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教授谈起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说了几个家长和老师应该遵循的原则,用“什么比什么重要”的句式来阐释教育理念,我感到很受启发。 以下是我记录的史教授说的几个“重要” 人比事重要 心比理重要 过程比结果重要 引导比指导重要 关注孩子需求比提要求重要 孩子有想法比大人有想法重要这几个“重要”,让我一下子产生了共鸣,很可惜,由于时间太短,史教授讲得比较快,也没有过多展开阐述。我根据笔记和印象,再加上我自己的理解,选取其中某个角度谈一下,可能比较肤浅或有曲解,请史教授以及大家见谅,也可以在留言中讨论。 第一,人比事重要。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史教授说:由于我们太把事当事,以至于顾不上把孩子当人。 什么意思呢? 在孩子的成长中,会发生很多事情,有好事,也有坏事。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家长更多关注的,不应该是事情本身,而应该是这件事情对于孩子长大成人的作用,要由事转到人。 用这样的观念来看待孩子身上发生的事情,坏事也可以变为好事。比如孩子“犯错误”这样的事,看起来是坏事,但是,犯错误对孩子成长来说,很可能比成功的意义更大。如果我们坚持“事比人重要”,就可以让孩子不断从错误中学习,在错误中成长,从错误中感悟出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当然,人比事重要,还有很多其他内涵,我先简单说到这个层面。 第二,心比理重要 家长和老师经常会在孩子出问题时,急于给孩子讲道理,以为这就是对孩子负责任,总觉得大人比孩子懂得更多道理。其实,这个时候家长最应该做的,是关注孩子的内心,将心比心,与孩子同频共振。 孩子遇到难事,做了错事,不可能没有情绪,先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或者心理上的问题,然后再去和孩子商量如何解决问题,怎样攻克难题。 先赢得孩子的心,然后再去分析那个理。 这样去做,可以防止家长的道理讲了一箩筐,孩子情绪上根本不接受;也避免家长老师一着急,孩子也跟着更有情绪,陷入一种负面的循环。 第三,过程比结果重要 虽然高考这个结果很重要,但是,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并非只是分出输赢胜负。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比简单要一个高考成绩的结果更重要。 很多家长就是在这种只追求结果的执念中,让孩子步入了歧途。他们不管孩子成长中遭遇了什么问题,只要孩子考试结果不理想就会否定孩子,以成绩来定输赢,导致孩子心理扭曲,甚至考上大学后出现了心理问题。 第四,引导比指导重要 孩子成长缺不了家长的指导,但是真正让孩子更快成长的不是指导,而是引导。 引导孩子,就是相信孩子的能力,王阳明说过“吾性自足”,家长可以运用启发式让孩子自己悟出道理。 在这一点上,家长可以学一学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先不告诉孩子怎么办,而是通过巧妙地问孩子一些相关问题,让孩子自己得出答案。 孩子自己通过家长的引导后悟出的结论,更容易记忆深刻,也更能用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第五,关注孩子需求比提要求重要 家长有许多想让孩子去做的事情,也有许多想让孩子改变的行为或习惯,于是,家长们会对孩子提出很多要求,有时候会让孩子应接不暇,甚至疲于应付,也会产生逆反。 其实,家长应该想一想,你提出的这些要求是不是符合孩子的特点,是不是孩子需要的?家长有没有问问孩子:你有什么需要,你的需求是什么? 如果从孩子的需求出发,引导孩子的的发展,会比单纯提要求更能让孩子接受。比如,孩子此时需要来自家长的理解,你却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孩子提出各种要求;孩子本来需要帮助,你却对孩子数落不休。 重视孩子的需求,就是从孩子实际出发来教育引导他的发展,而不是家长想当然地提出要求。 第六,孩子有想法比大人有想法重要 有些家长想法很多,但是却不去探寻孩子到底有什么想法,甚至用自己的想法来代替孩子的想法。 其实,我们要培养的是会思考、有独立意识的孩子,不是培养只会听从命令的机器。 所以,当孩子的想法和家长的想法有分歧时,家长应该意识到,孩子有独立思考能力了,这很好,然后问一下自己,为什么孩子会这样想呢? 家长要带着好奇去看待孩子的想法,与孩子进行平等交流,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去压制孩子的想法,而是经常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孩子养成思考的习惯。 以上是我的粗浅解读,抛砖引玉,各位可以对这几个“重要”说一下自己的想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