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优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如何发生?

 张福涛lu70kpm9 2021-11-08

图片


对于老师来说,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并不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对于它都有自己的体会。

拿我采访过的老师们举例子,对于合作学习积极的体会有“团队帮助我思考得更全面”“战胜拖延”“同伴互学使得效率提升”等。

偏消极的体会也有不少,比如说“总有人会在合作中偷懒,有'搭便车’的行为”“团队沟通成本过高,意见总是难以达成统一”“评估学习结果特别困难,不知道如何打分”……

因此,面对合作学习,我非常能理解老师们常常用半开玩笑似的口吻讲道,“合作学习就像一盒巧克力,谁也不知道打开之后,里边的口味究竟是怎样的。“

的确,优质的合作学习行为不会凭空发生。

本文将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为什么要进行合作学习?什么是合作学习?如何落实合作学习?以此来系统地介绍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了解的合作学习相关理论、实施策略和操作指南。


图片

为什么要进行合作学习?

我认为,一线教师至少应该理解合作学习的三点价值。

合作学习提供了培养学生合作素养的机会。而合作素养,早在1996年OECD(经合组织)提出的报告中就表明——“在未来社会的各个领域里,能够跟不同背景的人进行有效地合作。合作,是未来人才所需的核心素养之一。”

所以,从人的长期发展角度,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不断地调用合作的技能,如果能够在学校中就培养出扎实的合作素养,那么将有助于他们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环境。

例如大学生找工作,面试时有一个“无领导小组讨论”环节,让应聘者组建小组展开合作,以观察他们与人合作的能力。可见,合作是一个人需要具备的核心技能。

其次,从心理过程的角度,合作学习也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丰富的心理体验。相较于独立学习者容易在复杂的学习任务中放弃,合作学习中的学习者则更可能完成,因为他们从同伴的身上获取了心理能量(Psychological Power)。

拿减肥来说,一个人减肥非常难,如果和朋友们一起减肥,大家相互鼓励,相互督促,就会更容易坚持下去。

合作学习的学习者也更容易积极投注(PositiveCathexis),去鼓励、激发他人的积极学习的行为。如果是自我学习,可以不用同他人互动,但如果在小组里,遇到困难,就会自然而然地鼓励别人。大家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合作学习的学习者也更倾向于开启替代性心态(Substitutability),去思考如何替代他人完成相应的任务部分。

当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后,因为有了共同的目标,会站在不同组员的视角思考问题:“他的任务如何完成得更好?”从而开启学生心理或认知上的收获。

合作学习中的学习者还容易建设一个可塑性的心态(Inducibility),他们被他人影响和影响他人的开放程度显著地提高了。

在小组学习的场景下,易营造安全、平等、舒适的氛围,彼此间的信任感将有所增加。这正是学生开展学习、学到知识、改变自身的前提。

图片

什么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就是学习者通过组队以达成共同的目标的学习方式。常见的合作学习的类型有三种:正式的合作学习(Formal Cooperative Learning)、非正式的合作学习(InformalCooperative Learning)、合作学习小组(Cooperative Base Group)。

图片

在教师的求学或从教生涯中,一定亲身体验过这三种类型的合作学习,我尝试用一个新闻写作的例子来说明:


正式的合作学习

“在新闻写作课上,老师布置了四个采访主题。老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自认领一个主题,并完成最终的采访报告。”

这个例子中,学生们的小组合作任务是经由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学生们不管分得哪个主题,完成哪个的任务,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完成最终的采访报告,是典型的正式的合作学习例子。

非正式的合作学习

“在新闻写作课上,为了让学生集思广益,思考好的心理描写有什么特点,老师让学生临时结成小组,进行头脑风暴。”

这个例子中,学生们的小组合作任务是由老师临时发起的,任务也相对较轻量,是典型的非正式的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一般会出现在开课时的思考、课中对重点问题的讨论、课末时的小组总结。

合作学习小组

“在写作课上,老师让4~5个学生组成长期的写作共学小组。每周小组成员之间都要互评写作作品,取长补短,以促进彼此的写作水平的持续提升。”

这个例子中,学生们基于提升写作水平的目的而组成长期的学习小组,有组织地开展学习活动,是典型的合作学习小组。

图片

合作学习的五个元素

要让合作学习真的有效,老师们不妨从合作学习的五个元素入手,因为不论哪种合作学习,都应该具备这些元素:积极互依(Positive Interdependence)、个人责任(IndividualAccountability)、互动(Interaction)、团队合作技能(Collaborative Skills)、团队进度(Group Processing)。

积极互依

“积极互依”有下述几层意思:首先,团队任务(目标)的达成,需要团队成员彼此的互相支持。其次,团队成员完成分配给自己的任务,将有助于团队整体目标的达成。最后,任何成员如果未能履行团队责任,那么全队都将承受苦果。

来看一个例子,判断该情景是否符合“积极互依”。

“在新闻写作课上,老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采访报告。在评价设计上,老师只评价小组成员的个人工作,例如文案撰写,但是不把小组的整体产出划在评价范围内。”

上述情景不符合“积极互依”,因为缺乏一个团队的整体目标,学生们只需要完成自己的部分,不必为整体产出进行努力(整体的产出不评价),那么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即使没能完成自己负责的部分,也不会得到来自团队层面的敦促、鼓励、催促。

可以看到,如果团队成员之间不存在积极互依,合作学习的很多美好结果也就无法产生,而小组内部也不会对学生个体的学习与成长发挥促进作用。

个人责任

“个人责任'是指每位小组成员都需要对自己承担的团队任务的相应部分来负责,具体包括(且不限于)掌握相应学习材料、保质保量地在规定时限内完成产出、必要的时候与团队同步进度等。

还是来看一个例子,判断该情景是否符合“个人责任”。

“在新闻写作课上,老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采访报告。在评价设计上,老师只根据小组的整体产出给所有的成员评出一个同样的分数,不考虑小组成员个人的表现。”

该情景也不符合“个人责任”。学生的个人表现(包括学术水平、贡献度等)在本情景中均没有被教师所关注,那么学生就很可能单纯地“对付”完成团队的整体产出,而个体行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不受约束,也没有被激励到。

由此,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搭顺风车”“摸鱼”的情况,顺便“混”到一个整体的分数,学生完全没有学到知识。

也有可能出现强势的学生,出于高质量完成任务的目的,大包大揽地完成任务,这也并不是教师希望看到的情形,合作并没有真正发生。还可能出现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忽略了个人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

互动

“互动'指的是在团队学习的过程中,涉及到成员之间协作完成的内容,在进行这部分协作时,成员们将互相鼓励、互相学习、互相给出反馈和意见等等。在互动中,学生将亲身体验到人与人之间构建关系、展开合作、体察同理究竟为何。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进行“互动”的合作学习时有发生。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老师把一张试卷的内容分成了5个部分,交由一个小组的5名学生,使其分别负责其中一个部分,独立完成。”

该例子中,虽然涉及到了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任务,但是完成任务的过程是分别承担部分工作,且独立完成。这就造成了看起来很热闹的合作学习,实际上缺乏有效的互动元素的结果。

团队合作技能

究竟怎样的人会合作?具备团队技能,拥有团队素养的人。所以,“团队合作技能”指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应该适当地运用团队合作技能以推动团队目标的实现。

相关技能有:设立团队目标、角色分配、团队规则、解决冲突、给出反馈和使用反馈。正是这些非常明确且具体的行为技能,使相关学习者具备团队合作的素养。

图片
图片
图片

来源:EnvisionSchool;翻译:陶潜

团队进度

团队进度指成员推动配合流程的能力,包括制定团队目标、定期评估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基于反馈更新和迭代团队合作方式等,使团队效率更高。

团队进度和团队合作技能有一定的重叠部分,但更强调小组在推进任务进度上的能力和方法。

比如,学生们在一次项目式学习中自行分解和团队总任务,然后将任务的不同部分落实到具体的团队成员,并制定评估节点以及评估节点如何开展评估工作。

图片
小组合作任务分解及安排


图片

如何落实合作学习?

提到落实合作学习,首先解决在何处开展合作学习。

老师希望发展学生合作素养;学习任务相对较为复杂;希望给学生带来更复杂、深刻的学习体验。当具备这些条件,老师都可尝试开展合作学习。

而对于前面介绍的三种合作方式,实践的点在哪里呢?

如图所示,某教师从学期之初便帮助学生组成了合作学习小组,很多常规的学习活动(如互评、复盘、反思等)便通过学习小组有规律地展开,这种合作学习将贯穿学期始终。

与此同时,这位教师在整个学期期间,为学生设计了需要通过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而且这些学习任务不一定由之前提到的学习小组的成员们来完成,完全可以是重新组队的不同学习来完成,那么正式的合作学习则穿插学期之中。

最后,对于非正式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授课的节奏,临时起意进行。由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目的的不同,灵活地在学期的各个阶段,使用不同类型的合作学习。

图片

三种合作方式的实施点

在落实的过程中,如何能够让合作学习切实、有效呢?接下来,我结合合作学习的五元素,提供合作教学的策略。

实施合作学习的方法

在落实的过程中,如何能够让合作学习切实有效呢?接下来,我结合合作学习的五元素,提供合作教学的策略。


促进“积极互依”

团队积极互依的本质其实是成员们每个人负责的内容都要作用于团队整体的利益,难点是“如何分配每个学生负责的部分”,那么在这里,老师们可以思考为学生分配好角色和分工,或者引导学生自行进行角色分配和分工。

巧用团队共同利益推动个体学生的学习行为,也是常见的策略,比如,所有的团队成员在规定时限内容都保质完成了自己所分配的任务,那么团队整体评价上增加相应的分数,这样,每一个团队成员都会为了共同利益而强化自己的行为。

构思学习任务,使得团队分工和团队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促进合作学习的效果。比如,团队进行任务的汇报和展示的时候,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参与,且展示不是由自己负责的任务部分,这样就促进了学生对任务全局的了解,学生们彼此之间也有更大概率互相支持以达成可以展示的水平。

强化“个人责任”

在合作学习的场景下,推荐给大家的教学策略是“贯穿始终地对学生的个人表现进行评价”。引入“贡献”的评价维度,以调和个人的评价结果。

该策略要求学生互相之间评价对于团队任务的贡献度,再结合团队整体任务的评价结果,得到每一个成员的个人评价结果。这样可以使得“搭顺风车”的现象大为减轻。

加强“互动”

学生们之间能够产生互动的前提是,他们之间存在安全感、信任感,那么在合作学习之初,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破冰活动就显得尤其关键了。

设计加强互动的团队学习环节,比如说分享阶段性成果、重要议题的讨论、阶段性复盘、互相给出反馈等。

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有细节地表扬,促进有效、及时地对团队成员施以援手的行为,这样可以进一步促进积极互助的互动行为。

发展“团队合作技能”

从制定团队目标、角色分工,到处理危机、使用反馈,老师需要清楚这些具体的能力需要刻意地教给学生,而且学生需要在真实的经历中,通过不断地反思内化为自己的素养。

那么老师不妨按照这些具体的技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培养能力的课程,相信学生们在真实的团队配合中一定会反复调用并强化这些能力,而这些能力是可以伴随孩子长期发展的核心素养。

赋能“团队进度”

这里主要指的是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帮助学生构建推进团队进度的能力,一些重要的教学策略包括:辅助学生进行团队共识的构建,比如制定团队目标、开展团队反思进而形成新的团队共识等等。

与此同时,引导学生表达感谢和感受,擅于取舍对于团队目标的达成有利的、有抑的行为也都是老师们必修的功课。

合作学校操作建议

1.如何组队

首先由教师制定,而不是学生自由组队,便于小组合作的开展。人数在3-4人为优,队员在能力上是异质的,这样相互间可更好地配合,必要时,还需考虑学生的时间是否合适。

2.明确期待

开课时,老师跟学生沟通清楚,通过合作学生会获得什么、会经历什么,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困难,有怎样的退出机制。

例如老师可向学生强调,合作学习是需要学习的一种技能,大家现在虽处于合作的初级水平,但通过合作,相信每个人可学到相应的知识。从老师的角度,还要做好“学生一定会有抵抗,适应过程会不舒服”的心理准备。

3.注重过程

每隔一段时间,跟学生了解对于合作学习的体验和感受,这是非常重要的。注重多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克制地做出判断。学生构建合作素养的过程是漫长的,老师千万别揠苗助长,而是耐心等待

4.任务设计

作为合作学习的任务,要具备一定的复杂程度,特别简单的任务没有合作学习的空间。任务要有明确的产出,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对任务的分配。此外设计任务的时候,一定要切割清楚,让每一位学生明白自己的任务是什么。

图片

合作学习行动核查清单

这里提供一份合作学习的工具——行动核查清单,老师可以参考清单上的事项,反观自己的教学工作。如果全部做到,相信大家开展的合作学习是高效的,符合合作的要求,能给学生带来复杂、深刻的学习体验。

图片

理论总是抽象的,躬亲实践得到的体会进而形成的教学智慧才是教师们最宝贵的财富,希望此文能够帮助读者朋友们“富足”。


本文摘录自《星教师》杂志2021年10月刊“小组合作学习”封面报道。

图片
作者 | 陶潜(探月学院)
编辑 | 阿锐
排版 | 阿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