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城堡有多难打?为何明军1244门大将军炮,还没拿下蔚山倭城

 冷兵器研究所 2021-11-08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微漫烟叶

字数:2445,阅读时间:约5分钟

编者按:说起日本战国时期,除了名将和当时各种华丽奇怪的盔甲之外,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各式各样城堡。由于日本是海洋国家的原因,所以其城堡与大陆城堡并不一样。后者除了要考虑防护能力外,还要考虑大量平民居能力。而日本城堡的居民则住在城下町里面。本文就来聊聊日本的城堡。





一、日本城堡的结构 





日本城堡分为山城与平山城,在日本战国时期之前的战争一般是由小规模武士组成,所以在这个时期,日本城堡都依山而造。后来进入战国时期,大名拥有充足的人力与物力,所以这一时期以平山城为主,这种城池虽然是建在平地上的,但是会先在平地上堆积一个土堆,之后在上面建城(如下图)。


这样建城有很大的问题,如果攻城方挖掘土堆,那么日本城堡很可能出现坍塌。
对此,日本人选择加强土堆的硬度,在土堆边上堆砌一层石壁,同时挖一条护城河。地基打好之后,就可以建造上层建筑。成熟的日本城堡其实是由一系列城墙和城门组成的迷宫,敌人在这个巨大的迷宫中会晕头转向,向着天守的每一步路都处在守军的监视之中。姬路城的 21 道城门和蜿蜒曲折、错综复杂的通道就是典型代表。


关于日式城堡的具体结构,有篇文章《日本古代城堡1540~1640》大家感兴趣可以去了解下。

三种常见的城堡布局,从上到下:轮郭(りんかく)连郭(れんかく)梯子郭(はしごかく)


日本城堡最具特色的建筑——天守阁,也是与大陆城堡最大的区别。天守阁之所以那么高,主要是为了追求在居住之外,还有增强防御的能力。因为天守阁建的高,就可以举高临下的攻击敌人。但要是敌人有重型火力的话,这种木制结构的天守阁就是个特别好的靶子。这一点在大阪之战中表现明显。




二、日本城堡战绩 





这里就以抗日援朝的蔚山之战为例,来看一下日本城堡的防御能力。1597年,日军开始在蔚山之南的岛山筑城。对此明军在大批援军入朝之后,开始反攻。

明军此次作战带了大量火器,共有“大将军炮一千二百四十四位、火箭十一万八千支、火药六万九千七百四十五斤、大小铅子一百七十九万六千九百六十七斤,皆辽阳分守张登云运。至于三眼铳、铁须箕、闷棍、火炮、火筒、团牌、佛郎机等器,皆倭所深畏者,无一不备,其粮饷足供一月。”拥有如此火力的明军在一开始势如破竹,很快攻破了岛山城外围防御工事。


但是,在进攻主城岛山城的时候,明军却遇到了麻烦。
首先,明军使用火炮攻击倭城,但是岛山城山势很高,明军火炮的仰角不够,无奈只能放弃进攻后退。对面日军立刻出城追击,对明军造成一些伤亡。

第二日,明军重新布置。按照《李朝实录》记载:杨镐和麻贵屯兵岛山城北的鹤城山;命令高策屯兵岛山城东,副总兵吴惟忠屯兵岛山城南,由祖承训和颇贵各领一军堵截釜山的日本援军。另外派李芳春屯兵岛山城西;派李如梅与大同游击摆赛,还有2000浙江骑兵、1000浙江步兵屯兵太和江边,堵截自西生浦走海路北上的日本水军。
在明军强大的攻势之下,日军损失惨重。按照《明神宗实录》记载,明军两天就斩首了1000多日军。

第三日,杨镐和麻贵命令朝鲜军和南军向日军猛扑。日军也如临大敌,加藤清正亲自督战。日军面对来势汹汹的明军,仗着地形险要并且不断使用铁炮与弓箭,对明军不断攻击,进攻的朝鲜军和南军伤亡较大,被迫撤退。


之后,明军改变战术,只围不攻,并且进攻来支援的日本军。
起初效果不错,日军因为缺水导致大量死亡,但很快就连降数场大雨,使这一计划以失败告终。看渴死日军无望之后。明军改变战术,开始用火攻,想烧死日军,但是面对日军的防御,火攻并没取得什么进展。

之后,明军打算要将日军活活饿死。这个战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按照日本史料记载,“于是城中及饷路绝矣,夜汲濠水,濠多尸,混血饮之以救渴。嚼纸或煮壁土而食,或食牛马,牛马亦尽。出城外取战死者腰间粮以充食,将帅共一饭,分数箸以与兵士,与之共艰苦。”

十二月三十日,日军一面派人向明军投降(拖延时间),一面派人联系其他几路援军。面对日军援军的来势汹汹,杨镐决定奋勇一博,夜袭岛山城。但是明军在付出惨重的代价之后,依然没能夺下岛山城。眼看日本援军越逼越近,一月四日,杨镐只能下令撤军。

由此战可以看出,日本城堡的设计确实有其独到的地方。面对缺乏重型火力支援的攻城者,依托地利建造的日本城堡,防御能力确实可以。


注释:1.轮郭(りんかく)式

轮郭式城,本丸在中心,二之丸和三之丸依次包围着本丸,组成一系列同心圆。尽管这看起来是保卫本丸的最理想样式,然而意外的是很少有这种样式的城堡。这主要是因为两点:首先,为了保卫本丸的狭小区域,城堡的干掘和石垣必须建得非常长;其次,修筑这种防御工事需要大量劳动力,因此筑城费用非常高。已被毁的静冈城(しずおか)和田中城(たなか)使用了这种样式,而大阪城(おおさか)则是现存的最接近这种样式的城堡。

2.连郭(れんかく)式

连郭式城,本丸和二之丸并排在中心,而三之丸在外侧将其围起来。建筑这种样式的城堡时,需要为暴露的本丸提供额外的防护。水戸城(みと)和仙台城(せんだい)是连郭式的实例。

3.梯子郭(はしごかく)式

梯子郭只能应用于山城。在这种样式中,本丸是城堡的最高点,二之丸和三之丸依次递降,形成了一个楼梯形结构。由于本丸暴露在城堡的一侧,需要将其建在湖泊,河流或者悬崖之上。会津若松城(あいずわかまつ)是梯子郭的实例,明治维新的戊辰战争中最惨烈的会津之战就发生在此。而木曽的犬山城(いぬやま)的本丸就是建在高高的悬崖上。

在规模更大的城堡中,三个丸外面还依次建有着两到三层“外郭”(そとぐるわ)。这些“丸”的位置都是经过精心布置的,当外面的“丸”被敌军占据时,守军可以从内侧反击,将其重新夺回来。



参考文献:
《两朝平攘录》、《朝鲜征伐记》、《李朝实录》、《明神宗实录》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微漫烟叶,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