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承良好家风 赓续红色血脉|曾国藩:读书 作文 做人

 良辰美景奈何天 2021-11-10

「本文来源:四平微报」

曾国藩:读书 作文 做人

曾国藩(1811—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瞩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曾国藩教子有方,有口皆碑。在他写给儿子曾纪泽、曾纪鸿的书信里,集中体现了他的教子三法。他要求儿孙辈作文、做人首先以读书为本。他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苦心教育,深有成效。他的两个儿子诗文书画俱佳,长子曾纪泽自学精通英文,成为清代著名的外交家;次子曾纪鸿研究古算术取得相当的成就;他的孙辈、曾孙辈里也相继出了诗人、教育家和学者。

曾国藩的家教严而得法,细而有章。既合乎封建社会的规矩,也合乎家庭生活的规范;在体现官宦世家传统的同时,不忘逆境、困境之历史教训。他认为,不居大位不享大名,或可免于大祸大谤。他虽身处高位,但时时负有危机感,他经常嘱咐家人:“须时时作罢官之想。”连自家门外挂匾也不可以写“侯府”“相府”的字样,他认为“天下多难,此等均未必可靠”。

曾国藩的教育中规中矩,以平实之心看待官位和金钱,遵循俭以奉身、勤以救民的治家信条。同治六年五月初五致欧阳夫人的信中,有一段典型的曾国藩家训:“夫人率儿妇辈在家,须事事立个一定章程。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能从勤俭耕读上做出好规模,虽一旦罢官,尚不失为兴旺气象。若贪图衙门之热闹,不立家乡之基业,则罢官之后,便觉气象萧索。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望夫人教训儿孙妇女,常常作家中无官之想,时时有谦恭省俭之意,则福泽悠久,余心大慰矣。”他还致信家中儿媳、侄妇、女儿等众女眷要坚信“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的道理。

按理说,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就是为了莘莘学子中举做官而设的,有了一官半职,就能登堂入室,就有荣华富贵。而久居官场的曾国藩想法与一般人不一样,他目睹官场政坛的种种险恶,不但自已随时做好罢官准备,也不要儿孙做大官,“尔曹惟当一意读书,不可从军,亦不必作官。”在他的晚年,甚至经常流露出对做官的厌恶情绪,他说“余生平最怕以势利相接,以机心相贸,决计不作京官直督”。他曾多次借口身体有病,要求辞官还乡,但清廷都没有给予“恩准”。同治八年二月十八日,他在给长子曾纪泽的信中说:“吾自初二接印,至今半月,公事较之江督任内多至三倍。……竟日无片列读书之暇。做官如此,真味同嚼蜡矣。”他要求儿子不做官、不从军;要求家眷“莫作代代做官之想,须作代代做士民之想”。这些应该是他心意的真实流露。

在曾国藩的心目中“唯有读书高”,唯读书能学到做人、谋生的真本领。他认为,读书乃寒士本业,切不可有官家风味。他对读书有一套严格的要求,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态度。在给儿子的许多信中经常提到,交待也十分详尽。如:“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欧、虞、颜、柳四大家是诗家之李、杜、韩、苏,天地之日星江河也。尔有志学书,须窥寻四人门径。”“凡大家名家之作,必有一种面貌,一种神态,与他人迥不相同。譬之书家,羲、献、欧、虞、褚、李、颜、柳,一点一画,其貌既截然不同,其神气亦全无似处。尔以后读古文古诗,惟先认其貌,后观其神,久之自能分别蹊径。”

曾国落认为,人的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有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古代精于相法的人也说,读书可以变换骨相。古称“金丹换骨”,曾国藩说“立志”则是换骨的金丹。

曾国藩家教的宗旨强调平民化。他在家信中反复告诫儿子:“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曾国藩要求自己的儿孙之辈:“钱不可多,衣不可多。事虽至小,所关颇大。”他嘱咐儿子:“银钱田产最易长骄气逸气,我家中断不可积钱,断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读书,决不怕没饭吃。至嘱!”他始终认为,处兹乱世,银钱愈少,则愈可免祸;用度愈省,则愈可养福。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遭此乱世,虽大富大贵,亦靠不住,惟勤俭二字可以持久。

曾国藩从小接受封建儒家教育,6岁入塾,8岁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读周礼、史记选。21岁考取秀才,28岁中进士。曾国藩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了进士,于是便留居京师,十年连升十级,37岁升为礼部侍郎,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成为中国近代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反复对家人儿孙们说,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对于曾国藩这样的大人物,能确立这样的思想是很不容易的。

曾国藩教子,做到身教重于言教,这也是他能取得成效的原因之一。他经常反省自己,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教之后辈。他说:“早起是先人之家法,无恒是吾身之大耻,不重是尔身之短处。三者皆尔最要之务。”他在军营中一边做事一边坚持读书不止,同治六年七月二十二的信中说:“今年奇热,余度夏甚苦,然看书未甚间断。”他还对自己、夫人和儿子纪泽说过这样的话:“享名太盛,必多缺憾,我实近之;聪明太过,常鲜福泽,尔颇近之;顺境太久,必生波灾,尔母近之。”他常惧自己盛名之下,恐有不恻,时时警惕自己做人、办事自律谨慎,并以此教导儿辈和家人。

供稿:市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崔路伟 郭雨倩

主编:张学志 监制:孟立君

四平日报新媒体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