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9岁男子口出狂言:18岁后不让啃老的父母,应受到法律的惩罚

 昭德心理官方 2021-11-09

抖音上“一个29岁男子状告父母不养之罪”的视频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个男人叫匡正轩,今年29岁没有成家也没有稳定的工作。

他躺在坚硬的床板上说出了一番惊人的言论:

我主张国家修改法律,不要说孩子到了18岁就可以不养了,如果没有这个能力父母就得继续照顾,如果不养父母就是犯法的。

究竟是什么让一个29岁的男人不但要啃老,还希望啃老受到法律的保护?

啃老族都是一群什么人?

匡正轩梦想成为郎朗一样的钢琴家,但却连自己都养不活,每天躺在床上做白日梦,用理想来安慰现实中失败的自己,这种不叫追寻理想,这叫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理想落空又怕苦怕累,没有目标总是不成功却也不愿意寄人篱下当个打工人,屡屡碰壁后回家却再也不愿出来,就这样开启名副其实的啃老生活。

根据相关媒体的调查研究显示,目前啃老族的人群主要分布在以下几大群体:

高不成低不就的上班族占10%;

怕苦怕累文化水平低,技能水平差占30%;

攀比心自尊心极高的上班族占10%;

还有一部分是只知道幻想,但是缺乏行动的创业者。

韩剧《未生》剧照:好高骛远的人总是眼高手低

不难发现这几类人都有一个共同点:

好高骛远,但其实好高骛远者恰恰内心充满着羞耻,无能,自卑,只醉心于理想化本身,完全不顾及个人禀赋,现实条件,是一种代偿心理。

用自体心理学来解释,就是用幻想理想实现后的高光时刻去代替当下的无力,把自己从挫败的现实中带走,这种感觉比脚踏实地实现梦想要容易地多。

整一个啃老群体就像是正在经历慢性绝症的病人,每天踌躇满志却也寸步难行。

为什么很多孩子啃老没有羞耻感?

电视剧《都挺好》剧照:啃老的人总是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

啃老族啃得时间久了,一切似乎变得心安理得。

匡正轩告诉记者:“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混日子,也想靠中彩票,不是没想过找好工作,都想过都试过都不行,好多工作都不适合自己,体力活就不适合自己,自己没有努力的机会和运气,”

他还把自己的颓废怪罪到父母给取的名字上,匡正轩原名匡贤波,用当地的方言来说很容易听成“匡钱包”,他觉得自己原本的名字像个诅咒一样,才导致自己厄运连连。

对父亲更是怨气有加,父母比自己挣得多理应拿出来帮助自己。身边比自己长得丑没自己有能力的人都娶了老婆,这也是父亲无能导致的。

韩剧《过来抱抱我》剧照:破罐破摔谁不会啊

心理学上有个“归因理论”,简单说就是当我们做了一件事之后,会去“找原因”,归因分为“内归因”和“外归因”,习惯了将不好的事情和结果归结于身边的人,环境和运气等这些不可控的外在因素,既然是外部的,那么就不是我的责任,我自然不需要努力去改变,那既然是不可控的,那我也只能听天由命,这类人一般都是比较被动的。

这类认知偏差的好处是什么?是一种自我防御,可以让个体不那么容易饱受挫败的打击而感到痛苦,而长期的外归因也让啃老的这群人把自己放在了“受害者”的位置。

节目里的怨气满满的儿子、无奈的父母

之前看过一档纪实类的节目,讲述的是一对父母带着自己34岁的“巨婴”儿子潘杰前来寻求帮助,儿子从高中开始迷恋上游戏一发不可收拾,毕业后就开启啃老模式,脾气暴躁的时候还会打骂父母,母亲被他打折了一根手指,还自称自己就是这么冷血。

在“啃老”的日子里,父母陆续给他介绍了60个相亲对象,但对方只要一和他接触就拒绝交往,潘杰不但对父母没有感激,还把怨气撒到父母身上,埋怨父母找的都是些什么人,而不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父母也是无奈之下才寻求节目组的帮助。

一句话我变成这样都是你的错!这是典型的“受害者”心态,也是成年后的一种“心理退行”。

退行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人们在遇到挫折,或面对压力时,会放弃成熟的态度和成人的行为模式,用幼稚的方法来应对或逃避现实问题推卸责任,表现地像个不懂事的孩子。

电影《婚姻故事》:受害者心理太好用了

从一个而立之年的成年人退回到一个依赖他人,不用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儿童状态,而作为儿童,理应享受父母的给予和照顾,自然少了羞耻感和愧疚感,一切看起来都是理所应当的。

健康孩子=无条件爱+有条件的教育

啃老是一种相互噬咬的痛。

怎么样让啃老的“巨婴”清醒?每一个啃老的人背后都有一对心碎的父母,一切还得从父母的源头抓起。

美国心理学大师胡科特曾说过一句话:

不含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

在胡科特看来,一个孩子自我的发展是需要父母“恰到好处”的回应的,这是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教养方式,保持了亲子关系中最好的界限感。

父母给足孩子无条件地爱,我不会因为我生了你养了你就要求你怎么样;但是也不会放纵孩子的为所欲为,用合理的否定和鼓励,引导孩子的行为正向发展。

综艺节目《少年说》:觉得攻击孩子是为他好的母亲

而对于啃老一族的孩子,父母的养育方式正好走向了两个极端:

一种是太过于溺爱导致孩子的自我过度膨胀,幻想自己全知全能,失去了应对挫折的能力,这是一种“诱惑”。

另一种是对孩子的不争气进行不负责任的语言暴力,过分打压了孩子的自尊水平,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个错误,自暴自弃。

心理学家爱德华提出了一个“五步循环法”,帮助父母更好地养育出心理健康的孩子,让孩子建立起健康的自我觉知。

第一步:和孩子之间建立信任感,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

第二步:让孩子尽情地玩耍,培养兴趣;

第三步:练习坚持,帮助孩子一起正视失败;

第四步:帮助孩子完成心理升华,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第五步:给予孩子认同和重视。

由邓超主演的电影《银河补习班》更像是父母的补习班,邓超饰演的马皓文堪称是育儿的模范父亲。

在这部影片中马飞从小就是慢半拍,学习成绩垫底是一个十足的“坏孩子”,马飞的母亲也认为自己的儿子很笨,马飞也因此变得厌学,自卑,但是马飞的父亲马皓文却坚信儿子是有出息的,信任就是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电影《银河补习班》:坚信儿子是有出息的邓超

马皓文对马飞的教育妥妥地诠释了五步循环法的精髓。

马飞要买近万元的电脑,马皓文又是搬砖,又是卖手表换钱,给足了儿子无条件的爱和支持,但爱不是溺爱。

哪怕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对马飞也从来不是打压,而是温和而坚定地鼓励,让孩子学会坚持并获得抗挫能力。

有一次马飞考了63分,马皓文兴奋地说这么短的时间,你能从倒数第一到倒数第五,我就说你是个天才!

马飞从小就对航空很感兴趣,而马皓文自然是给足了他空间去“玩耍”和探索,同时引导马飞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他说: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靶子,连箭靶子都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呢?

电影《银河补习班》剧照:邓超鼓励儿子

马飞在父母马皓文这里获得了认同感,自尊和自信,最终如愿以偿地成了一名宇航员。

作家毕淑敏曾说过,孩子的成长首先是从父母的瞳孔中确认自己的存在。

所以每一个啃老的孩子也并非生来就是啃老的,个体会把父母给予的评价和反馈“内化”成不一样的自我,所以父母的养育方式才是决定孩子未来的关键。

作者:蝎子的瞳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