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剪梅》 | 最好的爱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娟然古诗词 2021-11-08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娟子唱诗词,第二首,李清照的《一剪梅》。

你有没有和心爱之人离别的体验?

在别后,可曾感到怅然若失、百无聊赖?亦或百感交集?

千古才女李清照曾描述她与丈夫赵明诚别后所感,一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尤为细腻传神,独出心裁。

此情,是什么样的情?让我们来欣赏这首《一剪梅》。读罢,你就会知道,这是种复杂的心情,掺杂了惆怅、无聊、无奈、思念与深情的期盼。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

红藕香残玉簟秋。——凄凉
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精美的竹席。“秋”字极妙,一方面,点明时令是秋季,渲染清冷的环境气氛,更重要的,将“秋”这一名词作形容词用,来形容竹席的凉,是一种感官、触觉,不经意间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寂寞,哦不,是冷!
表面看似写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物,其实暗含着芳华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空之意。
对照:红藕香残玉簟秋VS.菡萏香销翠叶残
“菡萏”句出自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同样写荷花凋谢,但我认为“菡萏”句远不如“红藕”句。
“红藕香残”从客观景物表现秋的到来,“玉簟秋”则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表达秋的到来。短短一句话,七个字,把客观、主观、景与情都融合在了一起。而“菡萏香销”只描述客观事实。
清朝陈廷焯赞赏道:“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无聊
和恋人分别后,无聊的时候做什么?出去玩噻。

于是,诗人解开罗裙,换着便装,独自一人,登上小舟,想借泛舟以排遣离愁。
PS:此处并非闲情逸致地游玩。婚后的诗人已初尝相思之苦,于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而不再是少女时代那天真烂漫的“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期盼
场景切换。泛舟湖上,却依然摆脱不了对丈夫的思念,想象着收到丈夫书信的那一刻,月光的清辉定是洒满了西楼吧。
可见,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丈夫,正应了那句“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唐寅《一剪梅》)
李后主的西楼月似“钩”,而李清照的西楼月是“满”,因为收到他的信,“我的心里是满的。”(程璧的一首歌)
正如“我爱你”的另一种表达是“今夜月色很美。”此刻,我想李清照一定想说:“明诚,收到你的来信的那个夜晚,月色很美!”

花自飘零水自流——伤感
女子伤春悲秋,是常有的。

妙在两个“自”连用,“自”和佛教用语“空”意境相似。鸟空啼,花自落,水自流,都是一种自然现象。联想到诗句: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人此时眼中所见即心中所感。

借流水、落花表达一个女子在她最美的韶华,却无人欣赏的怅惋,只能眼看着青春白白地流逝,正所谓“孤芳自赏最心痛。”(《女人花》)
虽是自然现象,但在这自然现象的背后,也象征着一种时间的单向流动性,逝者如斯,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共情
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是对相爱的信任
这一句亦构思独特,体现出李赵二人心心相印、感情甚笃。
爱别离苦是佛教八苦之一。
《千里之外》里唱着“沉默年代,或许不该太遥远的相爱。”但遥远的相爱,最美的便是,我思念你的同时,我相信你也在思念着我。
很巧,晚上和友人聊天,她对我说了一句:“我相信相信的力量。这句话先用在这里。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长相思

自别后,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你。

与李后主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

化用的是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一句。但一个“才”字,一个“却”字,把相思写的如此灵动活泼,楚楚动人,只怕千载只有李清照一人耳。

此词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与丈夫离别后的内心情感以恰切的语言表现出来,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心灵体验变得具体可感。

PS:全是心理描写啊,简直就是一篇心理描写的上乘佳作。

相信有过和所爱之人离别体验的朋友,一定能与诗人产生深深的共鸣!

附: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木心《从前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