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國藩家族190年間教育出240位英才的家庭教育秘密

 海倫娜 2017-07-19
曾國藩家族190年間教育出240位英才的家庭教育秘密

中國古代有兩個不同的傳家理念,一個是傳給有形的財富,一個是傳給無形的精神。什麼能夠傳之久遠,有形的不一定久遠,它有生有滅,有盛有衰,唯有精神財富可以長久地傳承。民間也常說,「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這是人類的大智慧。曾國藩一生對子弟諄諄教誨,子孫後代能人輩出,他的教子和治家經驗有哪些呢?

古語有云「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一個品行高尚、能力出眾的君子,辛辛苦苦成就的事業,留給後代的恩惠福祿,至多五代就消耗殆盡了。但曾氏家族卻代有英才,曾國藩的後代哪怕到了六七代,沒出過一個廢人、一個紈絝子弟。

曾氏家族對治家非常重視,曾國藩的祖父就很重視家庭教育,但形成很好的家風還是在曾國藩一代。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少時也是一個紈絝子弟,30多歲改邪歸正,對他的三個兒子管得很嚴。到了曾國藩,他更加註重家庭教育,把「修齊治平」作為自己的目標。

曾國藩家族歷經一百多餘年而長盛不衰,人才輩出,這在中國社會中是很少見的。這些和曾國藩的家教都是密切相關的。那麼曾國藩的家教有什麼成功之處呢?

1

曾國藩家書的成功

不同時代的人們對曾國藩做出過不同的評價。然而無論是誰,只要認真讀過《曾國藩家書》,就不得不嘆服他那深邃的、極具特色的家教思想和家教實踐。在如今各種思想交織碰撞的時代,對於我們保持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會風氣,有很多可以借鑒的地方。

讀《曾國藩家書》,我們首先感受到的,是曾國藩對家族的極強的責任心。曾國藩是家中長子,族中長孫,是家族中責任最重的一個人。曾國藩對諸弟的學習和成長是非常盡責的。

他給弟弟寫家書,多長篇大論,其功夫不在寫翰林大卷之下。諸弟的成長、成就,就是他的責任。這個責任,他負得辛苦,也負得愉快。曾國藩為家族付出了巨大的心力。他的家書之所以寫得好,無它,用心而已。

這個家書,當然不止可以教育弟弟和兒子,還可以在更廣泛的時間和空間範圍內影響人。所以曾氏家族的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乃至今天的曾氏後代,仍然可以從中汲取巨大的精神力量。

事實上包括我們,都可以從中有很多收穫。《曾國藩家書》非常成功,現在成為最流行的一種讀物。這說明大家認可曾國藩的理念。這是曾國藩在家教方面的成功的第一個方面。

2

曾國藩對後代的職業選擇

而曾國藩治家靠的不僅是家書。他在家教方面成功的就是曾國藩對後代的職業選擇。

咸豐六年九月二十九日夜,曾國藩寫信給紀澤,表達了他自己對子孫的價值取向:

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

二百年前,中國社會百姓都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都能做大官,二百年後還是這樣,看來人性的頑固,並不因時代與環境的變遷而變遷。中國人不論做什麼,到最後還是想做官:讀書是為了做官;做隱士其實也是想做官;做生意的發了財還想買個官來做;種地的農民發了家也想買個官,哪怕是買個頭銜、虛職也快樂無比。這箇中原因值得深思。大概是因為在中國社會,做官壟斷了大部分資源,無官職的百姓不得不屈從於他們。哪怕無須屈從的富人,也擔心官員侵犯他們的利益,買個官帽,可以做個護身符;其次也可以顯示門第和身份,與官員平起平坐,面子上也好看,在其他人眼裡,地位也高。



然而,二百年前的曾國藩卻一反常人所願,不希望子孫做官。箇中原因就在咸豐五六年間曾國藩的處境,這二年是曾國藩一生處境最為艱難的時候,由於非官非紳的身份,想辦的事處處受制約,軍事上也是最艱難的時候,坐困江西,兵少將寡,與地方官場關係也因此產生不愉快,越是這樣,籌餉、進兵,兩方面都越加艱難。深深體會了官場的炎涼,曾國藩看透了做官之難。自己既了上了這條船,不希望子孫後代再走這條路。

相反,做個君子就不一樣,雖然衣食起居全靠自己,但只要勤奮肯干,吃得苦,身體上雖然累一點,但精神上要輕鬆得多,「可以處樂,可以處約」。處約,就是處在窮困中。

好在曾國藩自己服官二十年,一直不敢忘記農家本色,不敢稍染官宦習氣,飲食起居,尚能守寒素家風,極儉也可,略豐也可,卻不敢太豐。已經習慣了,也就不覺得不做官會有多大的苦。他總結一句名言:凡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何不一開始就儉樸一點,以免不做官後,受不了窮。

不要有代代做官的想法。做官是一時的事,居家才是一輩子的事。

這是一位飽歷人生風雨特別官場冷暖之後的父親,對子孫後代的殷殷囑托。

」做讀書明理之君子」,這就是曾國藩家教的定位,也是他家教的核心價值觀。明確了這一點,我們就不難明白,為什麼曾國藩長年帶兵在外,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非常少,全憑寫信來教育孩子,卻能將孩子教育成材。

一個人的價值體系裡,怎樣的人生價值最大?

你怎樣,孩子就怎樣。這是千百年來顛扑不破的真理。

曾國藩並非不望子成龍,但他的龍和我們的龍是不一樣的,他的龍,不是高官,不是大款,而是讀書明理之君子。

君子是指人格高尚的人,在中國文化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在孔子看來,君子動必有道,言必有理,求必有義,行必有正。君子坦蕩無私,君子義利分明,君子智勇兼備,君子自強不息,君子厚德載物,君子中庸合德,君子文質彬彬......

曾國藩還將天下家庭分成四類:一類是官宦之家,多隻一代享用便盡;商賈之家,勤儉者可以延續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樸者可以綿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可以綿延十代八代。這個類分得好,也分得妙。

它不僅分出天下家庭的現實狀況,歷史就是這樣,現實也正是這樣,而且分出了四類不同的家風。曾國藩雖然沒有解釋,官宦之家,為什麼只能享用一代便盡,但太多的歷史教訓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似乎不用解釋,其實,就是因為這類家庭的官宦習氣太重,驕奢惰怠,凡是貪受奢華,慣習懶惰的人,沒有不敗之理。

曾國藩曾經指出:家敗離不得個奢字,人敗離不得個逸字,討人嫌離不得個驕字。俗話說,驕奢淫逸,是敗亡之兆,個人如此,家庭如此,做官如此,軍事如此,國家也是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