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Ⅰ新题型变化解题指导(二)(文档 课件)

 崔无容 2021-11-09

论证结构类。

论证结构通常有总分总式、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回答论证结构类题目,是在论证思路的基础上,加上一个结构特点。也就是说,答论证结构,必须答论证思路。

1.并列式:图片

(1)并列分论点:(中心论点——分论点一——分论点二——分论点三——结论,照应全文)图片

(2)并列论据:(引论——本论——结论)图片

2.对照式:图片

正反论述:(提出中心论点——正面阐述——反面阐述——结论)图片

3.层进式(递进式)图片

层进式的文章一般有三种格式:图片

(1)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图片

(2)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办。图片

(3)针对某些不好的社会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根源,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的格式。

答题模板。先指出论证结构是什么,再简述这一结构的具体内容(也就是论证思路)示例: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2021年新高考语文Ⅱ卷

4.【参考答案】文本采取了总分式论证结构。首先指出制定和遵守相应的网络规则的必要性;然后亮出观点,引导青年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接着从“底线意识”的角度论述“五不”的内容;再从“基准意识”的角度论述“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的具体内容。



图片














论证特点类

材料一(或二)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两则材料在论证上有何共同特点?请简要说明。

【题目形式】

材料一(或二)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两则材料在论证上有何共同特点?请简要说明。

【解题要领】

论证特点所包括的内容则要广泛一些,如文章结构特点 、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语言特点等,作答时要依据材料内容实际,从以上几个方面思考,踩准得分点。

注意作答时内容表述力求简练达意。论证语言特点通常有:严密,准确,深刻,逻辑性强;运用修辞,生动形象;句式变化;富有文采等。

【答题模板】结构特点 +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语言特点(依材料实际而定)

【关键能力】 综合分析,多角度分析文本的论证特点。

示例: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案示例】(1)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引出话题,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论点明晰,结构清晰严谨。(2)论证方法多样。材料一中采用了例证法、引证法等,论证有力。(3)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接近”“已经”“还不能算是”等词句。(本题4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5.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论证方面的共同点。(6分)

【答案示例】(1)都阐释了美育的功能特点;(2分)(2)都采用了并列的论证结构;(2分)(3)都运用了例证法和引证法。(2分)(如答出论证语言,酌情给分)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示例】①结构上采用了总分的形式,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观点鲜明,论证思路清晰。②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论述作品特点,论证全面,说服力强。③多用例证,说理透彻,可读性强。 



图片














☆概括信息类

标准形式:材料一和材料二话题相同,表达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变式如下:

①有人认为,材料一写了xx,材料二写了xx。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②请概述材料x中某一论述主体有什么特点。

③对材料论述的某一问题(现象),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有什么解决办法?有哪些治理措施?等等。

④材料x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某一话题的。

概括主要内容,题目形式多样,但概括内容的本质不变。阅读文章,概括主要信息内容,这是一项基本有阅读能力,也是语文基素养。概括文段主要内容 ,在现代文阅读二主观题、文言文阅读主观题、语文运用句段压缩题中都会有考查。

宏观上弄清文章中心观点和主要结构层次,微观上抓住主要句子、关键词语,客观上可以借用原文内容,主观上要加入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悟。

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要注意以下几点:图片

要有文体特征意识: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图片

要有切层分层意识: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相属关系取其”属”;相并关系取其”和”;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图片

要有全文整体意识: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图片

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图片

(1)采用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图片

(2)采用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图片

(3)采用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图片

分析归纳中心意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图片

(1)寻找中心句(段),概括中心意思:有的标题即是中心,有的开头点明中心,有的结尾揭示中心。图片

(2)合并各段内容,概括中心意思:寻找各段中心句,合并各段主要内容来提炼概括。图片

(3)采用整体把握法,概括中心意思:有的文章(段)没有主旨句,须将全文各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提炼。

【示例】

 【学易金卷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1】

4.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①材料一主要观点:促进所有人的发展,保障所有人获得基本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②材料二主要观点:我们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考查母话题下两则材料观点的不同角度。基础题。

【示例】

【黄冈市2021年9月高三年级调研考试】

5.材料一作者对元艺术的相关研究深入,见解独到。请结合材料疏理出作者的主要观点。(6分)

5.①《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元小说”的杰出范本,具有显性的元艺术现象(是显性的元小说);②历史上不乏真正的小说杰作、艺术杰作(人类艺术史上的小说作品、艺术作品)更大量存在着隐性的元艺术现象;③“元艺术”研究既要关注那些显性的元艺术现象,更要关注更大量存在着的隐性的元艺术现象;④“元艺术”研究留意于所谓的画中画、戏中戏、艺术中的艺术、作品文本的互文关联,格外关注艺术中的相互影响作用,是元艺术的一个重要指向(对前人研究的肯定);⑤要更重视艺术的自我省思(艺术的这种自我省思即元艺术的重要指向之一),要对过往陈腐的艺术传统予以反省、批判,寻找、创造新的艺术语言、艺术呈现方式。(答出③⑤各2分;其他各1分,答出两点即可。共6分。)

 【示例】【广东省广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一检测语文试题】

5.中国戏曲学院打算把传统戏曲《花为媒》推介到法国,那么,学院所选择的译员,除了有深厚的法语造诣之外,最好还要达到哪几条要求?请简要概括。(6分)

5.①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认真严谨的职业态度。②对法国受众的心理、修辞和思想有非常深入的了解。③对中国传统戏曲有深入研究,有较高的欣赏能力。④要有较高的自身素质和综合修养。(每点2分,共6分。第一点中“责任感”和“职业态度”答出一个即可给分。答出其中三点且意思对即可。)

【解析】题目带有一定的情境化,但本质上还是考查对文本的信息内容进行概括。

【示例】【备战2022高考山东济南全真模拟卷】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当前无人驾驶汽车发展的挑战与困境有哪些?

4. ①汽车感知系统不够完善,难以理解复杂交通环境;②现有GPS等车载定位设备不能满足汽车在特殊场景下的精确定位;③面对不同国家交通参与者的不同行为,无人驾驶汽车学习与自适应能力尚待提高;④自动驾驶汽车在事故发生时技术性选择的道德正当性问题尚待解决。  

【解析】题目带有一定的情境化,但本质上还是考查对文本的信息内容进行概括,“哪几条要求”在文本中已经给出答案。

【示例】【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

4.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必要性的事实依据。

①国家处于“战略机遇期”。②外部环境严峻,新冠疫情、经济全球化逆流,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③内部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④全球创新版图正在重构,全球经济结构正在重塑。(意思对即可)    

【解析】概括的不是主要观点,而是论据(事实依据)。扣关键句子。

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

 6.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临朐县山区与安义县江下村有哪些相同经验?请概括说明。(6分)

  【答案】6.【参考答案】①农田建设方面:立足本地区耕地实际,因地制宜,解决地块零散等问题,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②农业基础设施方面:加强配套建设,解决水电路等问题。③粮食增产方面: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造低产田,提高粮食产量。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先从材料二中找出临朐县山区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的经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时,立足山区实际,把解决地块零散、水电路不配套等问题作为重点,坚持集中连片规划建设,着力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粮食稳产增产夯实了基础。再看安义县江下村的经验:……修建了逾11公里的水泥路……争取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引进种粮大户盘活荒地。作为高标准农田的“集成模块”,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江下村大显身手——粮食拼、种、管、收实现全程机械化,逐步提高智能作业的精准度和覆盖率……粮食产能平均提高。



 重点:新题型变化二:主观题,第五题,题号5

主观题5:
  2021年新高考Ⅰ和Ⅱ卷新题型
   题型:情境化设题新形式
   能力:概括主要内容能力
   特点:情境化,反套路,花样多
在以上常见形式基础上,2021年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Ⅰ的主观题第5题题型形式又发生了新变化。全新的反套路题。
图片














【2021新高考新题型例解】

2021年新高考语文Ⅰ卷5.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2021年新高考语文Ⅱ卷5.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从2021年高考来看,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Ⅰ的模式基本固定,大部分题型基本不变,但主观题5的变数最大,难度也最高,在备考过程中,抓常规考点复习的同时,这一创新题型值得重点专项突破。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和Ⅱ卷都不约而同的考查到对文本某一内容的理解,考查学生结合材料观点、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所以,考查的深度和难度有所增加,考生不仅要读,还要“悟”。

题号5:情境化设题;就某一问题(意义,价值,方法,措施,态度)加以理解和探究,主观题,创新题;能用文本提供的事实、观点和方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是这一题型的考点理念。

 2021年新高考语文Ⅰ卷 5.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不要被不要被题目“情境化”噱头所蒙蔽,要看到题目背后考查的内容,也就是明确知道题目要我们“答什么”。 题目要求很明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①结合材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你的答案要以材料为依据,说白点,自己不能臆造,不可独创,“坚信一切答案在材料中”,材料中肯定有这方面的观点表述。记住:题目从材料中来,答题到材料中去。“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是说诗的,“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是说画的。重点理解“手挥五弦为什么易画,目送归为什么难画出来”,这就要从材料中找观点来印证。

材料一中的观点句,“画只宜于描写静物”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材料二中有因“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止能画一声”等。

因为琴是静止的,手指也可以抓住某一刹那的动态进行描绘,因此说“手挥五弦易”;而“目送归鸿”则是一个连续性的动作,画家无法画出“目送归鸿”的连续画面,故说画“目送归鸿难”。

②对此的理解,“此”指什么?这里的“此”就是“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诗句)+“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说画)两句话的意思内容的理解。题目要我们回答这两句话是怎样理解的,注意是两句话,不是一句话。

③答题思路:题目所问→文本印证。由题目“问点”(题目所问切入点)推向文本“答点”(文本对应得分点)。

“问点”唐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是从诗的角度写两个动作。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内容也是谈到诗句中的两方面(手挥弦、目送鸿),但要扣住一“易”一“难”,“易”“难”是画相对于诗而言的,答题在两者对比分析中得出。

“答点”诗和画的两种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在同一内容上会有什么差别,在文本中找。 

反套路题,没有固定模式。本题答案思路:①两句话的字面意义理解;②引用文中观点③结合观点,对这两句话进行解读。

【参考答案】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②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③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以文本外诗与画的两句话,来理解文本内诗画艺术形式的差异。总体上说,还是考查学生的观点理解与分析、信息整理与概括能力,只是题目换一种形式,穿上情境化“外衣”而已。此外,概括也不是全篇概括,是有针对性的局部概括,是诗与画在动作表现上的差异性概括。

【能力点】 “问点”和“答点”,实际上文本外和文本内的联系;文本就是理论依据,题目给出的情境化“问点”就是实际事例操作,是对文本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

【理念】能用文本提供的事实、观点和方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是这一题型的考点理念。

 

图片














【解题方法】

1.审题,看要求。如看清从哪一方面来比较异同,这是答题的大方向;需要理解的内容是什么,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区域进行精读。不要被题目“情境化”噱头所蒙蔽,要看到题目背后考查的内容,也就是明确知道题目要我们“答什么”

2.梳理,读材料。对材料结构和内容要有完整的、深入的了解。只有深入了解,才能跨材料、宏观地深入比对。

3.解答,明思路。题目所问→文本印证。依据题目设置的“问点”,找到文本的对应“答点”,进行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梳理概括。答题时要全面,重要信息就是重要得分点,分条叙述,不可遗漏。

4.解析,扣观点。理解某一观点内容的,要结合材料观点,分条表述自己的理解。理解的内容一定要以文本为依据,不能想当然。

5.能力,反套路。创新题也就是能力题。不同于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行文脉络)、论证结构和简要概括文本主要内容,要在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观点基础上,结合题目所给出的探讨话题,进行自己的理解与表达。没有套路模式,答题关键能力就是对“文本+考题”的综合理解。 

 

开阔视野,题目形式变化多样性

情境化设置一:给出一段文字材料类型

图片














例1【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届高三10月联考】

5.请你们张开双臂欢迎我吧,

  让我把花束和香气,

  把阳光和温暖,

  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节选自艾青《太阳的话》(1942年1月14日写于延安)

注释:①“我”指太阳。

材料二中说“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在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诗人和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实践中,早就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请结合节选的诗歌内容谈一谈材料二这么说的理由。

【审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指的是什么?

也就是文章的观点。原文中写到“每一个诗人都应该不断探索怎样才能写好诗,让诗歌成为照亮社会、照亮人们心灵的神灯”,“当前的一些诗歌,强调个人的体验,忽视社会大生活”,也就是诗人写诗如何兼顾“个人”与“社会”的问题,诗歌如何“融入社会大生活”“成为照亮社会、照亮人们心灵的神灯”。

【审题】“这么说”的理由是什么?(文中找到观点支撑)

①新诗可以用个性化的语言展现诗歌的艺术性。选段中,诗人艾青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花束”“香气”“阳光”“温暖”等积极明朗的意象,营造了一种温暖明媚的氛围,充分展现了诗歌的艺术美。(答到想象手法,以太阳的口吻行文等,只要答道体现出语言个性化或艺术美,言之成理即可。)    

②新诗更需保持介入生活的深度与广度,展现社会性、人民性。诗人借助这些意象,抒发了愿将延安的斗志昂扬、积极抗战、充满希望的情绪传递给国人,鼓舞抗战的浓浓爱国之情。    

这个片段,不失语言的艺术性,更是与时代同频共振,表现了作者与时代、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自觉意识。很好地示范了新诗写作可以艺术性与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合二为一。(每点2分)

【题目本质】 以文本观点解读题目材料内容。

 【答题重点】文本观点+材料分析(结合材料观点)

  例 :①新诗可以用个性化的语言展现诗歌的艺术性。(文本观点,1分)选段中,诗人艾青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花束”“香气”“阳光”“温暖”等积极明朗的意象,营造了一种温暖明媚的氛围,充分展现了诗歌的艺术美。(材料分析,材料怎样体现了这一观点,1 分)

【解题心得】审题找问点,然后在材料中找观点,也就是答点;结合情境化设置,对情境内容进行对点解读。对诗句的理解涉及到意象、语言、时代背景、创作主题等知识。理解题目材料是关键。


附题目原材料

材料二:

诗歌创作既要表现诗人独有的情怀,也要走出个体的小世界,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诗人应当有社会良知,有一颗对故乡、祖国、人民的炽热的爱心,保持对时代、社会、人类的关注。当然,我们不能只注意社会生活化的表象,我们要多注意社会精神与民众道德,避免诗歌写作的社会性被庸俗化、浅显化。

每一个诗人都应该不断探索怎样才能写好诗,让诗歌成为照亮社会、照亮人们心灵的神灯。在创作中,要把“写什么”和“怎么写”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当前的一些诗歌,强调个人的体验,忽视社会大生活。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在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诗人和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实践中,早就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诗人们既要在个性化的语言和个性化的体验上下功夫,更要努力使自己的诗歌写作保持介入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使之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

诗歌写作的个性与共性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个性强调的是独有的个性体验,共性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性、人民性。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能够用个性化的体验和语言,去表现具有社会性的对象与内涵。诗人在创作实践中应时刻保持自省,在自己的矢志追求中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当前的一些诗人要么缺钙,写出来的东西总是轻飘飘的,远离生活的本质;要么玩“捉迷藏”,把神圣的诗歌艺术当作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故意让人读不懂,孤芳自赏。这样的诗人缺乏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是在一种自己酿造的怪圈里玩弄所谓的诗歌艺术,诗人们照亮的只是自己,其结果是人们把他们遗忘。

回顾新诗发展的历程,我们清晰地看到,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近40年来,不少诗人还坚持着对现实生活的抒写和反映,体现了很好的责任感。他们的作品对时代进行了深刻的记录,成为时代和社会的心灵信史。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诗歌作品虽然反映了现实,但只是表现了生活的表象,是简单的事项罗列,还上升不到诗歌的层面。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关注诗歌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与注重诗歌的艺术性,是合二为一的事情,不能顾此失彼。

(摘编自刘晓平《新诗写作要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

图片














例2【新高考地区2021年秋季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

5.对于“家”,选文两则材料以及下文三者的认识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应该如何重构现代“家”的意义?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参考答案】

第一问:①材料一强调“家”的教化作用,在现代社会有积极意义;②材料二则强调“家”对于现代中国人的意义,认为“家”是“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是中国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是现代中国人情感需求的港湾;③《乡土中国》则是揭示中国社会的基本特性,即以“己”为中心、以家庭为本位,关系向外渐次淡薄的“差序格局”。

(思路: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观点,每点1分)  

第二问:①构建相互尊重的家庭成员的关系;②充分发挥“家”的教育作用,培养有德性之人,把以己为中心的“私”变成以“己”及人的爱,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家庭关系;③认识“家”作为中国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情感港湾的意义,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体现其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

(思路:第二问文本中已有答案,按条整理即可,每点1分)

【解题心得】

在已有的两全材料文本基础上,题目展示一个片段材料,分析三者主要观点(对母话题的三个角度解读);进而追问如何重构现代“家”的意义?也就是如何解答实际问题,答案还是从本则材料中找,考生不能想当然,内容材料都提及,只是转换一种表达形式而已。

本题虽然是情境化设题,但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材料主要观点的概括梳理能力,答案细密,6 分对应的6个得分点是唯一的。

 

后续内容明天本号继续推出!
下面展示课件版内容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