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仲家洼”的记忆

 俯首甘为孺子儿 2021-11-06

我家原在青岛市台东区(现为市北区)南仲家洼154号。我与南仲家洼有种难以割舍的感情。从童年、青少年一直到成家立业,我都是在仲家洼过的。在南仲家洼那20多年的时光里,充满了童年的乐趣、天真,过了青少年懵懵懂懂的青葱岁月,经历了刚参加工作踏上社会的种种热情与梦想…。可以说,南仲家洼的生活经历,是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丢掉的回忆和财富!  

据史料,仲家洼的发展始于明末清初。当时,这里形成了由张、葛、仲、胡、姜等姓氏组成的五个自然村。后来,由于村民不断地繁衍增多,人们就分别迁居于麻雀岭、八丈沟和菜园户。

Image

到了1934年,按地理位置划分,仲家洼一开始立村的地方叫南仲家洼,简称“南仲”,而麻雀岭、八丈沟和菜园户,则被分别简称为“西仲”、“东仲”和“北仲”,“仲家洼”居住区由此形成。

南仲家洼在四个“洼”中是最早也是最大的。当年的南仲家洼位于延安三路以东、镇江路以西、江西路以北,南面的位置则大体到仲家洼贸易公司北边,由延安路过了延安三路路口,便到了南仲家洼的地界。

Image

据父辈讲,上世纪五十年代,我父亲的工作单位(原青岛第三染织厂)在父母结婚后,分配了一处租住房,就在南仲家洼154号。房子的主人本是一大户人家,姓刘,解放前曾做生意赚了不少钱,于是购置了许多地产房屋。解放后,其部分房产归公,并用于一些国营企业的职工居住使用,但房租还是要定期交给刘姓家族,我家租住的房子,便是其中之一。

实际上,南仲家洼154号共有五户人家,除了刘姓本人及其侄子两家外,还有两户人家也和我们一样是租住户,每月也是要向刘姓家族交房租,但房租价格高低不一,好像他们和刘姓家族还有点亲戚关系。我们家的房子是大门朝西,出门上一个约20多米长的大坡就是延安三路,所以也可以说,我们是住在“洼沿”上。

我们家是由三间面向西的房间组成。一进门是一大间,右手旁垒了一个灶台,家里因人口多,弟兄四个饭量相对较大,所以父亲在灶台上安了一个“八大锅”,平时蒸馒头、贴玉米饼子、炒大锅菜,逢年过节炒花生、炖鱼炖鸡、下饺子…,各种做法都能满足。

Image

因房间所限,父亲买了一个“八仙桌”放置在大间的地中央,用来吃饭和接待客人。按现在的说法,一进门这个房间,是集厨房、餐厅和客厅于一体的“多功能厅”。

记得进门的左手房间是父母居住,而右手房间则由我们弟兄四人共有。当时我们住的房间垒了一个大炕,冬天取暖胜过现在的集中供暖,只是到了夏天,做饭后很长时间炕上的余热才能散尽,如果晚饭后想早点睡觉,那也只能去承受“煎熬”的滋味了。

我们住的房子一开始地面都是土坯地。70年代中期,有一年青岛下了一场大雨,雨水倒灌把房间地面全泡了汤。当时父亲正在平度做下乡知青带队,家里只有母亲和哥哥们一起抢险排水。

后来,父亲请假回家,带领我们弟兄四人把房间进行了全面改造,三个房间都铺上了水泥地面,把我们房间里的土炕也拆掉了,灶台自然也就结束了历史使命。同时,父亲带领我们在三个房间外面圈起了一个约30多平方米的院子,把灶台改建在院落里,相当于现在的厨房,配上了煤气灶,垒上了排水池,并在院子里盖了一个约15平方米的房子,居住条件大为改观。坦率地说,当时政府对私建房屋还没有严格的规定,如果是现在,那是不可想象的。

Image

从这次我们家的“改造工程”看,我父亲的确是一位“能工巧匠”。整个改建过程中,施工工具是父亲自己造的,材料是自己备的,无论是瓦匠活还是木匠活,基本上都我父亲一个人干的,哥哥们只是帮工,而我更多是“协助”而已。

我的父亲15岁从老家即墨县店集镇西枣行村进城打工,最早是在青岛的宏仁堂当学徒。解放后,进了青岛第三染织厂工作。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最后干成“8+1”的高级钳工,在当时的第三染织厂来说,也是不多见的。

工作之余,父亲还有个爱好,就是喜欢钓鱼,而钓鱼竿,都是他自己制作的。小时候,我们弟兄们经常跟着父亲到青岛市区的沿海去钓鱼,每次去钓鱼,都会有许多收获和快乐。

我的母亲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她13岁(1944年)进了崂山烟厂工作(后来的青岛乳胶厂,解放后,企业公私合营,崂山烟厂与青岛大英【頤中】烟厂合并,即今天的青岛卷烟厂)。

母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读书看报是她们那个年代同龄人的佼佼者。母亲善良豁达,为人耿直,朴素勤劳。她不到30岁入党,从一名车间操作工,到厂质量检验部门的质检员,再到车间跟班书记,无论是什么岗位,干什么工作,都是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她不仅受到家人亲属的爱戴,也受到单位同事和邻里朋友的好评与尊重。

Image

从小母亲就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对待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关系。正是母亲的言传身教,造就了我们良好的家风,为我们弟兄四人在未来人生道路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兄弟四人踏上社会后,都在不同行业和岗位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岁月如梭,时光飞逝。一晃的时间,南仲家洼已消失了20多年,我们的父母亲也相继离世。现在,南仲家洼已被分别建成几个大型居民社区,我的三个哥哥也都年过六十,而我也马上到了“耳顺之年”,并且我们弟兄四人都已当上了爷爷或姥爷。

Image

“一个甲子年,60余载情”。南仲家洼一去不复返,那段时光也成为过去。但不管走到哪里,不管到什么时候,我始终忘不了南仲家洼,更忘不了生我养我的父亲母亲。愿老人家在天堂一切安好!也祝愿我的哥哥和家人们快乐幸福健康每一天!

作者:韩庆斌 原青岛市烟草专卖局 副局长(内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