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 | 浅谈信息类文本阅读中情境化论述题的破与立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06-09 发布于甘肃

作者简介:

刘小忠,高级教师,从教35年,潜心研究高考语文命题方向与考场作文升格指导,在《教学考试》《语文月刊》《作文与考试》《新高考》等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300多篇,担任《创新作文》《教育测量与评价》《试题调研》《作文合唱团》等多家刊物的特约编辑,参编《高考作文突破50》《高考满分作文特辑》《名著导读》《作文周计划》和《600分考点·700分考法》系列丛书100多本,命制各类高考语文原创模拟试题50余套,2011、2014、2017、2020连续四年培养数十名学生写出高考满分作文

信息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虽然同属于现代文阅读,但体式有别,要求各异:信息类文本阅读重在读懂“科学表达”,获得准确、有效信息并运用,凸显的是一个“真”字;而文学类文本阅读重在读懂“文学表达”,获得审美意义与提升,凸显的是一个“美”字。下面,笔者针对信息类文本阅读进行分析。

信息类文本阅读一般采用复合文本的形式回应新教材改革的“群文阅读”,在各个题型的命制上突出新的高考理念,以具体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重点考查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不论是题干所创设的“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还是“学科认知情境”,最后都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

其中,情境化论述题主要有两种:一是立,即用文外信息材料印证文内观点;二是破,即运用文中观点解决现实情境下的问题。笔者认为,无论破与立,其实质都是考查对文本观点的精准把握与分析运用的能力。因此,真正读懂全文,准确把握文本的观点,用文本提供的事实、观点和方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仍是做好此类题目的基础。

一、立题——用文外信息材料印证文内观点

这类试题一般是提出某一观点(可能是名句),或指出一种现象。这些内容,从字面上来讲,文本材料在试题中并没有出现过,但文本材料肯定包含这一观点(或现象)对应的解读内容。能不能找出来,主要看有没有读懂材料内容。题目是变相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深层次阅读理解。答题时先要审题,看看题目给出的观点或现象的内涵是什么,然后再从文本材料中寻找能佐证这一观点或现象的表述内容,对观点(或现象)进行要点化解释阐述。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第4题,正是这一类情境化论述题的典型代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这道主观题的考查不再是对文本信息的简单概括,而是强调筛选之后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分析理解后的思维创新能力。这与信息类文本阅读适用于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语文核心素养遥相呼应。

这道题既对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学习任务群6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有“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的学习要求;又对接“学习任务群7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有“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的学习要求。本题即着眼于此,将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合二为一进行考查,通过情境化的试题设置,鼓励考生利用知识储备和文本信息,富有逻辑、例证恰当地表述自己的观点,用生动、简练、准确的语言阐明事理。在这道题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考生非常熟悉的«论语»中的警句。这一彰显儒家“恕道”的大道智慧,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也具有恒久的当代价值,与材料中“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表述若合符契。

【参考答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由己及人,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用这句话处理人际关系体现了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说明我们对这一思想已经有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让这一思想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通过这句话的传播和带来的影响让世界知道“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再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第5题:

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通过分析,“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和“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两句话是试题情境。该题考查对这两句话(观点)的理解。这两句是相互关联的,一诗一画,不同角度,落脚点在为什么画中手挥五弦“易”而目送归鸿“难”上。由此可知,题目是情境化设题。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这在原材料中是没有的,也就是以文本以外信息材料来考查文本以内的观点或内容。

作答时,从诗画的比较分析中找到“易”和“难”的根本原因。诗有什么特点,画有什么特点,找到两者的根本区别,也就找到了答案。“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而“诗只宜叙述动作”,“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诗则能“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绵延”。找到材料中的这些观点,从诗句内容理解角度来作答,答题的关键是引用文本中的理论观点——诗歌宜于叙述动作;再从绘画的艺术形式特点角度来作答,引用文本中的理论观点——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最后,就画的“易”“难”角度来作答,真正解决了题目给出的问题。

前两步答题,是为最后一步做铺垫。问题迎刃而解,剩下的就是语言组织和分条概述的技术处理了。

【参考答案】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②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③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

又如下面长沙市一中2023届高三月考这道情境论述题:


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充分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作简要分析和说明。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这道题的本质是以文本观点解读题目材料内容,答题重点是文本内观点+结合观点对文本外材料内容进行分析。答题时分三步走:①况周颐的“读词之法”1+王国维读词的评析;②况周颐的“读词之法”2+王国维读词的评析;③况周颐的“读词之法”3+王国维读词的评析。作答时既要紧扣况周颐的论述,又要结合王国维读李璟词的描述。况周颐的“读词之法”包括什么方法,在材料中要找出来;题目中王国维读词的评析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中的哪些方法,也要找出来。

【参考答案】①况周颐认为读词应“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王国维选来鉴赏的两句,“荫茗”凋谢“翠叶”残败,“西风”吹过“绿波”生愁,恰是有绝佳意境的;②况周颐主张读词应“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澄思渺虑”,王国维从萧瑟秋景的描写中体会到了女主角哀怨的心境;③况周颐提出读词要“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即将自己的主观投入词作中与词人对话,王国维也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李璟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上述这类题目的本质,是通过文本外的新材料考查对文本内的观点的理解程度。答题时,先要理解文本材料所表达的观点,然后再来阅读题目给出的新的材料内容,并运用文本内已知的观点对新材料内容进行“对点剖析”。“对点剖析”时要做到以下三个精准:

一是精准整合提取原材料相关信息,把握原材料的主要观点。这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基础。无论是文外信息印证文内观点,还是情境化的应用性题目,都需要根据题目指向从文本中整合提取相关信息,精准把握材料的主要观点,并利用信息加以研判。

二是精准理解文外材料的具体内容或本质特点。根据文外材料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方式把握材料的关键信息点:文本特征句要把握其艺术特色或表现的景象;理论性句子要理解其阐述的理论内涵或代表的观点;概念要准确把握其内涵和外延;具体生活现象、社会事件场景或事例要把握其内容与实质。

三是精准建立文内信息与文外材料的联系,规范答案表述。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的思考方向或角度,准确定位文内信息与文外材料的联系点。答题的根本原则是紧扣文内信息来解决具体问题,不可脱离文本盲目作答。答案表述要做到点面结合,观点明确,分析充分。阐述个人理解或看法时一定要有理有据,符合情理逻辑。另外,这类题目往往分值较高,答题时一定要注意字数不可过少。

二、破题——用文中观点解决现实情境问题

这类试题一般是利用信息类的文本观点,来应对生活化的具体场景问题。题目一般会给出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或某种假设,要求从态度、方法、途径、措施、意义等角度来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该类试题在一定层面上能测试考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在作答时,考生一定要明确试题的两个特点:一是开放性,允许自由发挥,自由理解,个性化解读,但是思考要有深度,要站在多维层面思考问题;二是限制性,对问题的探究是在规定文本的范围内进行的,不能脱离文本而“任意发挥”。

比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第5题:

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这道题引导考生结合个人体会,思考传统诗论“双创”的切实路径。要求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有效组织个人知识的积累,从材料中获知的新信息,运用辩证、系统的思维,把握事物本质,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作答时需要把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综合吸收,厘清思路和要点,兼顾古今中外,体现对古典诗歌和诗学传统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综合理解。

【参考答案】①要加强对中国古典诗论的挖掘与阐发,发扬其优点,抛弃其糟粕;②要加强中国古典诗论与当下中国新诗的关系研究,激活其生命力;③要借鉴西方诗论的理念,通过东西方诗论对比,扬长避短。

回答这类题目,我们要具有三种思维:
一是文本的“文”思维。材料一般围绕某一个主观点展开论述,比如主观点为A,分观点有a、b、c、d等。至于这a、b、c、d的内容,可以是原因、本质、特点、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二是题目的“题”思维。题目中给出的现象有理论层面的解读,也就是说,这一现象虽然是生活化的情境,但是就其本质可以进行理论概括,概括的方向就是题目设计的角度,如态度、方法、途径、措施、意义等。
三是题文合一的“圆”思维。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由题到文,将题目中的现象回到文中,找到文中分观点有a、b、c、d等,与之对应,做解读。也可以说,题目中的生活现象情境,可以是文中材料观点的论据一般的存在。

下面,看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第5题:

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来评价科幻小说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这类题目更像是一种探究题,充满了思辨性和论证性。因此,在解答过程中要具有“小论文”的意识,以严密的思维形式来组织答案,努力让解读条理清晰,论点鲜明,观点清楚,论证有力,有理有据。具体而言,答案应包含四点:①亮明自己的观点;②分要点列出事实、理论依据;③联系文本观点做出论证;④强调点明自己的观点。

【参考答案】示例一:不合理。(亮明观点)①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是基于文学史建构起来的,已经形成一种相对封闭的审美惯性,(联系文本观点)不适用于评价科幻小说这种文类(强调点明自己的观点);②科幻小说依托科技发展,长于构建幻想的新世界,给读者提供一种惊奇的审美体验,(联系文本观点)这是一种新的“文学性”(强调点明自己的观点)。

示例二:有一定的合理性。(亮明观点)①科幻小说毕竟还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将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类;(联系文本观点)②科幻小说可以借鉴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在细节描写、叙事形式探索和情节模式等方面取长补短。(强调点明自己的观点)

再看下面上海市虹口区2023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试卷这道图文结合的探究题: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下面试题。

【材料一】(选自陆涛«关于‹红楼梦›插图的图像学考察»)

【材料二】(选自赵宪章«小说插图与图像叙事»)

【材料三】

图片

小虹认为“以文为据”的优质插图,可以成为小说阅读的延伸。假如要为“读书报告会——元春”配画,你会选择材料三中的哪一幅?说说你的理由。

这种复合题将信息类文本与文学作品有机关联起来,完全剥离聚焦所谓“考点”、堆砌术语等模式,还原考生的思维过程,考查思维品质、审美能力、文化价值取向,有效地关联教材,实现了用文中观点解决现实情境问题的创新组合,让那些机械刷题练就的套路很难得分。

【参考答案】选改琦本«元春»插图。此插图是元春一人独坐,面对春色,心思深沉,孤独而落寞,符合小说中元春生活处境和状态。此插图和文字互相补充,让读者更形象感知人物特点。

三、点睛——复合文本形式,灵活作答方式

信息类文本阅读大多从报刊或网络节选2~4则材料,组成非连续性文本。选材广泛,贴近现实,关注传统文化,关注民生和社会热点,比如传统文化、人工智能、养老、教育、环保、科技成果等均有涉及。

这些“非连续性”群文,都会有一个母话题,不同材料从不同角度对这一母话题进行论述。从总体上来看,这些文章在文体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作者会围绕某一话题提出一个现象,表达自己的看法。写法是多样的、灵活的,有分析问题,有解决问题,有提出建议等。对于考生而言,关键是理解每一则材料的整体结构、论证思路和主要内容,这是答题的根本。每一则材料都会提出一个主观点,然后围绕主观点从不同方面进行论述。其本质就是总观点+分论述(内部又含“分观点+材料+论述”的论述单元)。

阅读信息类文本,除了掌握文体特点外,还要有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就是在短时间内,静心阅读,深层阅读,理解文章表达的观点,真正要读懂,而不只是停留在字面文段上的信息理解。说通俗点,就是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到底是什么,是怎样表达的(论证结构思路、论证方法)。考生对情况化问题新题型不会答题,或答不出所以然,主要还是对作者的观点没有真正领会。

对于“情境+问题”这类情境化的论述题,不管形式怎么变,坚信一切答案在文中,“观点+材料分析”的主体思维是不会变的。第一步,坚持问题导向,审题很重要,问什么就答什么。特别是对于情境化设题方式,要透过题目看本质。第二步,坚持文本依据,建立在“理解每一则材料的整体结构、论证思路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在文本中寻找答题;注意对点回答,有针对性地找到文本对应区间,紧扣关键词句。第三步,坚持基础能力,就是概括梳理,分条表述,形成答案,力求语言精练。同时,题型多样,围绕不同情境设计的问题也多样,考生要了解多种题型,掌握规律,提高答题效率和正确率。

★ 揭秘考情 讲清讲透:洞悉掌握规律 , 从容备考

★ 瞄准考点 精讲精析:准确把握考点 , 夯基提能

★ 深研策略 有点有面:快速抓住要害 , 实战高效

★ 优选试题 练足练会:科学系统训练 , 通关进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