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宣示表

 书楼寻踪馆 2013-12-14
[转载]宋代石刻《宣示表》深藏民间800年

 

 

  “讲到书法,大家会特别关注两个人,一是钟繇,一是王羲之。这件作品跟这两个人关系非常密切。”近日,在北京翰海2009秋拍前的新闻发布会上,翰海古籍善本部总监黄河对宋代贾似道刻本《宣示表》原石下了这样的定语。

  这块来历不凡、声名显赫的刻石,深藏民间已八百年,不但与“楷圣”、“书圣”有直接关系,还牵涉到了画家金农、金石家张廷济等名人,传至今日,有不少曲折故事。

  《宣示表》登上《楷书》邮票

  钟繇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书法家之一,他身处魏晋汉字由隶书改为楷书的转型时期,创立了汉字楷书的体式规范,被后人尊称为楷圣。钟繇的法书墨迹,前人多有著录,以“四表”最受推崇,即《宣示表》、《贺捷表》、《力命表》、《荐季直表》。其中,《宣示表》为小楷十八行,尤负盛名,被后世奉为楷书法宗。2007年,我国发行《楷书》邮票时,即首列钟繇《宣示表》。

  北京翰海古籍善本部总监黄河告诉《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如同拥有诸多传说的王羲之《兰亭序》,《宣示表》的流传也有许多传奇故事。据史料记载,《宣示表》原在东晋丞相王导家中。战乱之时,王导仓惶过江,丧乱之中也不忘把这件珍贵墨迹缝在自己的衣带中。之后,王导把《宣示表》传给了侄子王羲之。王羲之照此临摹,将原件借给了王修。王修非常喜爱这件墨宝,他过世后,其母将《宣示表》陪葬,《宣示表》从此绝迹人间。

  现在,世人思及钟繇《宣示表》,只能依靠王羲之的临摹本。王羲之临本北宋时期藏于内府,南宋末年归藏贾似道。贾氏十分珍爱此表,命门客廖莹中、名工王用和摹刻上石,刻石精妙绝伦。

  据黄河介绍,传统的金石界有“汉碑宋帖”之说,汉碑、宋帖分别代表了书法的一个顶峰时代。提到宋帖,便以《淳化阁帖》和贾似道刻《宣示表》为代表。王羲之摹本《宣示表》第一次刊刻是在《淳化阁帖》里。不过,《淳化阁帖》是丛帖,此次将出现在翰海秋拍中的贾似道刻《宣示表》则是单刻帖。它不但是单刻《宣示表》中声名最为显赫的刻本,也是目前仅存的宋代《宣示表》单刻帖刻石。宋代刻帖原石传世极稀,均为国家重点文物,民间重现尚属首次。

  藏家珍爱很少传拓

  据黄河介绍,《宣示表》原石出土后,清代画家金农在石碑背面写了一段很有意思的题跋,这段题跋后来还收到了金农的文集里。金农在题跋里说,自己的同乡好友汪援鹑,收集金石不遗余力。如果汪氏知道这块石碑的存在,一定不惜以黄金交换。果然,汪援鹑听说此事后,以半顷湖田换到此碑。

  乾隆三十七年(1772),《宣示表》石刻从汪援鹑转到了桐华馆主人金德舆手中。金德舆的舅舅嘱咐他,此碑既不可轻易示人,也不可轻易拓印。金德舆听从了舅舅的劝告,将此碑秘藏家中。偶尔拓印一次,都是选择好工匠,用宋墨宋纸拓印。由于品相精美,拓好以后甚至被时人认作是宋拓。

  之后,此石的主人又先后换成了赵魏、张廷济。张廷济对之十分珍爱,在自己的两部著作中详细记载此事。

  民国初,此石归镇江陈渭泉收藏。据黄河介绍,为购此碑,陈渭泉花费了2500银币。“这个价钱,在当时可以买进一幢非常好的四进四合院。”在《宣示表》刻石的拓本里,陈渭泉还钤上了“渭泉三十年精力所聚”印章。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西泠印社《汉三老碑》也曾为陈渭泉旧藏。

 

[转载]宋代石刻《宣示表》深藏民间800年

[转载]宋代石刻《宣示表》深藏民间800年 

[转载]宋代石刻《宣示表》深藏民间800年 

[转载]宋代石刻《宣示表》深藏民间800年 

[转载]宋代石刻《宣示表》深藏民间800年 

    钟繇《宣示表》,故宫博物院藏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相传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现在所能见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部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 18行。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此帖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此帖风格直接影响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 (从《黄庭经》、《乐毅论》,《洛神赋十三行》等就可看出),进而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楷创作,如赵孟赵孟睢⑽尼缑鳌⑼醭琛⒒频乐艿取8呃芬庖宓氖牵颂弑傅牡慊ㄔ颉⒔崽骞媛傻扔跋旌痛俳丝楦叻濉瓶牡嚼础R虼耍郁怼缎颈怼房梢运凳强橐帐醯谋亲妗

 

[转载]宋代石刻《宣示表》深藏民间800年

[转载]宋代石刻《宣示表》深藏民间800年 

[转载]宋代石刻《宣示表》深藏民间800年 

[转载]宋代石刻《宣示表》深藏民间800年 

[转载]宋代石刻《宣示表》深藏民间800年 

[转载]宋代石刻《宣示表》深藏民间800年

    钟繇《宣示表》翻墨本

                                                                                              

延伸阅读

贾氏三刻之一现为首博重宝

  贾似道为官声名狼藉,后人皆称其为奸相,人品为世人所不齿,但是文才雅趣却非常人所及。经他收藏的艺术品,传至今日,地位都非常重要。

  据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古籍善本部总监黄河介绍,贾似道单刻本有三件极具代表性,一为《宣示表》,一为《玉枕兰亭》,一为《洛神赋十三行》(《玉版十三行》),世称贾氏三刻。这三帖都是宋代非常著名的单行法帖。贾似道过世后,这三件作品都被埋到杭州贾氏半闲堂,都约在晚明出土。

  《玉版十三行》康熙末年贡入内府。上世纪80年代初,《玉版十三行》原石被北京市文物公司以1.8万元收购。在当时一般工人工资只有三四十元的情况下,这个数字已经是天价。之后,《玉版十三行》入藏首都博物馆,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首博重宝之一,在当年轰动一时。

  《玉枕兰亭》明末在陈盘生家,康熙壬子(1672)秋为闽中萧长源所得,后又相继入杭州汪鱼亭、秀水钱文端家,之后下落不明。                                           (徐小青)

 

文物辞典

丛帖与单帖

  碑和帖是关于刻石文字的两个概念。碑是竖石,帖是横石(也有用木刻的)。从内容讲,碑是记叙当代的人或事,以志纪念。帖一般是将古代名人墨迹(书札、诗文等)摹勒上石。

  帖的制作目的是为传播书法作品。帖石刻成后,或置于室内,或镶于壁中,以纸墨拓下后装裱成册,以供欣赏或临摹。刻的目的就是为了拓,所以何时刻帖即有何时的拓本。

  现所见可确认的最早刻帖是《淳化阁帖》,简称《阁帖》,系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被称为法帖之祖。全帖共10卷,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占大半,共5卷,另有历代帝王、历代名臣及古法帖三部分,共5卷。

  由于负责编刻者学养不足,《阁帖》选帖、标题、编次都有不妥之处。但它对优秀法书的流传,尤其对宋代以行书为主的书法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像《淳化阁帖》这种把若干种帖汇为一帙的法帖叫作“丛帖”、“汇刻丛帖”或“套帖”,又有集刻一家诸帖(如宋刘元刚专集颜真卿作品的《忠义堂帖》,宋汪应辰选集苏轼作品的《西楼帖》,南宋高宗赵构专刻米芾作品的《绍兴米帖》)和集刻各家作品(如上述《淳化阁帖》等)之分。丛帖据统计有350余种,容庚著《丛帖目》收286种。在300余种丛帖中,明清占了绝大部分。

  丛帖之外,还有一种是仅刻一件作品的,叫“单帖”、“单行帖”或“单刻帖”。如南宋贾似道刻钟繇《宣示表》;明杨政据叶梦得所摹刻于松江的三国吴皇象《急就章》;传为欧阳询临,宋代刻于定武的王羲之《兰亭序》,南宋贾似道刻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世称《玉版十三行》);宋大观三年二月刻于关中的智永书《真草千字文》(即《关中本》);宋元佑二年薛绍彭刻孙过庭《书谱》;宋刻,孤本宋徽宗楷书(瘦金体)《千字文》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