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努力奔跑的关村人

 东敬后学汲古录 2021-11-08
      按:今年芒种那天(6月6日)有幸参观了古城镇关村,这是近几天才着手写的,之前没写过此类文章,算是一个练习,也算是为乡村振兴鼓与呼。望大家指教一二!

      去年关村成为县里打造的首批九个研学旅行基地之一,和汾城、陶寺、丁村等同时入选,我就有些纳闷了:没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也没有丰富的旅游文物资源,关村靠的是什么呢?


       今年芒种那天,久违的麦田已泛着金黄了,一大早我便随县文联和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一行人去了关村进行采风。平时忙于教学,能去村里走一遭的机会实在不多,这回的参观着实让我大开眼界。

       一下车,便到村委会的会议室参观了关村的荣誉墙和各式宣传版面,观看了申报全国环境整治示范村的宣传片。出了会议室,便望见院子东墙上硕大的标语,关村人的与时俱进让人印象深刻。关村这几年的发展何尝不是在奔跑呢?那一个个表彰牌匾就是关村人一路奔跑的见证,就是关村两委一班人追逐乡村振兴之梦的写照!

       整洁的街道两旁有银杉树盆栽,也栽种有樱花树等观赏树木,樱花虽已过了花期,叶子却绿得诱人,偶尔还可看到几个或红或黑的果子挂在枝头,吊起你的胃口。月季正开放,还有几处蜀葵飘香,勾起了我的记忆,土话里称之为盆子花,真是久违了,于是走近,狠狠地闻了一阵。路过一户人家门前时,赶上主人送客出门,女主人对客人说起眼前的红叶李树,说红红的挺好看。村子西北的路边有一棵古槐,粗壮得很,枝桠伸到了旁边的老院屋顶上,据说有千年之久。树上挂着几盏红灯笼,枝干上绑了些红色带子,看上去很喜庆。古槐旁有一处古院落,房子坍塌了不少,门口的照壁却还完好,有五字楹联:发福生财地,堆金积玉门。不难想见,当年院子落成时主人的骄傲表情。黎主任介绍说,此处已经买回,打算改建关帝庙。

       关村之得名源于关公第43代孙,原来村子叫单家庄,后来才改为关村,现今村中关姓和王姓人居多。为了提高村子知名度,关村人确立并凝结了一个宣传语:关公后裔聚居地,忠义文化传承村。古槐旁的整个墙面上都是村子历史、关公故事的图画和文字介绍。为营造关公忠义文化宣传氛围,村子临大街的墙上也有一些源于《论语》等古籍的有关“忠”“信”“礼”“智”的格言版面。我仔细看了看,虽说发现了一个错字,但是也无伤大雅,毕竟朴实的村民们不大理会这些流传了几千年的经典言论的内涵,他们更看重的是实打实的行和做。

                   应该是小车无

      关村人是踏实肯干的。几年来,村子面貌焕然一新,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县美丽宜居第一村,市文明村,省美丽宜居示范村,省绿色村庄,国家级环境整治示范村,这一切都离不开村支书王晋刚一班人的辛勤付出和努力。新植绿化苗木两万五千余株,硬化拓宽道路一万余方,新建污水处理站一座,安装太阳能路灯一百盏,流转土地三百亩,空气能热源泵入户率达96%……前后投资接近五千万元,除了申请争取的各级资金补助外,王书记自掏腰包垫付了不少。他有自己的企业要打理经营,但为了乡亲们,为了关村的发展,他毅然肩负起关村振兴的重担,返乡担任了村支书,为关村的发展出谋划策出资出力。王书记正是忠义文化的践行者,致富不忘乡亲,为了村民真是尽心尽力。我手头有一页道光年间的《太平县志》图片,是县志里的“义行”部分,其中记载关村有一王姓监生:“性慷慨,精外科术,戚党有负贷者,弥留日悉取券焚之。”流淌在关村人血脉中的正是这类善行义举所昭示的大义。有点遗憾的是,我们去的当天,王书记有事外出了,没能一睹他的风采。王书记今年四十有一,也就比我大几岁,他的年轻有为叫人惊叹信服,他真是我辈后生学习的榜样。

                    王安邦,关村人

      关村人是开拓进取的。前几年村人到临猗取经,回来后便新建了冬枣大棚30座,我们参观的时候,枣花开得正蕃,蜜蜂嗡嗡作响。新建家庭农场也开始运行,远在门外就嗅到了牛粪的特殊气味。如今,村里虽仍许多年轻人在外打拼,村子里的产业也逐步吸引了不少村人归来,激发起他们扎根家乡共建美好明天的干劲。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街道两旁的电线杆上挂着最美基层干部、最美婆婆、最美媳妇、最美教师等表彰板框,有照片也有评语,每走几步便有两个,你需要抬头才能看见,她们也担得起人们的仰望,因为她们埋头苦干的姿态感染了人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边的榜样更是如此,他们或她们正是关村振兴的有生力量,我相信这会激励关村人不断向善向美、向上向前!

      我似乎明白了关村成为首批研学旅行基地之一的缘由,关村是我县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