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样的阅读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

 中医的未来 2017-07-08


强德平
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文章第10次入选

近日,获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的曹文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写作文这件事上,中国的少年缺少足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权利。”

很多家长、老师及学生本人为锻炼“写作思维”而绞尽脑汁,可现实是学生课桌上的辅导书越堆越高,创作思维却越来越少。学生在写作文上自我意识和自我权利的缺乏,与阅读的质量关系密切。正如俗语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之于写作,犹清水之于鱼也,鱼无清水难活,文无积累难成,作文的好坏往往与所读的书相关,创作的灵感也需要优秀的读物来激发。

一般来说,作文写不好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不愿意读书,认为读书和作文好坏关系不大;一类是想写好作文,却读不到好书。

不愿意读书的人,一般是受了“语文边缘化”的影响,重视“数理化”而轻视读书和写作,对考试作文也只是稍加练习,写文章要么虎头蛇尾,要么就“破罐子破摔”直接“凑字数”。事实上,曹文轩为写一部新作,也会去读30多本名著,学生写作文又怎能不读书?

写好的作文,还需要自主并智慧地选择好书来读。原汁原味的儿童文学可以激发人的天性,可在中小学生书桌上堆叠的却是《中学生写作指导》、《小学生作文大全》、《考场满分范文》一类的作文书。不少学生想在“满分作文”上按图索骥,获取灵感,于是,他们就成了搬运工,写作文永远是固定的文字,不变的模式。即便有人拿出儿童文学的书来读,也会被同学冠以“幼稚”头衔。很多学生潜意识里看重“儿童”二字而轻视“文学”本意,这种偏执不但是对优秀文学作品的误读,也阻碍了更多人阅读。

另外,现在学生桌兜里还有一类读物,内容极其低劣,但在缺乏判断力的孩子眼里被视为宝藏。受低劣读物影响,孩子在写作中自然毫无创造。所以,家长和老师作为教育者,要为孩子读书做出合理的引导与取舍。

写作文既是文字的重构,也是思维的锻炼,如果没有阅读做支撑,背对现实生活,恐怕难觅思维“灵光”。正如曹文轩所讲:“一套机械的、僵硬的、幼稚的、教条的、程式化的、抹杀个性的写作文的纲领与方式,是背对自己那份熟悉的生活,而睁大了眼睛,根据几条空洞的思想去寻觅一些所谓崇高的、高尚的、伟大的、光辉的人和事。”可见,要想迸发写作的思维火花,还是要学会感受生活,选择精品读物。


·END·

中国教育之声


中国教育报刊社蒲公英评论网络互动平台

致力于提供独家的教育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