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石刻《宣示表》

 广陵子图书馆藏 2021-11-09

    南宋宝祐三年(1255年)的某天,十几位正值壮年、身材健壮的石匠来到临安的一座府邸门前。为首的石匠敲了敲门,管家立即将大门打开,高兴地说:“老爷正在家等着呢,可巧就来了。”他带着这些工匠走进府邸内。

南宋临安府 网络图片

南宋临安府  

    等他们到了府衙内,一位身穿官袍的官员早已等候多时。他手中正拿着数个卷轴,笑眯眯地说:“今日请诸位前来,是希望诸位帮贾某将这些内容刻在石头上。”他随手展开一幅卷轴,只见上面以楷书书写着数百个字,字体清瘦如玉,姿趣横生,的确是一幅书法佳作。

魏晋 钟繇小楷《宣示表》 网络图片

魏晋 钟繇小楷《宣示表》 

钟繇真迹,书圣摹写

    这位官员名叫贾似道,他手中的这幅书法作品,正是钟繇的名作《宣示表》。生于西晋时期的钟繇是当时的名臣,不但更是在平定关中、击败南匈奴等多场战役中立下赫赫功勋,被当时的人称颂为“魏国的萧何”,可见其才华之高。有人曾以“盛德君子,容貌若愚”来称赞他的美德,但民间也有“钟繇盗墓得书法”的故事,可见他其实只是一个为了书法不顾礼仪的贪心之人。

钟繇《宣示表》 网络图片

钟繇《宣示表》 

   人品成谜的钟繇,他的书法却是毫无争议。钟繇被后世称为楷书鼻祖,他的书法古朴典雅、点画遒劲有力,连书圣王羲之都对其十分赞赏,还千方百计地搜罗到他的书法作品进行临摹,此后他的儿子也随之开始模仿。贾似道手中的这幅《宣示表》,就极有可能是一幅仿品,只可惜贾似道对此一无所知,还将这个错误延续到了后世。

王羲之书法作品《丧乱帖》 网络图片

王羲之书法作品《丧乱帖》 

奸相刻石,身首异处

    南宋末年,贾似道在科举考试考中进士,从此进入官场。他的姐姐曾是宋理宗的妃子,他因此得到了宋理宗的信任,在官场上平步青云,最终成为一代宰相。他在任期间,曾多次击败蒙古军队,但他为人贪婪,经常搜刮民脂民膏,因此被后人认为是一代奸相。

    贾似道的奸相之名,世人早有耳闻,但他的收藏品位却鲜有人知。作为一位文人,贾似道对于书画的喜好由来已久。而作为一位宰相,他利用自己的职权,将散乱民间的各类书法收入囊中,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颜真卿的《告身帖》、李白的《上阳台帖》、董源《夏山图卷》等经典作品都曾是他的收藏。

东晋 王羲之 快雪时晴贴 网络图片

东晋 王羲之 快雪时晴贴 

唐 李白 上阳台帖 故宫博物院藏

唐 李白 上阳台帖 故宫博物院藏

钟繇《宣示表》宋刻原石

    为了将自己收藏的书法作品记录下来,贾似道还将这些作品刻在石头上。为此他不惜花费千金,请工匠为自己打造了三块石刻——《玉枕兰亭》、《玉版十三行》(《洛神赋十三行石刻》)和《宣示表》,这些石刻做工精美,充分反映了王羲之、王献之和钟繇的书法风格。由于这些石刻都是贾似道所作,因此也被称为“贾氏三刻”,贾似道对它们十分喜爱。

    《宣示表》有钟繇原书、王羲之临写、贾似道刻石共3个版本。但由于年代久远,钟、王这两个版本都已无存。如今尚存于世的,是南宋贾似道以王羲之临本为参照,请人摹刻的刻石。《宣示表》遒劲朴茂,雍容浑厚,直接影响了王羲之和王献之小楷艺术风格的形成,是楷书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一个里程碑,被后世奉为楷书法宗。

    日本艺术新闻社曾在钟繇小楷合集中首选了“贾似道”本。后2009年在瀚海秋拍中出现此本原石,首都博物馆斥资两千余万元收入馆藏。

《洛神赋十三行刻石》 首都博物馆藏《洛神赋十三行刻石》 首都博物馆藏

    但贾似道在仕途上的失败,最终使得这三件精美的石刻被时代所埋没。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贾似道在指挥南宋与蒙古大战中大败,于是群臣要求罢相,最终被县尉郑虎臣所杀。这位南宋时期的奸相, 其实在景定二年(1261)曾为了造福百姓,实行过长达12年的公田改革,最终却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从这件事来看,或许这位奸相或许只是一个失败的改革者?真相我们不得而知。

蟋蟀宰相贾似道 网络图片

蟋蟀宰相贾似道 

明珠蒙尘,尘封百年

    贾似道死后,“贾氏三刻”就此无人问津,其中《宣示表》被埋在贾似道府邸的旧址中,数百年内,它一直被埋在土中,直到晚明时才被一位寺中的僧人发现,一位文人得知此事,立即花重金购得石刻。在把玩过程中,他们发现石刻上的字体与钟繇本人的书法风格差异较大,因此也就发现了“《宣示表》本为王羲之摹本”的真相。

《宣示表》刻石背面 首都博物馆藏

《宣示表》刻石背面 首都博物馆藏

    清朝时期,《宣示表》石刻被金石学家张廷济收藏,民国初年又成为玉塔山房中的宝物。2010年,它最终被首都博物馆收入囊中。这块珍贵的《宣示表》石刻,为何会在数百年中无人问津呢?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这方石刻被贾似道的奸相之名所累,没有人认识到他的艺术价值;二是宋朝灭亡后,中原正处在一片混乱中,人事苍茫,无人记得这样一方精美的石刻身在何方。但无论如何,《宣示表》石刻最终被人们发现,并成为了镇馆之宝。这说明,无论朝代如何变迁,书法艺术之美不会随着时间而湮没,反而会日久弥深。

宋代石刻《宣示表》深藏民间800年

 “讲到书法,大家会特别关注两个人,一是钟繇,一是王羲之。这件作品跟这两个 人关系非常密切。”近日,在北京翰海2009秋拍前的新闻发布会上,翰海古籍善本部总监黄河对宋代贾似道刻本《宣示表》原石下了这样的定语。

 这块来历不凡、声名显赫的刻石,深藏民间已八百年,不但与“楷圣”、“书圣” 有直接关系,还牵涉到了画家金农、金石家张廷济等名人,传至今日,有不少曲折故事。

深藏民间800年

《宣示表》登上《楷书》邮票

  钟繇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书法家之一,他身处魏晋汉字由隶书改为楷书的转型时 期,创立了汉字楷书的体式规范,被后人尊称为楷圣。钟繇的法书墨迹,前人多有著录,以“四表”最受推崇,即《宣示表》、《贺捷表》、《力命表》、《荐季直 表》。其中,《宣示表》为小楷十八行,尤负盛名,被后世奉为楷书法宗。2007年,我国发行《楷书》邮票时,即首列钟繇《宣示表》。

  北京翰海古籍善本部总监黄河告诉《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如同拥有 诸多传说的王羲之《兰亭序》,《宣示表》的流传也有许多传奇故事。据史料记载,《宣示表》原在东晋丞相王导家中。战乱之时,王导仓惶过江,丧乱之中也不忘 把这件珍贵墨迹缝在自己的衣带中。之后,王导把《宣示表》传给了侄子王羲之。王羲之照此临摹,将原件借给了王修。王修非常喜爱这件墨宝,他过世后,其母将 《宣示表》陪葬,《宣示表》从此绝迹人间。

  现在,世人思及钟繇《宣示表》,只能依靠王羲之的临摹本。王羲之临本北宋时期 藏于内府,南宋末年归藏贾似道。贾氏十分珍爱此表,命门客廖莹中、名工王用和摹刻上石,刻石精妙绝伦。

  据黄河介绍,传统的金石界有“汉碑宋帖”之说,汉碑、宋帖分别代表了书法的一 个顶峰时代。提到宋帖,便以《淳化阁帖》和贾似道刻《宣示表》为代表。王羲之摹本《宣示表》第一次刊刻是在《淳化阁帖》里。不过,《淳化阁帖》是丛帖,此 次将出现在翰海秋拍中的贾似道刻《宣示表》则是单刻帖。它不但是单刻《宣示表》中声名最为显赫的刻本,也是目前仅存的宋代《宣示表》单刻帖刻石。宋代刻帖 原石传世极稀,均为国家重点文物,民间重现尚属首次。

  藏家珍爱很少传拓

  据黄河介绍,《宣示表》原石出土后,清代画家金农在石碑背面写了一段很有意思 的题跋,这段题跋后来还收到了金农的文集里。金农在题跋里说,自己的同乡好友汪援鹑,收集金石不遗余力。如果汪氏知道这块石碑的存在,一定不惜以黄金交 换。果然,汪援鹑听说此事后,以半顷湖田换到此碑。

  乾隆三十七年(1772),《宣示表》石刻从汪援鹑转到了桐华馆主人金德舆手 中。金德舆的舅舅嘱咐他,此碑既不可轻易示人,也不可轻易拓印。金德舆听从了舅舅的劝告,将此碑秘藏家中。偶尔拓印一次,都是选择好工匠,用宋墨宋纸拓 印。由于品相精美,拓好以后甚至被时人认作是宋拓。

  之后,此石的主人又先后换成了赵魏、张廷济。张廷济对之十分珍爱,在自己的两 部著作中详细记载此事。

  民国初,此石归镇江陈渭泉收藏。据黄河介绍,为购此碑,陈渭泉花费了2500 银币。“这个价钱,在当时可以买进一幢非常好的四进四合院。”在《宣示表》刻石的拓本里,陈渭泉还钤上了“渭泉三十年精力所聚”印章。值得一提的是,著名 的西泠印社《汉三老碑》也曾为陈渭泉旧藏。

宋代石刻《宣示表》深藏民间800年

宋代石刻《宣示表》深藏民间800年

宋代石刻《宣示表》深藏民间800年

宋代石刻《宣示表》深藏民间800年

宋代石刻《宣示表》深藏民间800年

   钟繇《宣示表》,故宫博物院藏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相传王导东渡时将此表 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现在所能见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部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 18行。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此帖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 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此帖风格直接影响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 (从《黄庭经》、《乐毅论》,《洛神赋十三行》等就可看出),进而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楷创作,如赵孟赵孟頫、文徵明、王宠、黄道周等。更具历史意义 的是,此帖所具备的点画法则、结体规律等影响和促进了楷书高峰——唐楷的到来。因此,钟繇《宣示表》可以说是楷书艺术的鼻祖。

钟繇《宣示表》石刻

    王羲之曾临写了一件钟繇的《宣示表》,一直流传到南宋,被当时的权相贾似道强取豪夺。据说,贾似道得到《宣示表》后遂请来匠人,将其勒刻于石。贾似道死后,王羲之临写的《宣示表》不知下落,但宋代刻帖原石却被深埋于杭州贾氏旧宅的地下,得以保存。

    这楷书,精绝无比。惊现于世,甚幸甚幸。

贾氏三刻之一现为首博重宝

  贾似道为官 声名狼藉,后人皆称其为奸相,人品为世人所不齿,但是文才雅趣却非常人所及。经他收藏的艺术品,传至今日,地位都非常重要。

  据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古籍善本部总监黄河介绍,贾似道单刻本有三件极具代表 性,一为《宣示表》,一为《玉枕兰亭》,一为《洛神赋十三行》(《玉版十三行》),世称贾氏三刻。这三帖都是宋代非常著名的单行法帖。贾似道过世后,这三 件作品都被埋到杭州贾氏半闲堂,都约在晚明出土。

  《玉版十三行》康熙末年贡入内府。上世纪80年代初,《玉版十三行》原石被北 京市文物公司以1.8万元收购。在当时一般工人工资只有三四十元的情况下,这个数字已经是天价。之后,《玉版十三行》入藏首都博物馆,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成为首博重宝之一,在当年轰动一时。

  《玉枕兰亭》明末在陈盘生家,康熙壬子(1672)秋为闽中萧长源所得,后又 相继入杭州汪鱼亭、秀水钱文端家,之后下落不明。

文物辞典

丛帖与单帖

碑和帖是关于刻石文字的两个概念。碑是竖石,帖是横石(也有用木刻的)。从内容讲,碑是 记叙当代的人或事,以志纪念。帖一般是将古代名人墨迹(书札、诗文等)摹勒上石。

  帖的制作目的是为传播书法作品。帖石刻成后,或置于室内,或镶于壁中,以纸墨 拓下后装裱成册,以供欣赏或临摹。刻的目的就是为了拓,所以何时刻帖即有何时的拓本。

  现所见可确认的最早刻帖是《淳化阁帖》,简称《阁帖》,系宋太宗淳化三年(公 元992年)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被称为法帖之祖。全帖共10卷,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占大半,共5卷,另有历代帝王、历代名臣及古法帖三部分, 共5卷。

  由于负责编刻者学养不足,《阁帖》选帖、标题、编次都有不妥之处。但它对优秀 法书的流传,尤其对宋代以行书为主的书法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像《淳化阁帖》这种把若干种帖汇为一帙的法帖叫作“丛帖”、“汇刻丛帖”或 “套帖”,又有集刻一家诸帖(如宋刘元刚专集颜真卿作品的《忠义堂帖》,宋汪应辰选集苏轼作品的《西楼帖》,南宋高宗赵构专刻米芾作品的《绍兴米帖》)和 集刻各家作品(如上述《淳化阁帖》等)之分。丛帖据统计有350余种,容庚著《丛帖目》收286种。在300余种丛帖中,明清占了绝大部分。

  丛帖之外,还有一种是仅刻一件作品的,叫“单帖”、“单行帖”或“单刻帖”。 如南宋贾似道刻钟繇《宣示表》;明杨政据叶梦得所摹刻于松江的三国吴皇象《急就章》;传为欧阳询临,宋代刻于定武的王羲之《兰亭序》,南宋贾似道刻王献之 《洛神赋十三行》(世称《玉版十三行》);宋大观三年二月刻于关中的智永书《真草千字文》(即《关中本》);宋元佑二年薛绍彭刻孙过庭《书谱》;宋刻,孤 本宋徽宗楷书(瘦金体)《千字文》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