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实验录》中提及的广东经方医生

 智慧男孩罗智允 2021-11-06
       《经方实验录》主要收集经方大家曹颖甫极其弟子姜佐景“方证对应”的医案,并由其师徒二人共同解说。此书取名《经方实验录》,诚如佐景所说“以经方为经,以实验为纬,以理论为花边”,可谓名副其实,是现存最为经典的经方医案集。
        此书还对叶天士、吴鞠通、尤在泾、柯韵伯、张石顽、张锡纯、丁甘仁、章太炎、恽鉄樵等多位医家的观点,或予阐释,或予批驳,有理有据,皆以仲景原意为依归,翻阅此书,着实令人获益匪浅。
       出乎意料的是,书中还提及了两位广东的经方医生,一位是岭南伤寒四大金刚之首,曾以治愈两广总督谭钟麟及另一任两广总督岑春煊母子,并治愈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外侄孙,而名震省港的陈伯坛,另一位是伤寒四大金刚之一,谭星缘的侄子谭次仲,谭次仲是提倡“中医科学化”的干将,也是一位广东名医。证明当时广东的经方医生,在上海也是有一定名气的。
      《经方实验录》的炙甘草汤案中,引陈伯坛医案一则。“唐君居春申,素有心脏病,每年买舟到香港,就诊于名医陈伯坛先生。先生用经方,药量特重,如桂枝、生姜之属动以两计。大锅煎熬,药味奇辣,而唐君服之,疾辄良已。今冬心悸脉结代又发,师与炙甘草汤,服至三五剂,心悸愈,而脉结代渐稀。”远在香港的陈伯坛与上海曹颖甫同样用炙甘草汤,治愈了同一个病人的心悸发作,真是天意安排。此案也充分体现表明,无论哪个经方医生,用什么观点解说仲景,他们都是“有是证用是方”的。
       如果说,陈伯坛“药量特重”,“动以两计”,“大锅煎熬”,这恐怕是讹传。我们曾向黄仕沛老师的同学,陈伯坛的外孙女袁衍翠女士求证,并向她求得多个陈伯坛亲笔所书的处方(收录于新近出版的《梦回伤寒四大金刚》中),从现存的处方看来,陈伯坛的用药应轻则轻,应重则重,并不是盲目使用大剂量。
        同时,在黄芪建中汤证的佐景按中,引用了另一位广东经方医生谭次仲在《论国医非科学化则必亡及略举科学整理之方法》一文中的观点。“盖治肺痨,近世尚未有特效药。最重要的对症疗法为健胃与营养,以使体重增加,肺之局部症状因而轻快之一法,考《金匮·虚劳篇》,首立小建中汤。本汤以桂枝、生姜为君,此即西药中所谓芳香辛辣之健胃剂也,方中配以饴糖,即西药中之滋养品也……补虚有黄芪建中汤,此皆仲景治虚劳之正法,俱载《金匮·虚劳篇》中。考科学医对肺结核之药物疗法,皆完全若符节者焉。”
        从《经方实验录》中,曹氏师徒两次提及广东经方医生看来,当时广东的经方医生,在全国还是很有影响的。从炙甘草汤案,我们可以看到,广东经方医生陈伯坛,其医名当时早已传到上海,曹氏师徒对其医术应该是相当认可的,否则姜佐景不会称其为“名医陈伯坛先生”。
       陈伯坛 1905年任广州陆军医学堂中医总教习,1924年始任教于中医夜学馆,1930年迁往香港继续行医,到港的第二天,新闻界即以头版新闻报道。设伯坛中医学校,培养了大量中医人才,程祖培、钟耀奎、彭泽民等省港名医皆为其弟子。著有《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十九》、《麻痘蠡言》等著作,1938年在香港逝世。这位经方大家,至今仍为中医界熟知。
        从易巨荪的《集思医案》,我们可以得知,当年,和陈伯坛成就相当的广东经方医生还有易巨荪、黎庇留和谭星缘。《集思医案》苏任之序中有“清末之末,广州医林中,以专研经方著名者有四人焉,当时称为'四人金刚’,乃陈英畦、黎庇留、谭彤晖、易巨荪是也,英公著述有《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论》、《麻痘蠡言》三书行世。庇公著有《伤寒崇正编》。谭公为南海县举人,号星缘,亦作星源,有无著述未详。”
        另外三位在现今中医界,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谭星缘也就是前面讲的那位“中医科学化”的干将谭次仲的叔叔,并无医案存世;易巨荪虽有《集思医案》存世,但未曾有人注释,未见正式出版;惟黎庇留的《黎庇留医案》曾经萧熙注解,何绍奇作序。
        岭南伤寒“四大金刚”的医案处处体现“方证对应”的原则,遣方用药丝丝入扣,效如桴鼓。这些可以媲美《经方实验录》的经方医案,不应该在历史的长河中淹没,于是黄仕沛老师才有了撰写《梦回伤寒四大金刚》的设想。此书已于2012年12月出版,希望大家阅读此书的时候,可以身临其境地和这四位经方大事一起看病、讨论,可以从中获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