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五千年亚欧文明交织的辉煌

 世界艺术史 2021-11-08

“文化在,则国家存

A nation stays alive when its culture stays alive.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入口标语)

2019年五月,我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看一场期待已久的展览:“器服物佩好无疆”·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

对于世界艺术史的研究者来说,“阿富汗”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来自其北部地区的青金石(lapis lazuli)在五千多年前的人类文明初期就被苏美尔工匠广泛用于各种重要器物的装饰。

中亚地区的游牧文化以及波斯、希腊、印度、中国等古代主要文明都在阿富汗交汇而灿烂。但当我在展厅看到斑岩器时,不禁感叹:连深植于埃及血统的贵器竟然也在此出土!它们闪耀着罗马帝国治下的西方世界所尊崇的紫红色光芒。

斑岩瓶(Porphyry vase),公元1世纪,高 25.38cm,直径 11.8cm。喀布尔阿富汗国家博物馆 (National Museum of Afghanistan, Kabul)。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又称喀布尔博物馆)的这批宝藏来到清华时,已经是它们在全世界流浪的第13个年头。从2006年开始,因为战乱而不得不逃难的阿富汗国家宝藏在欧洲、北美和东亚各大博物馆轮流保护、展出,像是全人类为了一些共同的记忆在传递着接力棒。想到这儿,我坐在昏暗的展厅中默默地流着泪。

已经于2020年4月返回阿富汗的这批文物,在新的局势下,不知会面临何种命运?人命尚不安,器物何彷徨?

清华给了它们一个文雅的名字:“器服物佩好无疆”。它出自《穆天子传》,讲的是周穆王曾到西方游历,见到西王母和各种奇珍异宝,并用“器服物佩好无疆”来形容珍宝。阿富汗国博的这批展品中最耀眼的或许是黄金半宝石制品,用“器服物配”来形容确实生动精致,但在艺术史研究者的眼中,巨大的建筑残件、生动的浮雕雕塑也传达着恢弘的历史内涵。

阿富汗主要考古遗址,划线的为该次展览展品发掘地

此次展览主要覆盖阿富汗历史上从约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1世纪的四处主要考古发掘,实际上阿富汗境内有超过1500处的考古遗址,从15000年前的史前时期到公元17世纪的伊斯兰世界,悠长而广阔。


1. 青铜时代 The Bronze Age

法罗尔丘地 Tepe Fullol

六千多年前,阿富汗的自然资源——金、铜、锡、青金石、石榴石(garnet)和红玉髓(carnelian)—— 吸引了定居者。他们将农业带到兴都库什(Hindu Kush)山脉肥沃的山麓。

到青铜器时代早期(约公元前 2200 年),阿富汗北部已经发展出具有自己独特建筑风格的城市文化(urban culture)。青铜时代的城镇以巨大的防御建筑为特色,塔楼由未烘烤的砖块构成。这种建筑传统延续了几个世纪。

几何金纹杯(Goblet with geometric motif),法罗尔丘地 Tepe Fullol,2200-1900 BC,高8.4cm,直径 9.94cm。喀布尔阿富汗国家博物馆 (National Museum of Afghanistan, Kabul

由于这种青铜时代文化没有已知文字,其原名已不复存在。考古学家将其称为奥克苏斯文明(Oxus River),以流经该地区的奥克苏斯河(现代阿姆河 Amu Darya)命名。

1966 年,阿富汗北部富洛尔村(Village of Fullol)附近的农民意外地发现了该文明的一处墓地。坟墓里有几个碗,其中有三个在展出。它们是由可能来自奥克苏斯河床的黄金制成。

跪坐银拟人公牛(Kneeling silver anthropomorphic bull),原始埃兰时期(Proto-Elamite),约公元前3100-2900年,高16.3厘米。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这些碗的设计包括几何形和动物图像。几何形状的主体纹饰似汉字“凸”,又称“阶梯纹”,在近东与中亚地区早期文明出土的器物中很常见,比如伊朗地区最早的文明埃兰(Elam)就有拟人公牛形器装饰有类似的“凸”字纹。尽管其意义仍然不明。

公牛纹碗残件(Fragment of a bowl with bulls),法罗尔丘地 Tepe Fullol,2200-1900 BC,黄金,高14.9cm。喀布尔阿富汗国家博物馆 (National Museum of Afghanistan, Kabul

而动物图像,特别是有胡子的公牛,则广泛出现于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的众多器物上,但法罗尔的胡子公牛形象不如苏美尔的严整。公猪纹更多地在法罗尔当地流行。这些装饰图案中的一些显示了阿富汗在青铜时代与遥远的其他文明可能的直接交流。

公猪纹碗残件,法罗尔丘地 Tepe Fullol,公元前2200-1900 BC,黄金,最大碎片11.6cm。喀布尔阿富汗国家博物馆 (National Museum of Afghanistan, Kabul

2. 希腊化时期 The Hellenistic Period

阿伊哈努姆 Aï Khanum

巴克特里亚(Bactria),中国部分古史称为“大夏”,其核心区涵盖奥克苏斯河南岸、兴都库什山北麓,跨越今日阿富汗的平坦地区。广义上的巴克特里亚还包括了今日塔吉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等地区。奥克苏斯文明以后,部分学者认为该地区是印度-伊朗人(Indo-Iranians, 2500-2000 BC)的故乡,之后成为第一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 Empire, 550-330 BC)的北部省份。

公元前328年左右,巴克特里亚被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356-323 BC)征服,成为亚洲希腊化文明最东端的前哨。公元前 300 年,亚历山大的继任者之一塞琉古一世(Seleucus I, 358-281 BC)在这里建立了阿伊哈努姆(Aï Khanum)。这是一个在希腊-巴克特里亚统治下蓬勃发展的希腊殖民地。作为希腊文化和东方传统交融的中心,这里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公元前 145 年,阿伊哈努姆遭到东北部大草原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掠夺,但它的艺术遗产延续了几个世纪,影响了中亚和南亚的艺术,直到伊斯兰的征服。

1961年,阿富汗的最后一位国王查希尔·沙阿(Zahir Shah, 1914-2007)在该地区的一次狩猎中偶然看到一个科林斯式柱头(Corinthian capital),认出了它的古老性。1964 年至 1978 年,法国考古学家对该地区的探索最终促成了阿伊哈努姆的发掘。他们揭示了亚洲保存最完好的希腊化城市,位于通往游牧世界的门户。

阿伊哈努姆以古希腊城市规划为蓝本,分布许多希腊城市的公共建筑,例如体育馆、剧院、喷泉和有希腊文文本的图书馆。其他建筑源自古代近东传统,如皇宫和神庙。在当地工作坊的工艺制品中也发现了东方和希腊元素的融合,比如《西布莉与耐克驾车图像饰板》。

西布莉与耐克驾车图像饰板 Ceremonial plate with a representation of Cybele and Nike,阿伊哈努姆 Aï Khanum,公元前3世纪,银质镀金 gilded silver,直径 25cm。喀布尔阿富汗国家博物馆 (National Museum of Afghanistan, Kabul

西布莉(Cybele)是发源于古代小亚细亚的母神(mother goddess),约公元前6世纪传播到希腊之后与希腊的大地女神盖娅(Gaia)和丰收女神德米特尔(Demeter)等融合,但仍一直保留异国女神的神秘气质。被雅典等希腊城邦视为保护神的西布莉的典型形象是端坐于狮子座(即王座两侧有两只狮子),或出现在两头狮子拉的战车上。

古罗马西布莉青铜雕像,公元2世纪下半叶,30.5 x 139.1cm。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阿伊哈努姆的饰板上,西布莉与胜利女神耐克(Nike,有双翼)站在具有波斯风格的车子上,车后跟随的光脚祭司举着象征东方皇家荣耀的华盖(parasol)。天空中则是希腊太阳神赫利俄斯(Helios)、一弯新月和一颗发出18道光芒的星星。饰板另一边是古代近东常见的祭坛样式。这一精致的金属饰板充分反映了阿伊哈努姆的文化融合。

科林斯式柱头 Corinthian capital,阿伊哈努姆 Aï Khanum,公元前145年以前,石灰岩 limestone,高74cm,直径90cm。喀布尔阿富汗国家博物馆 (National Museum of Afghanistan, Kabul

从西方古典建筑最著名的构件—— 柱头来说,典型的希腊建筑有多立克式(Doric)、爱奥尼克式(Ionic)与科林斯式(Corinthian),但阿伊哈努姆的柱头大多数是科林斯式这种最具装饰性的风格。

典型希腊科林斯式柱头与阿伊哈努姆科林斯式柱头对比

阿伊哈努姆的科林斯式柱头与典型的希腊式同类柱头仍有较大的地域化区别,比如角蜗饰(angle volutes)的上升部分非常巨大,几组之间的三角区域则是空白的,没有希腊式的小型蜗饰填充。此外,整个柱头内凹,不像其原型承担结构作用。

3. 贵霜帝国时期 The Kushun Empire

贝格拉姆 Begram

公元1到3世纪,阿富汗成为贵霜帝国的一部分,由月氏的一支建立,月氏则是被匈奴赶出故土的游牧民族。贵霜古城贝格拉姆(Begram/Bagram,贵霜帝国的第一个首都)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法国考古学家部分发掘。

男青年胸像石膏圆板 Circular medallion,贝格拉姆第13室,公元1世纪,直径 22.3cm。喀布尔阿富汗国家博物馆 (National Museum of Afghanistan, Kabul

在古城一栋建筑的两个房间(10号与13号)内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令人震惊而困惑的艺术品:来自埃及(罗马治下)的玻璃器皿、青铜制品与斑岩器;来自中国汉朝的漆碗(漆器脆弱,保存不善);可能来自印度的象牙家具饰件等等。

彩绘玻璃杯 Painted beaker,贝格拉姆第10室,公元1世纪,高12.6cm,直径8cm。喀布尔阿富汗国家博物馆 (National Museum of Afghanistan, Kabul

这些被封囤好的器物尽管出身各不相同,可能都是等待在丝绸之路上进一步分销。罗马引以为傲的玻璃杯上绘着着罗马服饰的男女,却在进行收获沙漠植物枣椰(date)的劳动,应是罗马治下的埃及制作。可能用于家具装饰的象牙饰板则充分展示了古印度精细繁复的雕刻风、印度艺术中典型的婀娜丰腴女性体态与古印度建筑中如三道门楣陀兰那(Torana)拱门等突出元素。

象牙大饰板 Decorative plaque with women standing under gateways,贝格拉姆第13室,公元1世纪,13.8 x 24.7cm。喀布尔阿富汗国家博物馆 (National Museum of Afghanistan, Kabul

4. 贵霜游牧 The Kushun Nomads

蒂拉丘地 Tillya Tepe

蒂拉丘地,意为“黄金之丘”(Hill of Gold),阿富汗北部的一处考古遗址,于1978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前一年)由前苏联一位考古学家主持发掘。六处墓葬,2万多件工艺精湛的精美金器,向世人揭示了游牧贵族的奢华世界。

王冠 Crown,蒂拉丘地 Tillya Tepe,6号墓,公元25-50年,黄金、绿松石(turquoise),45 x 13cm。喀布尔阿富汗国家博物馆 (National Museum of Afghanistan, Kabul

这批墓葬中的出土物有些与著名的活动于东欧黑海北岸的伊朗语系斯基泰人(Scythians,古波斯称为萨迦人Sakas,中国称为塞种人)的文物有着惊人的相似,有些则具有高度的文化融合性,希腊、印度与中国元素都显而易见。目前倾向于认为这些时间跨度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世纪的金器属于月氏贵霜的一支。

靴扣 Boot buckle,蒂拉丘地 Tillya Tepe,4号墓,公元25-50年,黄金、绿松石,2.5 x 2.7cm。喀布尔阿富汗国家博物馆 (National Museum of Afghanistan, Kabul

黄金制品是被整个亚欧大陆的游牧世界所珍视的宝贝,轻巧易携带,既可以显示游牧统治者的地位,又合乎部落特殊的生活习惯。

6号墓女子王冠的五簇树形元素设计在游牧世界常见,却不见于希腊、安息(Parthians)或者贵霜;一块带翼半裸女缝饰则似将希腊美神阿芙洛狄特(Aphrodite)与印度美女等形象融于一体。4号墓靴扣的心形(一般象征树叶)、水滴形及藤蔓须尖组合成的花形饰为游牧文化常见,但人物却着希腊式袍服,车子类似中国汉朝的軿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每一位观赏者对每一件文物几乎都要进行多元文化的元素捕捉。它们合于一体,形成一种全新的和谐风格。

缝饰 Applique,蒂拉丘地 Tillya Tepe,6号墓,公元25-50年,黄金、绿松石,5.0 x 2.6cm。喀布尔阿富汗国家博物馆 (National Museum of Afghanistan, Kabul

贵霜帝国信仰佛教、印度教与拜火教(Zoroastrianism),加上后来的伊斯兰化,阿富汗可说是世界古代艺术遗存最多样、最丰富、综合性最高的国家之一。当我们跑到欧美各大博物馆去感叹殖民者曾经抢掠各文明古国的文化遗存时,阿富汗本土却可以不断出土震惊世界的各文明古国文化综合遗存。然而这样的国家,到现在,仍然前途未卜。


“当夜幕降临,一切都静止了。邻居与邻居在房子之间的黑暗中交谈。成群结队的饿狗在街上盘旋。这一定与黑暗时期的巴克特里亚一样。只有在早上,当卡车发动时,20世纪才回归。”

When night fell, everything was still. Neighbors talked to neighbors in the darkness between the houses, and packs of hungry dogs circled in the streets. It was much as Bactria must have been during the dark period. Only in the morning, when the trucks started up, did the 20th century return.

【前苏联考古学家萨利安尼迪(Viktor Ivanovich Sarianidi, 1929-2013)有感于蒂拉丘地发掘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