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厉害的人,在这三件事上很执着

 布衣粗食68 2023-10-26 发布于湖南

一位大学校长曾说过:人与人之间,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坚持。

此前,总是片面地认为,这只是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的话语,后来才明白,在人生的修行中,真正厉害的人,无非就是在坚持着自己的坚持,并最终以此与众不同。

在以下三件事,他们很执着。

01

言传身教,读书比衣食更重要。

在古代士大夫看来,读书比衣食更重要。

清代王障在《今世说》记载,顺治年间的户部尚书(相当于财政部长)梁清标教育子弟家法醇谨”,要求子弟们即使是走路的姿势进退的方式都必须符合礼仪。

并且严格规定除了当时视为正统学问的理学著作和有关经世济民的书籍之外,小说、野史之类的杂书一律不许阅读。可见其对子孙们读书的重视程度。

作为晚清名臣也是大学者的曾国藩对后代的读书教育相当关切。

他在写给当时9岁的儿子曾纪鸿的家信中写道:“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教育9岁的儿子要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这样的期许较之一般的俭朴教育显得境界更高。

而后曾国藩直接教育儿子如何做:“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尔宜举止端庄......

曾国藩是这样教育晚辈的,他自己一生,也是如此严格自律的,正是他的言传身教,对于曾氏家族的家族可持续发展都奠定了扎实基础。

真正厉害的人,从来不是简单地将读书当作“出人头地”的一条捷径,而是当作一种家风传承,世代弘扬,以此,让整个家族在书香氤氲中,永续永昌。

02

以身作则,勤俭节约持家久。

古往今来,都不乏劝谏人们勤俭节约的名言佳句:

“古今多少兴亡事,成由勤俭败由奢。”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

“君子以勤俭立德,小人以勤俭图利。”

真正厉害的人,总会把勤俭节约当作“持家”的必备。

封建时代,皇帝是最大的“官”,《续世说》里记载,唐文宗太和三年,朝廷一改官场奢靡之风,提倡节约简朴。

一天,唐文宗的女婿韦处仁戴了条漂亮高档的夹罗头巾来见他,皇帝老丈人说:“由于赞赏你家世代门第清高素雅,不尚虚华,所以才把公主嫁给你。像这么豪华贵重的头巾,不适合你啊!”

驸马羞愧难当,从此不敢再用高档奢华的衣饰,而是把精力放在学业上。

一家治则一国治。但凡持政的皇帝意识到了这一点,哪怕没有建功立业,也能在“守江山”上不出差错。

皇族如此,其他人也莫不如此。

宋代吴处厚的《青箱杂记》记载,后周大臣李肪于朝代更迭后,再任宋朝的官职,并且深得宋太祖宋太宗的器重,担任宰相。

原因是他为人勤劳节俭,忠厚朴实,“在先朝,未尝倾陷一人,可谓善人君子”。

其实,他持家教育后代也很有一套,“家法尤严”。尤其是在经济上实行平均配给。

他要求在京城当官的儿子们,所得工资不许私自动用,连同老家庄田的收人一起存入家族的总库房里,然后向家族各房平均分配生活津贴。

“月均给之,故孤遗房分皆获沾济”。

家族团结和睦,欣欣向荣,不仅深得时人称颂,也为后人所敬仰。

不难看出,一个家族的发达,总归与“勤俭节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03

保持沟通,心与心永远在一起。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一生的“班主任”,孩子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往往是父母的“复刻”,也是整个家庭精神面貌的几种体现。

因此,为人父母,最大的成功,莫过于对孩子教育到位,在良性的互动中,将毕生经验倾囊相授。

清代王士祯的《池北偶谈》记载,明神宗时的礼部尚书、大学士沈鲤在京为官,经常写信给“留守”河南商丘老家的儿辈,对他们的约束极其严格:

出行上,不许儿辈“出入公门,招惹是非”,“拜客只可骑马,不可乘车”;

在衣着上,要求家人子弟“衣服勿太华美,器用宁可欠缺”;

产业上,要求自家减少田亩,不要多积财货,不要购置太多的房产田地“使身终之日,留下争端,自取厚名”,等等。

并且,他还经常写信提醒儿辈遵纪守法。

此外,沈鲤还要求儿辈多做善事:每年冬天做一百件棉袄施舍给穷人,对于亲戚中的穷苦者、孤寡者,也要经常接济等。

他在家书中教育儿辈:“大抵盛极则衰,月满则亏,日中则昃,一定之理。惟有自处退步,不张气焰,不过享用,不作威福,虽处盛时,可以保守。”

正因他为人正直,为官清正,被推崇为一代贤相。也因他深谙谦虚礼让、谨言慎行,家中香火得以绵延兴旺。

04

结束语

当下的我们,无不渴望获得人生最大的成功,那便是家和万事兴。然而,却又总是放任自己,有时沉溺在所谓的“简单的快乐”中,有时,又被急功近利的欲望带偏,逐渐自私、冷酷、懒惰和麻木。

而真正厉害的人,只当自己的生命是借来的,总在不断地雕琢自己,朝着“圣人”的方向努力。

他们所坚持的道义、奉行的人生哲学,看似吃苦、吃亏,却是一个家族改天换命的秘诀之所在。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