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狮千年“海丝史”

 zqbxi 2021-11-06

景胜别墅

林銮渡

当前,我市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万寿塔、六胜塔、石湖码头正作为“古泉州(刺桐)史迹”三大重要史迹和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人们称之为“海丝三宝”。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我市共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二百三十八处,其中有五十五处是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有关的历史遗迹,如蚶江对渡碑、后垵古码头、永宁城隍庙、石狮城隍庙、三宝溪、永宁卫石刻、六也亭、景胜别墅等等,这些反映我市海外通商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史迹,构成了石狮独特的文化积淀,是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早在南朝陈武永定二年(558),已有古代海外交通的文献记载,晋江、石狮人可能已于当时前往海外。到了唐朝,随着海运日趋发达,华人前往海外也随之不断增加,其时侨居海外者,每自称为“唐人”,称故乡为“唐山”,历代相袭绵延至今,所以现在世界各地华侨聚居较多的街道多称为“唐人街”。

据史志记载,泉州港(古称刺桐港)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之一,有“三湾十二港”之称,其中,石湖港是泉州港的一个重要港区,对海外开展经济贸易活动,唐开元八年(720)航海家林銮在石湖兴建码头(今称林銮渡),在建成后不久就开始兴起,为石狮发展海上交通贸易奠定基础。唐中叶爆发“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导致通往西域的道路被阻,“陆上丝绸之路”中断,中外经济交流活动由陆转海,“海上丝绸之路”由此兴起。当时阿拉伯、波斯商人通过海上来到广州、泉州购买中国丝绸、瓷器等,尤其是泉州,还可买到日本、朝鲜的货物。于是以石湖港为主港的泉州港海上贸易日益兴盛,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与广州、扬州等并列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大港口。唐王朝特在泉州设参事,管理海外交通贸易事宜。为表示对外商的关怀,唐文宗大和八年(834),特下令保护福建、广东的外商,规定“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来往通流,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税率”。

据《新唐书》及《广州通海夷道》地理志载,唐代泉州港、石湖港通往南海的远洋航线,即由泉州港、石湖港启航,南行到广州出发,经海南、西南沙,到新加坡海峡,过苏门答腊,穿马六甲海峡,横越印度洋到印尼及斯里兰卡,向西航行到波斯湾的幼发拉底河口,再搭乘小船沿波斯湾西岸到亚丁附近。海外贸易促进石狮造船、丝麻、航海及与外贸有关行业的发展。唐代包何《送泉州李使君之任》:“傍海皆荒服,分符重汉臣。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执玉来朝远,还珠入贡频。连年不见雪,到处即行春。”描绘了当时泉州、石狮已是海外商人云集,贸易程度相当频繁。

宋元两代,是福建古代水运的鼎盛时期,也是泉州港名闻海内外时期,被誉为“世界最大贸易港”之一,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原比泉州港繁盛的扬州、明州,已远远落在泉州港之后,据钱塘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二》记载:“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自泉州便可出洋……若有出洋,即从泉州港到岱屿门,便可放洋,过往泛往外国也。”吴氏是浙江人,对江浙的扬州、明州反而不提,正可以说明泉州港交通的繁盛已远盛于江浙。北宋元祐二年(1087),朝廷在泉州设置“市舶司”,加强海外贸易管理,规定海船不需寄港广州,而可直达泉州各港口。同时,鼓励来华贸易,之后又置“来远驿”,以接待贡使和外商。为鼓励发展海外交通贸易,宋代的泉州市舶司和地方官员,每当海舶入港或出航的季节,特为中外商人举行“祈风”或“祭海”活动,以祷祝海舶顺风,安全行驶。石湖、梅林、祥芝等港日益繁荣。南宋时期,宋金战火连连,严重破坏江浙诸港的贸易活动,使得本来多到江浙各港的高丽商舶,反而常到远离战火的泉州、石狮各港口。南宋迁都临安后,许多士大夫避难入闽,海外奇珍需求量大增,大大吸引海外商船到泉州进行贸易。各种有利条件,使得作为中国至西洋航线这条“海上丝绸之路”起始港和东端枢纽港的泉州港,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一时千帆百舸,客商云集,货物山积,泉州各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璀璨的“东方明珠”。这时,石狮已与50多个国家、地区发生贸易往来的关系,海外交通畅达东、西二洋,东到日本,南通南海诸国,西达波斯、阿拉伯和东非等地。进口商品主要是香料和药物,出口商品则以丝绸、瓷器为大宗。随着经济的发展,六胜塔(石湖塔)、关锁塔(姑嫂塔)相继建成。六胜塔、关锁塔为航海标志,对海上交通贸易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对外交通贸易的发展,石狮人前往菲律宾,也是从宋代开始的。宋人谢履的《泉南歌》写道:“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日本、朝鲜半岛、琉球、吕宋、印尼的苏门答腊、爪哇及湄公河流域均有石狮人的聚居地。

元代,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抗争时有发生。但海上交通贸易空前繁荣。至元十四年(1277),泉州设市舶司,规定“商贾市舶物货,已经泉州抽分者,诸处贸易止令输税”等方便海商的贸易政策,颁布“官船官本商贩”之法,扶助商人出海贸易,境内石湖、蚶江、梅林、祥芝等港口,出现“缠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宝”的繁荣景象。

其时航线大抵与宋代相仿,对外通商贸易往来达近百个国家和地区,遍及东北亚、东南亚、西亚和东非。石狮人出国经商、定居国外者也增加。

明朝初年,政府为防倭寇,严格禁止国际贸易,石狮各港口被限制只能与琉球交往。明永乐年间(1403~1424),郑和率大明舟师下西洋,曾停靠石湖港,石狮渔民、船工及商人或随郑和往西洋,或沿其航线往西洋经商。据《万历时泉州府志卷二十》载:“晋江人文甲于诸邑,石湖、安平番舶去处,大半市易上国及诸岛夷……”说明当时石狮很多生意人“异国货利”,来往于东南亚各地。成化八年(1472),市舶司移设福州,泉州的来远驿,也随同市舶司废置。明朝中叶,随着石狮手工业、商业等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统治者严厉的“海禁”政策下,渔民与海商为谋出路,犯禁偷越而“资衣食于海上”,石狮的私人海上贸易逐渐活跃。

至清代,清政府为断绝沿海人民与占据台湾抗清的郑成功的联系,实行残酷的“海禁”“迁界”政策。紧邻台湾的石狮首当其冲,沿海居民田园厝宅被毁,被迫迁往“界内”,流离失所,惨不可言。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政府统一台湾后,百姓才得以回迁复界。复界之后,祥芝、梅林、石湖、浦内、蚶江等港口有所恢复,但对外通商职能基本被厦门港所取代。雍正四年(1726)八月,龚延彩被苏禄国王委为正使,前来中国友好访问,抵达石狮石湖港。乾隆四十九年(1784),清政府开放石狮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通商,在蚶江设置“海防官署”衙门,“挂验巡防,督催台运,及近辖词讼”,石狮港口转而经营对内、对台货运业务,推动两岸经贸往来,每天有300余艘船舶进出石湖港口。乾隆五十七年(1792),朝廷又开放台湾八岔(淡水河口)与蚶江及福州五虎门对口通航,石狮出现了一大批专门经营两岸商贸的“郊商”,其中以林元品“日茂行”最为著名。嘉庆二十五年(1820)新加坡开埠第二年,石狮船王蔡亚龙的船队从祥芝港出发抵达新加坡,成为首艘到达新加坡港的中国货船。

千百年来,石狮人沿着“海上丝路”走向世界各地,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就有37.16万人,大部分居住在菲律宾、新加坡、印尼、越南等东南亚“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港澳同胞有9.3万人,祖籍石狮的台湾同胞有30多万人,石狮成为全国著名侨乡和台胞祖籍地。“海上丝路”也给石狮发展变化带来深刻影响,石狮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开放开发、产业对接、经贸合作等方面不断深化。石狮文化在与古印度、阿拉伯和东南亚等外来文化的交汇交融中传衍发展,并留存数量可观的历史文化遗址。石狮这五十五处重要“海丝”文化遗存,每一处都弥足珍贵,成为古代“海上丝路”上一颗颗耀眼的明珠,印证着一部磅礴大气、荡气回肠的海外交通贸易史。

海丝文化

即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还传播着民族工艺和儒道思想,对“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欧洲各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掀起了“中国热”。其中,瓷器和茶叶对世界有着很大的影响。

历史证明,由海上丝绸之路带动的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和发展,国际化视野的开放交流也因此成为世界发展的思想共识。

当下,中国正在启动与东盟及世界各国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战略,历史上曾创下的海洋经济观念、和谐共荣意识、多元共生意愿,将为国家发展战略再次提供丰厚的历史基础。“友善、包容、互惠、共生、坚韧”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对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于中国与世界更深层次的互动,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和极其重要的当代意义。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称"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国的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及。

海上丝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中国海上丝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线路,其中主要以南海为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