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0年后重游云居寺(下)

 九门胡同 2021-11-07

前文,继续上到第四层院落。先看到的是一座清嘉庆的御碑亭。

清嘉庆皇帝曾于嘉庆十四年(介绍上写1808年,我查了一下似乎是1809年)和嘉庆十八年(也应该是1813年,介绍上的1812年也不准)两次来到云居寺。并分别为云居寺留下两篇御笔《云居寺瞻礼二十韵》和《再游云居寺》。

这是御碑西面的《云居寺瞻礼二十韵》,全文如下:

芳春蔼郊圻,和风敷暖籥。

廿里控青驄,寻径度崖崿。

临蹊柳线柔,铺甸莎茵薄。

畎亩农事兴,兆庶始东作。

延览不觉遥,鸣珂历村落。

遂莅古云居,崇麓瞻层阁。

境接小西天,华言隋季凿。

石洞隐嶔崎,经版藏遂壑。

世尊现法身,七宝綴璎珞。

具足大威神,白毫光煜爚。

三乘超尘凡,九品舒莲萼。

癸岁六龙来,赐额奎文博。

初地今始游,拈吟纪其略。

瓣香祝年康,民安消众恶。

兼爱念同胞,先忧期后乐。

治理即禅修,守成首俭约。

万几待其来,洞达原无著。

一饭亦前缘,茗椀山泉酌。

小憩启征途,不住等行脚。

信马陡坡陀,回首林烟漠。

嘉庆十有四年岁次 己巳季春月上瀚御笔 

仔细看一下碑文最后的己巳(年),被刻成了已已,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这是东面的《再游云居寺》,全文如下:

西域花宫曾驻鞯,重来又值慕春天。

云居有境真超俗,世相未除漫问禅。

兼爱止仁原一理,修儒习释总随缘。

瓣香瞻礼抒虔祝,岁稔民安教化宣。

再游云居寺  癸酉季春月 御笔

注意看“雲”字下面有个疤痕,是1942年被日军弹片炸的,很巧的是弹痕刚好是像一朵云,而上面的雨字旁并没有炸坏。

御碑亭的正后面是弥陀殿,供奉阿弥陀佛。南北两侧各有一个展室。

北侧展室叫“舌血真经馆”,讲述的是明崇祯年间的法师祖慧用针刺舌尖的血,书写《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故事。

祖慧法师所书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共计60多万字。

云居寺除了藏有大量的石经外,也有非常多的纸经。纸经多为明代所书,约有两万多册(卷)。

这是其中一份明代纸经。

除了明代之前的石经和明代的纸经外,云居寺还收藏有清代《龙藏》的版经。

《龙藏》也称《清藏》,全称《乾隆版大藏经》,刻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乾隆三年(1738年),共计77000余块。

每块经版长约80厘米,宽约30厘米,厚3.7厘米,采用的都是上等梨木雕刻而成,现在依然可以印刷。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幅“全佛图”版。

《龙藏》是世界上仅有的两部汉字大藏经版,另一部在韩国。当然,用此版印刷的经书就多了,共有290多部(其中解放后就印了几十部),每座寺庙都以拥有一部《龙藏》为傲。

《龙藏》按千字文顺序编目,始于天地洪荒的“天”字,止于两疏见机的“机”字,共724字。每字一函。每函十册,共7240册。当初用于采购上等梨木所用白银就达数万两。经版总共有79000多块,最初都保存在云居寺,后大部分保存至十三陵,云居寺现还藏有两千多块。

这是一块残缺的经版,毕竟是历经了两百八十多年的岁月。

一块明代东云居寺的石匾额。前面说过,过去的云居寺有几个分院,现在只剩一处,今天的云居寺也就是过去的西云居寺。

明万历二十七年,即1599年,距今422年。

石匾尾部有钦差提督库藏协理,京边马政太仆寺丞华亭徐琰书。古代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太仆寺和马政都与皇家养马有关。徐琰是太仆寺丞,查不到什么信息,但当年发现雷音洞舍利的紫柏大师就是由这位徐琰陪同来云居寺和石经山的。

有关北塔的介绍。

可能因为与新冠疫情有关吧,寺内也有一些地方不开放。

继续上第五层,也就是最后一层。

第五层中间是大悲殿,图左侧是佛祖舍利殿,右侧是藏经阁,正在维修中。

大悲殿,顾名思义是供奉大慈大悲,千手千眼的观世音菩萨。

北侧在维修中,被封闭。

佛祖舍利殿内,供奉着从雷音洞发现的两粒佛祖舍利。

这就是发现佛祖舍利的雷音洞,距离云居寺不到两公里,我们后面还会去。

明代时发现的是三颗舍利,后来成了两颗,那一颗去哪里了,成为永远的迷。关于两次发现佛舍利的经过,下篇去石经山再说。

从舍利殿出来后,天空变得异常的晴朗。

站在五层的台阶上,向北能看到北塔。

北塔。

向南看到的南塔。

南塔

南塔也称释迦佛舍利塔,始建于辽代,藏于雷音洞的佛舍利,之前就是藏在此塔下。1942年,南塔被日军炸毁,但通过塔底下藏有石经碑四千五百条的碑记发现了石经。

2014年,南塔被复建,并立此碑。

重建后的南塔,与北塔南北相对。

塔身的细节。

从南塔方向看到的北塔。

南塔下方的小塔,称为“压经塔”,建于辽天庆(辽代最后一位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八年(1118年),碑上的文字记录了当时将洞藏石经改为穴藏的经过。压经塔下方,正是新改建的石经地宫。

南塔的西侧,是开山琬公塔,也就是云居寺开山静琬大师的墓塔。

开山琬公塔立于辽大安九年(1093年),下面是静琬大师的灵骨。静琬法师逝世于639年,根据他的遗嘱,不刻完石经灵骨不能下葬。所以直到辽代石经刻了一万多块后,才将他的灵骨安葬。

开山琬公塔旁边,有座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的石碑,上书《琬公塔院记》,记录了万历皇帝生母李太后资助赎回塔院和雷音洞发现佛舍利的经过。

往下看地宫和压经塔。

这是1999年建成的云居寺石经地宫入口。老的石经地宫也是大致在这个位置。

这批石经是1957年根据在南塔遗址发现的《石经寺释迦佛舍利塔记》中的提示,在南塔下的地宫内发现的。后全部被逐一拓印,并建二十多个房间予以保存,但还是有风化损毁不断发生。

1999年,为了更好地保存石经,政府拨款修建了新的地宫,并于1999年9月9日9点9分9秒,举行了石经回藏仪式。

我91年来的时候,这些石经都是散放在许多房间内的,所以当时的石经规模给我的记忆比我对寺庙本身要深刻得多。不过像现在这样摞起来存放,显得没有那么壮观了。

这是地宫中的一部分石经,分为六层21列放置,据说还是按照当初被发现时的顺序和方式码放的。地宫内部恒温恒湿,也有说充了惰性气体的,不知是不是真的。

地宫面积有400多平米,游客只能透过几扇玻璃窗观看。

每层石经之间,用厚厚的垫子隔开。

据说上世纪50年代末,印度总理尼赫鲁在周总理的陪同下曾到云居寺参观过石经,尼赫鲁曾提出想用等重量的黄金置换这些石经,周总理的回答是“黄金有价,石经无价”。

除了这里存放的10082块石经,石经山的九个藏经洞内还存放有4196块石经,离开云居寺我们就去了那边,下篇再写。

准备离开云居寺。

这张照片上传时,不知为什么总是变成油画般的效果。

早上来时天还是阴的,从云居寺出来后,就晴了。

附一小段视频:云居寺(下)

从停车场能看到山上的一座塔,这是座辽塔,叫做老虎塔,传说一只白虎经常扮成一个白胡子老头来寺庙听讲经,可能是被感化了,老虎宁可饿死,也不吃人。

离开云居寺,马上前往1.5公里外的石经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