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一个说法,一个民族的语言怎么才算成熟?有了上好的诗歌才算。俄语,是有了普希金之后才成熟的。 还听过一个说法,诗歌是最难翻译的,一翻译就会变形。我猜原因有几个:一是每种语言本身就有文化的积淀,是其他语言没法替代的,比如老子讲的“道”,就没法翻译成英文,只好音译;比如“觉悟”、“般若”等,都是没法百分百翻译的。这说到底也是一种沟通障碍,有了障碍就没法十窍十通。【文化背景】 二是翻译者不可能完全与作者同频,诗歌的产生或说灵感,也许只在一瞬间,作者捕捉到了,翻译者未必有这般体验,即使有相同体验,感觉也未必与作者一样。【作者体验】 三是诗歌本就不是普通的语言文字,我们称之为诗性的语言文字,一首诗歌的产生对语言文字来讲,也是一项试验。语言文字本身,也是有局限性的。作者在用母语写诗歌的时候,可能就没能到达百分百,可能就已经词不达意了。同样的,对翻译来讲,何尝不是挑战?更是挑战了。【文字局限】 我曾经特别找过几个译本,关于兰德的《生与死》,还是最喜欢杨绛先生翻译的版本: 最近,因为《一声鸟鸣》推了两篇文章,其中涉及了美国诗人卡尔·桑德堡的《雾》,所以,特别找了一些不同的译本来看看。书名: 《新课标语文阅读最佳选本 21世纪新语文 小学二年级 拓展篇》这是原诗,单词虽然没几个,但对现在的我来讲,还是有反应不过来的单词,比如haunches——这每一个字母都是认识的,能倒背如流,但它们组合在一起就不认识了。——由此,想到两位先生的话:一是夏曾佑对后生陈寅恪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二是在节目《十三邀》中,钱理群对许知远讲,自己不懂外文,完全不懂,没法接轨。以他的地位和条件本该取得更高成就,成为大师,但因为知识结构上的缺陷、历史的局限而不能。 这首《雾》,还有更多不同的译本,要不你也给它一个译本?——我感觉这只猫是一只波斯猫,灰白色的猫,蓬松柔软,目光是好奇且专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