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经常被父母拒绝买玩具的孩子,长大后会怎样?匮乏感挥之不去

 IF枕边育儿 2021-11-07

淘宝曾公布过一项购买大数据,一年中买玩具的客户有7000万成年人是买给自己的,这部分客户对小时候爱而不得的玩具情有独钟,比如发条跳跳青蛙、小霸王等。

这些怀旧玩具销量名列前茅。看似幼稚,背后却是童年被抑制后带来的匮乏感。在网上这样的行为被称作“报复性补偿”:童年没有得到的,在成年后有经济能力了要满足

近两年很火的盲盒,盒子里放一个未知的玩具,在货架或自动售卖机供顾客购买

只有打开才知道里面是什么,即便这样受到很多成年人追捧,曾有人说,以前没有能力得到,现在要加倍补偿。这已经不在意玩具本身,而是补偿内心缺失的那种满足感和惊喜。

很多孩子看到喜欢的玩具提出需求,被拒绝,喜欢却得不到,有的孩子哭过闹过后风平浪静,甚至有些孩子连哭闹都没有。

父母也不会去在意这件事,在孩子内心却留下缺憾,对这种缺失耿耿于怀

一旦有能力了,这份渴望再次萌发,毫不犹豫地去满足去补偿。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童年的缺憾,人们将用一生去弥补”。


贸然拒绝有隐患



心理学上有一个“禁果效应”,本意是:得不到的会在心里成为执念,认为是最好的。

朱丽叶与罗密欧相爱受到双方家族的反对,两人誓死在一起,这一悲壮的爱情故事就是“禁果效应”,家族的反对更让两人难舍难分,没有回旋余地,为了成全爱情,做出极端行为殉情

面对喜欢的玩具,家长直接拒绝,在他心里玩具的吸引力挥之不去。每一次需求都被否定,一次次的失望,内心匮乏感加剧。

一旦有购买的机会,有可支配的金钱,为了填补心中的匮乏,把握不好,过度消费,价值观受影响。


使孩子贪心的不是玩具本身



很多父母都本着穷养的理念:要让孩子经受挫折,学会珍惜,懂得延迟满足,否则会贪心

穷养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一刀切并不可取,如果合理需求被拒,只能让孩子感受不被重视

贪心也不是几个玩具能决定的,而是看父母买玩具的前提

很多孩子玩具不计其数,有时候是通过哭闹换取的,这种情况父母并不是心甘情愿,而是为了制止哭闹。

形成习惯,孩子就会用这种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在家长眼里就是贪心,这种购买前提肯定是不恰当

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提出过:很小的时候孩子就会察言观色,根据成人的行为,实施自己的对策。

如果第一次遇到孩子通过哭闹的方式达到需求,应该拒绝并让他冷静。


是否买玩具的标准



孩子提出需求,首先要让他说理由,家长应站在他的角度看,而不是凭自己主观喜好判断是否该买。

如果一听直接拒绝,孩子没有说话的机会,伤害感情不说,还不利于选择能力的培养。

若是经常买回去后置之不理,就需要警惕,是不是他想通过用爸爸妈妈满足自己的需求,来证明爱自己,这需要父母好好引导出原因。

孩子提出需求,要考虑是不是在承受能力内,如果远远超出经济能力,就应该诚恳地告诉他,和他商量。

换其它的或者过一段时间满足。如果训斥孩子,或者哭穷,那很容易形成自卑心理。


买玩具也能培养自制力



对孩子提的要求,父母当然不能随意满足,完全忽视更不可取,正确引导,当孩子理智提出需求,至少能讲出这个玩具的益处,为什么喜欢等。

第一:规则

动画片《小猪佩奇》有一个片段,全家到超市购物前列了一张物品清单,到了超市,佩奇让妈妈买薯片。

猪妈妈回答:薯片没有列在清单上,因此拒绝了佩奇的要求。

一张清单也是一条规则,这样的做法同样适用孩子买玩具这件事。可以和孩子商量买玩具的频率,价位,定出规则

第二:遵守规则

有了规则就要遵守,只要孩子没出圈,不要限制他的选择。比如认为长选的玩具不值,强制要求更换等。如果孩子触犯规则,要求多买,也应该制止

第三:让孩子有金钱概念

让孩子对物品有价值概念,知道钱的作用,让他懂得钱是劳动换取,他才不会贪心不会浪费

日常中去购物,教他认识价签,让他亲自买东西,到一定年龄给零花钱学会自己支配

第四:培养选择能力

两三岁的孩子就有了自主选择的意识,比如喜欢什么颜色,喜欢哪件衣服等。

锻炼他自己做主,买玩具时很多孩子会徘徊不定,鼓励他选最喜欢的。选择能力有助于养成做事果断,不拖拉的品行。

如果父母判断不应该买,也要说明白原因,如果随便给贴标签比如“不听话,浪费,攀比”等等,会伤他自尊,还会在心理留下阴影

枕边育儿寄语:

只要是合理的,在承受能力之内,那用一个玩具换取孩子发自内心的快乐,给他的童年多一个美好回忆,何乐不为呢。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