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文轩教你写作文》:孩子应该读什么,怎么写作文?

 安月白 2021-11-09

月白风清,不期而遇

全民都在谈阅读,大家都知道阅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那么,究竟该读什么样的书呢?
学生总感觉没东西可写,问题出在哪儿?
越来越被倡导的快乐教育是否值得推崇?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本书《曹文轩教你写作文》。这本书的作者曹文轩,大家并不陌生。他是畅销书作家,成就斐然,著有《草房子》《青铜葵花》《我的儿子皮卡》系列等作品,其中《青铜葵花》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除此之外,他还是“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青少年阅读推广人、语文教材的主持者和编写者。

《曹文轩教你写作文》不是一本传统的传授写作方法和技巧的书籍,整本书收录了作者曹文轩在一些学校或者讲座的演讲稿,比较系统地展现了他对阅读、写作、教育等方面的看法。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1

全民都在谈阅读,到底读什么


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广泛阅读对每一个人都大有裨益。市面上有大量教人读书方法的书,只不过,当整个社会从上而下都在谈论阅读时,读什么这个问题也同样应该引起重视。毕竟,书是读不完的,而且市面上还有不少粗制滥造的书籍。

就好比饮食,不吃会饿死,但是也不能不加选择地随便乱吃。

到底要读什么样的书呢?曹文轩老师说,读书要读有文脉的书。他把书分为两种,一种是打精神底子的,一种是打完底子再看的。打精神底子的书,是大美、大智、大善的。比如,优质的绘本。

那么,什么是有文脉的书?

曹老师举出了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在看一本书时,如果不时惊讶:好书!读到好词、好句、好段,还有许多描写自己都想记到笔记本上,那这本书就差不多是有文脉的书了。

这让我想起自己青少年时期的阅读经历。那时把家里的书籍都读遍了,平时省下来的零花钱也基本拿来买书了,但是远远不能满足自己的阅读欲。与同学互相借阅,也请外校的朋友借图书馆的、同学的书回来看。

那个时候饥不择食,读过不少经典,当然也有一些纯粹满足猎奇心理的书,比如揭秘一些名人背后的故事。我至今还有印象的是,初中的时候看过一些批判苏轼和岳飞的文章,以至于后来我需要花数倍的时间矫正这两人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随着阅读的深入,对苏轼和岳飞越来越了解后,每每都想重回初中去扔掉一些书籍。

现在自己做了老师,经常跟学生念叨,仅凭一篇文章一本书就对某个人做出判断是不明智的。在阅读时,不用急着做出评价,千万不要因为某本书把一些名人拱上神坛又因为只言片语把别人拉下神坛。


2

为什么学生经常感觉没东西可写?



很多学生,包括老师,提到作文写不好、缺乏素材时,都会怀疑:是不是没有生活?但其实,我们每时每刻就在生活中,处处有生活,生活无处不在。

很多孩子觉得没有什么好写的,实际上并不是真的没有东西可写。只是,他们一来常常没有察觉自己的生活中就蕴藏着宝贵且独一无二的素材;二来嘛,他们总想写一些超出自己生活之外的拔高的立意。

当然,出现这种状况,最大的责任也并不在孩子。

曹文轩老师提出,在写作文这件事上,中国的少年缺乏足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权利,他们预先(通过学校、家庭、社会)被灌输了种种不利于发现自己生活的思想。一系列僵化教条的评价方式和写作文技巧,逼得一群孩子渐渐忽视、漠视自己熟悉的生活、自身的情绪波动,转而去写那些自己也不相信的所谓崇高而伟大的人与事。

比如,《我爱我的学校》,这样的题目学生能在作文中说自己不爱学校吗;《我身边的优秀党员》这样的题目放在学生面前,一堆人要懵圈,当他们在脑海中极力搜索发现实在没这方面的储备时,就只能瞎编了。

那就不管不顾,把所有的限制都抛到一边,怎么开心怎么写?

当然不。毕竟,语文是要考试的,作文还是重头分。

写作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事情。学生要拿高分,不可避免会虚构一些素材,运用一些技巧,点题时拔高或者拓展一下立意。与此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写作的全部,我们完全可以在写好作文的同时保留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真实觉知与认识。

另外,我个人想补充的一点是,写作文并非不能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抒发自己的真实情绪。经常有学生疑惑:

我跟朋友因为理念不合渐行渐远,写在作文里是不是太负能量了?

我们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严父慈母,有时候感觉与父母有隔阂,这个写在作文中是否会败坏爸妈的形象,是否太负能量了?

拥有这些想法,其实是走入误区了,谁说我们的写作素材就一定要“高大上”,要“伟光正”呢?在朋友的来来去去中,我们进一步认识了自己、发现了自己期待拥有的朋友的模样,未尝不是一种成长。同样,认识到父母不完美,但是他们依然给了我们力所能及的爱,也是一种收获。


3

快乐主义不靠谱,一代有一代的苦难


“现在的小孩读个书太难了……”
这样的话,相信我们都听过,尤其是“双减”之后。

困难,的确是真实存在。如何面对呢?曹文轩老师说,面对苦难,应抱有感恩之心。每一代人对应着每一代的苦难,苦难并不是从这一代小孩子才开始的。我们这一代成年人,以及我们的父辈等,在未成年时期同样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

所以,大可不必鼓吹苦难有多恐怖,然后一刀切地提倡“快乐主义”。学习要快乐,苦了学不进去;在家里要舒心,不然会留下原生家庭的阴影;衣食住行要开心,阅读也要好玩……

这样在傻乎乎的笑声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模样?

承认成长过程中会有苦难,培养孩子面对苦难承担苦难的能力,不也是为孩子保驾护航吗。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段采访视频,歌手刘欢和他的妻子在女儿小的时候一直崇尚“快乐教育”,不强迫孩子做不喜欢的事情。后来孩子大了,他们却后悔了。因为他们的女儿很有音乐天赋,虽然也摆弄乐器但小时候不喜欢练琴,如果当时推她一把,现在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有位学生曾经与我分享她的画画经历,小时被妈妈送去学画画时特别不情愿,因为一堂画画课几个小时太难捱了。哭过闹过,都不管用。为此,有段时间她挺讨厌父母的。但是,后来她越学越好,自己享受其中,还捧回不少大奖,反而感激小时候妈妈逼她学画画。

培养孩子承担苦难的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对孩子来说,未尝不是一种快乐。另外,当孩子能够认识苦难、承担苦难,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会拓宽几个维度,这对阅读与写作同样大有裨益。

ABOUT

定是图书馆的模样

如果世界有天堂



总结一下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三个点:广泛阅读,尤其对读有文脉的书籍;生活处处有语文,在练习常规写作之余,要抱有对世界敏感的觉知和真实的情绪;盲目追求快乐教育不可取,要让孩子认识苦难,培养孩子承担苦难的能力。

最后,请允许我用曹文轩老师书中的一段话来结尾,你要坚持用你的眼睛观察你的生活,用你的感觉体验你的生活,用你的思想审视你的生活,这些就是你现在写作文、以后当作家最宝贵的财富。

1

END

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