古诗词、文言文教学,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在王老师的这堂课中,开课就以菊花的直观图片拓展出与之相关的古诗三句。

(1)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晋】陶渊明《九日闲居其二》
(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晋】陶渊明《和郭主簿诗其二》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出示古诗之后王老师采用个人读、指名教读、教师范读、集体读等多种方式反复诵读。特别是在出示第一句诗后,王老师首先请了一个学生起来读,但是这个学生不会读。他立马就请了另一个学生起来教这个不会读的学生读。教了之后,王老师请先前不会的学生教全班同学读,教了一遍,字音还是不准,王老师接着亲自示范教读,然后让这个学生继续教全班同学读。就在这样反复的朗读中,之前不会读的那个学生会读了,全班同学都会读了。王老师根据学情因势利导,关注个体差异,反复诵读贯穿始终。

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乐尔。”

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就引出了九句与之相关的诗句,王老师带着学生不仅在反复诵读中训练了语感,还无痕的实现了阅读的拓展。

图片

二、巧搭支架,悟莲品性

“结合课后习题一思考: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具有哪些品性?”和理解“周敦颐笔下的莲之品性与君子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两个环节的时候,王老师精心设计,运用支架,让这两个高难度的问题迎刃而解。

在思考莲花品性的时候王老师首先直接摆出自己的观点:莲花有七个方面的品性,分别是:莲的颜色、莲的姿态、莲的花茎、莲的叶柄、莲的香气、莲的外形、莲的位置。紧接着让学生在《爱莲说》中找出这七个方面对应的句子。

在理解“莲之品性和君子之间联系”的时候王老师采用了同样的策略,将莲之品性的七个方面(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莲花,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中通外直;莲花,不蔓不枝;莲花,香远益清;莲花,亭亭净植;莲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和君子品质的七个方面(君子,刚正不阿;君子,洁身自好;君子,泰而不骄;君子,通达正直;君子,自尊自重;君子,德布四方;君子,高洁独立。)分别罗列出来,让学生先寻找、对应。在一一对应之后,学生自然就理清了莲花和君子之间的联系。

理解莲之品性这本来是这篇文言文最核心最难的地方,但王老师巧用支架和学生在问答寻找之间逐步感受到莲花背后象征的君子这深层的含义。

图片

三、群文故事,联结文化

王老师在课堂中引入周敦颐不同年龄时期的三个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感知莲的品性、君子的德行。每讲一个故事就对应起文中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让学生诵读,让学生在易懂的故事中、在反复的诵读中去感知莲和君子的品性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结,感染学生靠近、学习品德高尚的君子,浸润青少年的价值观。

最后引入鲁迅和周恩来两人的事例,进一步深化课堂,引出文化传承的主题。这也达成了文言文教学在小学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图片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王老师的课堂正是这样做的,诵读贯穿整堂课,在反复的诵读训练中,达成语言的建构,渗透思维的训练,传承文化的脉搏。

王崧舟老师说:“诗意语文是从言语生命最终要走向诗意人格。”王老师道出了语文学习的实质,不仅仅是听、说、读、写的机械训练,最重要的是走向个体生命的生命体验。王君老师说:“青春之语文其本质就是提倡通过激活汉语言本身的生命力等手段使语文教学过程保持青春状态,进而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即幸福人生)作准备。”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其意义远远超越了知识本身的建构和运用。对人,尤其是人格形成时期的青少年有着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和浸润。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并不是灌输和说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在每一步教学活动中渗透核心素养。比如:王老师的课例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次需要灵活人物精神的时候,他总是带着学生反复的诵读,在诵读中让情感自然发生。

执教《十六年前的回忆》时王老师结合课后习题第五题和阅读链接的融合思考,整合课外资源,紧紧扣住第二十三自然段中的句子“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她它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展开。

从课后链接红四团、刘胡兰、董存瑞,到两弹一星邓稼先,再到离学生最近的抗洪救灾奉献者、钟南山等把学生带入自己生活的五彩缤纷的信息世界,王老师在这些资料后面反复出示句子“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她它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引读,合作读,用各种方式的读让学生捕捉到这些信息与李大钊之间具有一样的血脉精神,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受到感染,进而产生想学习做“他们”一样的人之情感。

原来落实核心素养需要从听、说、读、写中渗透,而在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时候又不能忘记其终点是落实核心素养,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才能真正把核心素养落实在每一节课中,才能真正让语文为诗意的人生着色添彩。
图片


图片

作者简介王红枚,重庆市渝中区石油路小学语文教师,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李永红渝中名师工作室学员。行走在语文的世界,向生命处漫溯,沉醉不知归路。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