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亚南 王天彤 ‖《大清畿辅书征》的文献学成就

 倚月临风 2021-11-07

摘要:《大清畿辅书征》是一部关于清朝畿辅地区重要的文献学著作,是清代畿辅地区文献的总目录,是对清朝畿辅地区300余年文人贤达所创作的著作的一次全面而深刻的总结,更是对清朝畿辅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文学的重要文献资料总汇,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大清畿辅书征》,畿辅,清人著述‍


《大清畿辅书征》是一部关于我国清朝畿辅地区十分重要的文献学著作,其作者为徐世昌.徐世昌字卜五,号菊人,直隶天津人,光绪十二年进士,清末重臣,体仁阁大学士,并曾担任末代皇帝——溥仪的“帝师”。辛亥革命后,于1918年曾任民国大总统,后因直系军阀逼迫而被迫去职,徐世昌不仅仅是清末民初的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更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其退休之后,在天津广招学者进行著书、修书活动.其著述主要有:《清儒学案》《颜李遗书》《弘斋述学》《大清畿辅先哲传》《欧战后之中国》《退耕堂政书》《大清畿辅书征》

《书髓楼藏书目》等20余种.其中《大清畿辅书征》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关于畿辅地区的地方目录学著作。

此书收录了清朝畿辅地区300余年的千余位学者先贤众多著述,共计4188种,这是清代畿辅地区文献的总目录,是对清朝畿辅地区文人贤达所创作的著作的一次全面而深刻的总结,更是对清朝畿辅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文学的重要文献资料总汇,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学价值,本文就此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大清畿辅书征》是对清朝畿辅地区文人贤达所创作的警作的一次全面而深刻的总结

清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为我国封建社会学术文化鼎盛时期举凡群经诸子,文字声韵、历史舆地、医学天算、目录金石。文学艺术均凌驾前人。”[1]期间科学技术大为发展.刻书印书成为社会风气,其数量之高、其刻印质量之良,其学术价值之大超越前朝。而畿辅地区历来为“首善之区”,是神京所在之地,是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之中心,更是学术之中心,南北学术思想交汇于此,清代300余年之中我国的大多数学者均流连于此,给畿辅地区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畿辅地区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其中有经学大师孙奇逢,刁包、魏一鳌等,有文学名宿黄叔璥,纪炅,孙承泽等,有国之宝器纪晓岚,朱硅等学者,这些学者在有清200余年创作出了大量的精神财富,徐世昌在创作了《大清畿辅先哲传》之后,深感畿辅地区“宿儒硕彦淹稚方闻之士,往往其人事迹不少概见,而生平撰述时时见于他说者,所在皆是,余与同人网罗搜辑,无论其书之或传或不传,及见与未见,凡有可征而信者,辑为采录,以各后人甄择。[2]徐世昌认为—个人的生平事迹在很多书籍中可以找到记述,“往往其人事迹不少概见”,但是对于一个人的著述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能为后人得之,故徐世昌决定创作一部能总括清代畿辅地区300年先哲往贤所有的著述一部著作,于是在他对清代畿辅地区的先贤哲人的著述进行了搜集,并且汇集成篇,这就是《大清畿辅书征》,《大清畿辅书征》十分关注“闇然自修”、“足不出里闬”、“名不仕旌榜”的学者的著作,由于这些人往往由于名位不显,家庭也往往比较拮据,其著述更容易被历史不显,家庭也往往比较拮据,其著述更容易被历史所湮没,而《大清畿辅书征》中收录了很多这样的作家及其著述,其中有些作者的生平已经不可考,这对保留河北地方文献作出了自己突出的贡献。在历代对妇女著述十分轻视的历史条件,《大清畿辅辅书征》专门列出闺秀一卷,对清代妇女著述进行了整理,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总之此书做到了最大程度上保留,保存了畿辅地区产生的文献资料。

  

二、《大清畿辅书征》是现今唯一一部关于清朝畿辅地区文献资料目录学专著

我国历来重视目录学整理的撰修工作,《大清畿辅书征》是现今唯一一部关于清代畿辅地区文献资料目录学专著,也有一些其他著述也部分记载了畿辅地区的书目情况,这主要都集中在清朝编撰的三部《畿辅通志·艺文志》和民国时期编撰的《河北通志稿·艺文志》中,但是这几部著作与《大清畿辅书征》的学术地位不能相提并论,首先都是通史,收录的作品以清代之前居多,而清代的著述相对较少,而且由于清朝尚未结束,对于晚清的学术成果未能收录,故不能全面反映清代畿辅文献资料的全部情况;其次,三部《艺文志》最大的缺点就是全书有目无录,也就是说仅是简要记载了人名书名而已,并没有对该书的内容有一个简洁而全面的介绍,更不可能全面反映全书的状况,更不能发挥传统目录学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

建国后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河北古今书目》一书,也收录了一些清代学者的著述,问题在于重现当代而轻视古代。此书也是一部通史,清代学者的著述仅占很少的一部分,而且很不全面,同样也是有目无录。以上各种著述都不能发挥传统目录学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其学术价值的地位都远不能与《大清畿辅书征》相提并论,而其他的河北文献资料的汇集还有,锦樑《国朝畿辅诗传》60卷,只收录了诗选,而无其他文,著述等资料,王灏编撰的(畿辅丛书》为鸿篇巨制,但是也只是收录了共170种,这两部著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原文全部收录,但是收录面过于狭小,不能对河北学术有一个全面的总结和概括.故《大清畿辅书征》是唯一一部可以全面反映清代畿辅地区的目录学专著,而《大清畿辅书征》在目录学上最大的特点就是:首先,专收清代畿辅地区的文献资料,汇集成篇,其收录原则是:“无论其书之或传或不传,及见与未见,凡有可征而信者”,也就是只要是信而可查者全部收录。这样的原则就保证了收录的全面性和专门性,故而此书收录的著述多达4188种,其次,此书是按照传统目录学的方法对古籍进行整理的,就是对书目的记载做到有目有录.不仅仅是书目的简单的记载,还包括了对作者的生平介绍、对学术著作的内容概述。这是至今为止,收集清代畿辅地区文献资料目录最全、介绍最的目录学著作,这一地位至今尚无其他著作可以取代。

《大清畿辅书征》一书收录的著述众多,达4188种,其内容十分广泛,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文学、文化风俗等诸多领域,在此书中对其每一作者的每一本书加以品评,对其成书年代、原因,成书过程、该书的价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都一一加以论述,其编排的体例如下;首先按照地域为纲进行编律,在每一地区中又按照时代的顺序编排,这些地区包括是畿辅地区的11府6州,具体如下:顺天府(今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保定府、承德府、永平府、河间府、天津府(今天津市及其周边地区),正定府,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宜化府,遵化州、易州、冀州、赵州、深州,定州等,各个地方的“宿儒硕彦淹雅方闻之士”的著述又按照时间的顺序一一排列,例如对保定府文献的记载首先是明末清初的孙奇逢,孙博雅,孙望稚,刁包等人,最后是光绪年间的王树棠、陈永寿、沈价成等人,其他地区的学者的排列顺序也是如此。这样就使全书做到了纲举目张,有条不紊,既突出了地区特色,又尊重了历史发展的脉络.对我们考察畿辅地区的学术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清畿辅书征》是查阅畿辅辅地区(京津冀)文献资料的必备工具书,是研究京津冀地区文化的必备书

目录学最大的作用就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也就是能够考察一个时期一个地区的学术的兴衰和学术的传承,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指出,“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间途,方能得其门而入。”[3]而《大清畿辅书征》则是对这一论断的完美注释,《大清畿辅书征》继承了我国古代优良的目录学传统,记载书目真正达到了有日有录,这是源于我国目录学创始人刘向所创制的一种中国所独有的体制。所谓的目录“目指一书的篇名或群书的书名,录指序录,即对一篇书或一部书的内容所作的提要.两者合在一起,就是目录。”[4],《大清畿辅书征》就是这样的一部著作,他的体例是这样的:首先简单介绍作者的生平,其次再标出书名,然后对此书的主要内容,创作背景,过程以及社会影响等加以描述.比如对著名学者孙奇逢的收录就很有代表性,《大清畿辅书征》,保定府卷一,曰;

奇逢,字启泰,一字钟元,容城人。明万历三十八年举人,性孝友,父殁,率兄弟庐墓六年。家故贫,食常不给,自言从忧患困郁中默识,心性本源,生平得力实在此。甲申后渡河隐居苏门,躬耕夏峰,筑兼山堂,读易其中,四方来学者,亦授田使耕,所居成聚,前后十一征,皆不起,讲学始宗象山、阳明,晚更和通朱子之说,其持身务自刻励以慎独为宗,而于人伦日用间体,体认天理,尝言喜怒哀乐中节视听,言动合礼,子臣弟友尽分,乃终身行之,不能尽者,卒年九十二,学者称曰“夏峰先生”祀孔子庙庭,详师儒传。

在这一段的记载中首先讲到了孙奇逢的生平、品质,其学术渊源及其转变,社会影响等问题,下面就对孙奇逢的著作按照其年谱的顺序一一加以介绍,首先是其年谱,然后是其入清之后的《读易大旨》此书记载曰:

是书乃其入国朝后,流寓河南时所作,首有自序云;“至苏门始学易,年老才尽偶据见之所及,撮其体要,以示门人子弟,原非逐字逐句作解,故曰《大旨》,其门人耿极为之校订,末附兼山堂问答及与三无道人李葑论易之语别为一卷,葑雄县人,奇逢所从学易者也,”

可见是清军入关之后,其流亡河南之时所作,并且讲明是学术的师承关系,及其此书的成书原有及其经历等,在此书的后面是《书经近指》《四书近指》等书,最后是《中州人物志》和《畿辅人物志》等。目录学最大的学术价值就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通过对此书关于孙奇逢的生平著述考察,特别是关于对各种书的记述,评论,我们可以得知每一本书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价值和影响,从而可以考察孙奇逢的学术的主要成就和其学术发展及其演变的过程,这样我们可以对孙奇逢的一生的学术成就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如果我们能够对《大清畿辅书征》中8 000多种著作的序录进行一一研究,就可以对京津冀地区文献的所有作家的著作的来源,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学术影响,学术地位就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可以考察其学术的来源,考证学术发展的源流,从而可以凭借此书,按图索骥,展开学术研究,并且进而可以对整个清代畿辅地区的学术发展史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所以说《大清畿辅书征》是对京津冀地区文献整理,学术研究的“第一要紧事”。    

四、《大清畿辅书征》是对《清史稿·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补编》和《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等清人著述目录的有益补充

关于清人著述的研究历来就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关于清代著述的专门目录学著作主要有《清史籍·艺文志》(章钰编),《清史稿·艺文志补编》(武作成主编)、《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王绍曾主编)等,从清代的章钰、民国的武作成、现代学者王绍曾先贤学者一脉相承,对清人著述目录,都孜孜不倦地整理和收录,以期可以使清人著述目录达到完壁,特别是王绍曾先生在其《清史稿·艺文志拾遗》中新增清人著述目录达5万种之多,但是还不能达到完璧。《大清畿辅书征》收录了很多书目,还可以对以上书目作进一步的补充,例如《大清畿辅书征》收录的赵士通的著作《易图说》,刘瑞远的《方玉集》《勤荣堂集》,李冀鹏的《沥血披诚集》等以上书目中均无著录,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同时还可以对各种书目进行核查,找出其中的讹误,如在《清史稿·艺文志》中黄叔琳有一部著述为《台海使槎录八卷》,但是《大清畿辅书征》记载曰《台湾使槎录八卷),经查《四库全书提要》可知《清史稿·艺文志》所载有误。故此书的全面研究不仅仅是对京津冀地区文献资料的一次整理,是对清人著述研究的一次补充,更是对清朝学术史一次补充,对清代学术研究亦具有重大意义。      

总之,《大清畿辅书征》,是一部产生在清末的一部关于清朝畿辅地区著述的一个总目录,是300余年间畿辅先哲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汇,是认识和研究畿辅地区文献资料全貌资料的第一手资料,是清朝畿辅地区文献的总目录,对于清代学术的研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该论文原刊于《扬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发展研究课题:《大清畿辅书征)与河北清人著述,课题号:201004077)‍

参考文献:

[1]王绍曾.清史稿艺文志拾遗[M].中华书局,20008

[2]徐世昌.大清畿辅书征序[M],广文书局,1956:2

[3]王鸣盛,十七史商榷[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182

[4]程千帆 徐有富.校雠广义[M].齐鲁出版社,1999:1

    作者简介:张亚南: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文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研究。王天彤: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文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古代汉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