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柴胡 前胡 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 桔梗 人参 甘草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加减变化 若正气未虚,而表寒较甚者,去人参,加荆芥、防风以祛风散寒;气虚明显者,可重用人参,或加黄芪以益气补虚;湿滞肌表经络,肢体酸楚疼痛甚者,可酌加威灵仙、桑枝、秦艽、防己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咳嗽重者,加杏仁、白前止咳化痰;痢疾之腹痛、便脓血、里急后重甚者,可加白芍、木香以行气和血止痛。 本方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痢疾、过敏性皮炎、湿疹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气虚者。 使用注意 方中药物多为辛温香燥之品,外感风热及阴虚外感者均忌用,若时疫、湿温、湿热蕴结肠中而成之痢疾切不可用。 【附方】 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羌活 柴胡 前胡 独活 枳壳 茯苓 荆芥 防风 桔梗川芎 功用:发汗解表,消疮止痛。 主治:疮肿初起。红肿疼痛,恶寒发热,无汗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数。 仓廪散《普济方》 人参 茯苓 甘草 前胡 川芎 羌活 独活 桔梗 枳壳 柴胡 陈仓米各等分 功用:益气解表,祛湿和胃。 主治:噤口痢。下痢,呕逆不食,食入则吐,恶寒发热,无汗,肢体酸痛,苔白腻,脉濡。 荆防败毒散于本方去参、姜、薄,再加荆、防,故解表发散之力增强而无益气扶正之效,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而正气不虚之表证及疮疡、瘾疹。仓廪散于败毒散中加陈仓米,则具健脾和胃之功,适用于脾胃素弱而外感风寒湿邪之噤口痢。 2.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组成】麻黄 附子 细辛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 暴哑。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加减变化 若证为阳气虚弱而见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肢冷等,宜加人参、黄芪合附子以助阳益气;兼咳喘吐痰者,宜加半夏、杏仁、苏子、白芥子以化痰止咳平喘;兼湿滞经络之肢体酸痛,加苍术、独活祛湿通络止痛。 本方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病窦综合征、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鼻炎、暴盲、暴喑、皮肤瘙痒等属阳虚外感者。 使用注意 若少阴阳虚而见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症,则应遵仲景“先温其里,乃攻其表”的原则,否则误发其汗,必致亡阳危候。 【附方】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论》) 麻黄 甘草炙 附子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少阴阳虚,外感风寒。恶寒身疼,无汗,微发热,脉沉微者;或水病身面浮肿,气短,小便不利,脉沉而小。 再造散(《伤寒六书》) 黄芪 人参 桂枝 甘草 熟附子 细辛 羌活 防风 川芎 功用: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主治: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证。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麻黄细辛附子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均治阳虚外感风寒证。但前方证病重势急,外寒与里寒均较重,故以麻、附配细辛,助阳发汗,使表里之邪速解;后方证病轻势缓,故用麻、附配甘草,助阳益气而微发汗,使表里之邪缓解。此正是“病有轻重,治有缓急”之义。麻黄细辛附子汤与再造散皆有助阳解表功用。但前方以麻黄与附子、细辛相配,为专于助阳发汗之剂,宜于素体阳虚,复感寒邪者;后方不仅用桂枝、羌活、防风及细辛、附子,更配大补元气之人参、黄芪,凉血益阴和营之赤芍,故助阳解表之中,兼有益气健脾,调和营卫之功,宜于阳虚气弱,外感风寒者。 3.参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人参 紫苏叶 干葛 半夏 炒前胡 茯苓 枳壳 桔梗 木香 陈皮 甘草 【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加减变化 若恶寒发热、无汗等表寒证重者,宜用荆芥、防风易葛根;头痛甚者,可加川芎、白芷、藁本以增强解表止痛作用;气滞较轻者,可去木香以减其行气之力。 本方常用于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属气虚外感风寒兼有痰湿者。 4.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羌活 独活 茯苓 桔梗 人参 甘草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加减变化 若正气未虚,而表寒较甚者,去人参,加荆芥、防风以祛风散寒;气虚明显者,可重用人参,或加黄芪以益气补虚;湿滞肌表经络,肢体酸楚疼痛甚者,可酌加威灵仙、桑枝、秦艽、防己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咳嗽重者,加杏仁、白前止咳化痰;痢疾之腹痛、便脓血、里急后重甚者,可加白芍、木香以行气和血止痛。 本方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痢疾、过敏性皮炎、湿疹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气虚者。 使用注意 方中药物多为辛温香燥之品,外感风热及阴虚外感者均忌用,若时疫、湿温、湿热蕴结肠中而成之痢疾切不可用。 【附方】 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羌活 柴胡 前胡 独活 枳壳 茯苓 荆芥 防风 桔梗 川芎 甘草 功用:发汗解表,消疮止痛。 主治:疮肿初起。红肿疼痛,恶寒发热,无汗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数。 仓廪散《普济方》 人参 茯苓 甘草 前胡 川芎 羌活 独活 桔梗 枳壳 柴胡 陈仓米各等 功用:益气解表,祛湿和胃。 主治:噤口痢。下痢,呕逆不食,食入则吐,恶寒发热,无汗,肢体酸痛,苔白腻,脉濡。 荆防败毒散于本方去参、姜、薄,再加荆、防,故解表发散之力增强而无益气扶正之效,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而正气不虚之表证及疮疡、瘾疹。仓廪散于败毒散中加陈仓米,则具健脾和胃之功,适用于脾胃素弱而外感风寒湿邪之噤口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