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北艋舺

 zqbxi 2021-11-09

艋舺是台北市一个古老的城区,位于台北市西区,是台北市发展的起点。地名的由来是因平埔族独木舟和独木舟聚集的地方为"艋舺",原住民语"Moungar",当年来台的福建泉州人听到,就以艋舺汉字的闽南语发音Monga为谐音,也是电影《艋舺》二个汉字的由来. 当时他们除了射鱼维生外,并以独木舟载运所产的蕃薯,苦茗顺淡水河而上,和汉人进行物物交易,淡水河滨群舟猬集,如此景象成为"艋舺"地名的由来。艋舺是台北最早形成的街市,是一个因河运而开始发展的内港。欢慈市有最早的码头和台北最初的市集,原来的名称叫蕃薯市,百年老店:新协和药行,艋舺教堂,青山宫均位于此;西昌街224巷内聚集数十家草药店,因而有青草巷的名称。广州街,西园路的发展,都源于龙山寺的兴建,西园路上仍留有佛具店,绣庄等宗教性质店铺。广州街上除龙山寺外,另有艋舺隘门,淡北育婴堂碑,黄氏宗祠等著名景点。环河南路在艋舺商业兴盛发达的年代,是各家势力较劲,风云际会的码头区,还有展现艋舺文风的学海书院。桂林路57巷,65巷的旧货市场,据说其中充斥不少来路不明的货品,因此"贼仔市"之名不胫而走;华西街一带因巷道弯曲,形如人腹凹状,故名为"凹月斗仔"。日本统治时期,被划入"游廓"(风化区),高张艳帜,声名远播;光复后,改名"宝斗里",1997年,台北市政府决议废除公娼,才使得华西街特种营业萧寂下来,现在每到夜晚便涌入大批人潮,以中华民俗艺品和台湾小吃为主,从海产,烧酒虾,羹汤到最具特色的蛇肉,蛇汤,成为本区最繁华的地段之一。在码头形成之前,蕃薯是最主要的交易货品;在码头形成之后,娼妓便随之而生。

蕃薯市改名欢慈市后,日本新统治者为了因应大批单身来台就业的男性,便划出了游廓区(即风化区)。

艋舺经过一百多年的变迁,现在仅有直兴市场街道两侧留有大正时期的红砖楼房,紧临欢慈市的入船町。进入欢慈市的古街名原称妈祖宫口,本来路中有座妈祖庙,但在日据时代晚期因拓宽道路遭拆除,而另在十字路口兴建一栋欧风白楼。

旅游景点

龙山寺

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创建,在当时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无论是祈福消灾,集会议事,甚至昔日械斗郊拼,都以龙山寺为指挥中心,而凡是盖上龙山寺印的文件,也都具有相当正式的效用,可想见该寺和艋舺的历史发展真是息息相关!

列为台湾地区二级古迹的龙山寺,最引人注目的是供奉分属佛道的众多神明和精彩的建筑,正殿主奉观世音,但也同祀道教的妈祖,文昌,关帝君 央A方便当时来自不同区域的移民,同聚在此祭祀。在建筑特色方面,龙山寺继承了中国南方的传统,又兼受外来风格影响,相当具有观赏价值,前殿及正殿结构奇巧的藻井,精雕细琢的石雕,轿顶式屋顶造型的钟鼓楼,琳琅满目的书法和诗句,以及各种姿态,神情变化丰富的神像,出自名将手工的前殿铜铸龙柱,皆是令人赞叹的艺术瑰宝。

龙山寺 许愿灯

青山宫

青山宫位在昔日蕃薯市街附近,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供俸灵安尊王(俗称青山王),由泉州惠安人奉请来台,一般相信青山王具有清除瘟疫的威灵,同时和城隍爷一样掌理阴间司法。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二日为青山王诞辰,祭典于两天前展开,青山王神舆与所属部将,于晚间七时开始绕行艋舺街巷,称为"暗访"。加上民间游艺阵头及来自各地的信徒,将整个祭点活动点缀地热闹非凡。

蕃薯市街

艋舺的发展,由淡水河畔开始,往内陆呈"廿"字形。三百多年前,今日的贵阳街二段就已发展为街肆,初期开垦的汉人常与平埔族人在此交易,由于交易物多数是蕃薯,因此就以"蕃薯市街"称之,此即台北的第一条街道。日据时期更名为"欢慈市街",与邻近的凹月斗仔街(今华西街)同被划入"游廓",居民多为日本人。至今,街道上仍遗留着仿洋楼式的日据建筑,和传统杂货小贩,糕粿店,香铺等,供后人回味往日时光

艋舺教堂

艋舺祖师庙旁醒目的艋舺教堂,为来自加拿大的马偕牧师所建立。清光绪三年(1877年),马偕来到艋舺传教,建教堂,遭遇相当多的挫折,排外的居民甚至将教堂拆得片甲不留!1879年,马偕选择较偏僻的八甲庄(即现址)重建教堂,中法战争时(1884年)又遭毁损,马偕于是争取官方赔偿再次重建,恰巧当时艋舺有三人高中秀才,地方人士认为是"比庙宇更高"的教堂尖塔带来好运,马偕才得以顺利传教。

新协和药行

位在贵阳街二段的新协和药行,建于清光绪年间(约1875年),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自当年创立者~张乞食,迄今已历四代,受惠于这家"百年老店"者不知凡几,甚至有远自东南亚地区闻名而来的顾客!随着医药科技的进步,昔日的中药材店也挂起药商许可执照,继续以正规方式宏扬仁心仁术的医德。

艋舺隘门

系清嘉庆年间所建,做为入暮后或紧急事故时管制出入之用,主要用来防御北方大龙峒的同安人,门内狭窄曲折的九曲巷,龙峒的同安人,门内狭窄曲折的九曲巷,有便于埋伏突袭的作用。在治安不安定的移民社会,隘门可说是民间社群用以自保的防卫措施。这座艋舺仅存的防御设施遗迹,原以砖石砌成,后因年久失修,当地居民改用钢筋水泥重修,并在顶层供奉福德正神,旧时原貌已不复见。1975年列为台湾地区古迹,并撰砖文记之,缅怀过去先民的一页开发史。

淡北育婴堂碑

广州街原名"育婴堂边街",系当时此街道上有一间育婴堂,(类似现今孤儿院),旧址在今仁济医院内。同治年间,艋舺已发展为相当繁华的都会,时有弃婴,孤儿,甚至溺杀女婴的恶习,当地县丞与富绅不忍见此现象,乃联合募捐购地兴建育婴堂,收容无依幼童,堂内设有乳妇房,供乳母育婴。而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二:一是向淡水进出口贸易的船只抽取部分税收;一是在台北城内建屋十间,向承租店家收取租金,以维持育婴堂的运作。

黄氏宗祠

黄氏宗祠全名"江夏黄种德堂",一般简称种德堂,建于清咸丰年间,原为艋舺富商黄禄的私宅,后捐出作为黄氏宗祠,黄氏原为江夏望族,居于艋舺的黄姓族人另加"种德"二字,期勉自己与后世子孙,祠中供奉列祖列宗牌位,逢固定节日,宗族便聚集在此举行祭祖典礼,不仅是传统社会重视家庭伦常的表现,也带有承先启后的意涵。

西门町

现在一般所指的"西门町"范围大概是东起中华路,西到康定路,北起汉口街,南至成都路二段,包括昆明街,西宁南路,汉中街,峨眉街,武昌街二段,衡阳路,宝庆路等。在西元1885年"新起街"辟建之前,这一带还是野草蔓生的荒冢公墓,西门町之名源于西门,西门是台北城的五座城门之一,但早在日据时期就被拆除,而"町"则是日据时的行政单位。

艋舺清水岩

清水岩俗称祖师庙,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8),列入台湾地区三级古迹,在当年的"顶下郊拼"械斗中,是一关键地点,对艋舺,大稻埕历史发展有绝对的影响性。该庙所祀奉的清水祖师,又称麻章上人,蓬莱祖师,为泉州安溪人的地方信仰,相传清水祖师是宋代高僧俗名陈昭(一说其名叫应),生前行医济世,祈雨救旱,乡民深受其惠,逝世后被泉州人奉为守护神。台湾的清水祖师像都是黑脸造型,因此又有"乌面祖师"的称呼。

参观艋舺清水岩,可在内殿,中殿和前厅发现三个不同年代的石柱,匾额,这是因为祖师庙曾历经两次大幅翻修。一次是嘉庆年间一场暴风雨造成严重折损,由富商翁有来捐款修缮;而咸丰三年的"顶下郊拼"却使得祖师庙几乎毁于一旦。当年安溪人的聚落,正好介于积怨颇深的三邑人与安溪人之间,械斗发生时,三邑人取得安溪人的同意,烧毁祖师庙冲入同安人居住的八甲庄,寡不敌众的同安人于是将其所信奉的城隍爷带出,举庄逃往北方的大稻埕。这次的破坏,一直到同治六年才由安溪茶商集资重建。

青草巷

西昌街224巷内聚集了十多家草药店,随处可见葱绿苍翠的药草,是艋舺地区最富传统古风的专业巷道。移民初来开垦之时,流行疾病盛行,而专业医疗人员又相当稀少,于草药店就成为一般民间的诊疗机构,药店老板虽多数不谙诊疗治病之道,但民间口耳相传的药方,还是可在药草店购得所需药材,并谘询服用方法,久而久之,各家药店倒也都发展出几帖"祖传秘方"来。这里供应的药草种类多达一,两百种,产地大都在台湾本岛,来自北部地区的多为新鲜的药草,南部地区供应的则是干燥过后的药草。走一趟青草巷,在热络穿梭的人群中,仿佛又回到那民风古朴的年代,一如冬天药材进补,夏日青草退火的生活哲学,依旧流传在今日民间。

地藏王庵

地藏王庵创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供奉地藏王菩萨,列为台湾地区三级古迹。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庆祝地藏王诞辰的庆典仪式热闹而隆重。

该寺的兴起与艋舺地区的开发息息相关,当时死于天灾,病疫及械斗的移民不在少数,协助亡灵前往西方极乐世界的地藏王菩萨,于是成为非常重要的信仰。日据时代,日人曾想将地藏王庵收归官有,引起民众强烈反弹,最后在信徒的大力奔走下,决将该庙隶属于龙山寺,藉着龙山寺强大的势力,阻挠了日本当局。此后,地藏王庵的重要庆典都会有龙山寺的法师参与主持。

学海书院

学海书院系现今台北市唯一现存的书院古迹,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列为台湾地区三级古迹。书院落成时,采艋舺谐音取名"文甲书院","学海"则是后来的名称,著名的大龙峒举人陈维英曾在此主讲,大厅上仍留有他所撰的对联。书院主要由讲堂,祭祀厅和学舍组成,讲堂是院长授课的所在;而其后方的祭祀厅,供奉着宋儒诸子等先贤牌位,颇有警惕学子见贤思齐的用意;地基较低,隔间狭窄的厢房,则是供学子起居阅读的学舍。

今日艋舺

概述

台北艋舺

1920年,日人将台北改制为台北州,施行地方制度,将"艋舺"改为"万华",取其 "万年均能繁华"之意。

今日的万华区经过几度的行政区调整,早已把范围扩张许多了,中华路以西迄新店溪,忠孝西路以南,都包括在万华区内,在这片土地上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伴随着台北市的发展。

发展

万华区的发展定位为结合流通商业、传统人文景观、现代化交通枢纽、优质居住机能以及休闲生态保育等新艋舺意象。就整体发展方面而言,首以大众运输为导向建立全区完整的生活机能以及台北市西区发展的重心。 南北向发展主轴为康定路及万大路,藉由南北向轴线之连接,北万华之行政、文化、商业休闲及金融活动与南万华的居住、休憩活动互相串联。东西向发展主轴为和平西路,配合捷运站的设置,提升土地使用机能。加以万华火车站双子星BOT案正式启动将带动附近地区商业发展,而西门商业区则发展为台北市西区办公及商业中心。

构想

在分区发展方面的构想,西门中心商业区为购物娱乐、商业、电影艺术文化中心为导向。龙山寺传统街区为历史、寺庙街区,传统美食及观光夜市特色商业街区等。以及河滨工商产业区、万华火车站商业特区。再加上西南住宅休闲区,以

青年公园

、堤外亲水公园为中心。 现今本全区交通便捷,四通八达,更是旅客及货物及集散地。并有农产、渔产、畜产运销公司、环南家禽市场、环南综合市场等,堪称为本市民生物资供应之大本营,是在地人安身立命的好地方,也是外地人的新故乡。

台北艋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