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文明来源于东海

 兰博2000 2021-11-10

华夏文明的最早来源是东海。我大胆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有三:第一是对基本的地理知识的判断,第二是对众多的考古发掘分析,第三是对广泛的传说的梳理。

大量的碳14数据证明,最后一次冰川期是距今7-1万年。而中国是1.8万年前冰川期的作用达到巅峰,长江口比现在靠东600千米,黄海和东海的海平面比今天低了150-160米。

也就是说这个阶段渤海全部是陆地,黄海几乎全部都是陆地,东海的大部分也是陆地。而今天的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远在内陆的非沿海地区。

由于这个阶段地球气温降低、海洋面积缩小、陆地和冰川面积扩大,而今天和华北和长江流域又偏向内陆,当时比现在要干冷。

根据地质分析,黄土的范围当时分布到了长江流域,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草原和暗针叶林广布,降雨量比今天低了一百至数百毫米不等。

也就是说今天的东部地区那时候是干燥偏冷的,类似现在的内蒙东南部气候,是远远没有今天宜居的。

而真正宜居的地区是当时的东部沿海,也就是现在的黄海和东海地区,这是基本的地理常识判断。

文章图片1

从当时地图看东海沿岸才是最宜居地区,今天的华北平原是内陆干旱地区

而这个阶段考古发掘主要成果有二,第一是北京的山顶洞人类遗址,距今3.4-2.7万年。第二是甘肃秦安大地湾文化,距今6万至5000年。

山顶洞人在北京这个阶段是短暂居住,因为距今4.4-2.8万年是冰川期中间的间冰期,较为温暖。距今2.8万年间冰期结束,山顶洞人的遗址到了距今2.7万年结束。无论是灭绝也好,还是迁移也好,说明间冰期过后此地不再适宜人类生存。

而大地湾文化处于天水地区,比北京要偏南一些,文化遗址从6万年前一直延续到距今5000年,保持的较为完好。从6万年前到7000年前的5个文化层,大地湾文化都是独立发展的趋势。

但从距今7000年的第6文化层开始,大地湾文化开始明显带有东方仰韶文化的痕迹。而此后附近的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都明显属于仰韶文化。这说明大地湾文化在距今7000年左右开始被仰韶文化代替。

这也可以说明山顶洞人也好,大地湾文化也好,都不是华夏文明的主要源头。

文章图片2

大地湾文化出土陶器

我们把目光再向东南地区看,距今12000-6500年在江南地区发现了良渚文化,这个年限也是碳14测定的。良渚文化的遗址至今发掘出了135处,玉器、陶器、木器、竹编、水稻、村落、祭坛、贵族墓葬等等广泛存在。可以说已经处于向文明社会的过渡阶段。

而同时在这个地区还有良渚古国、古巢国、有巢氏、燧人氏、伏羲和女娲的传说。

而良渚文化在6500年前突然消失了,消失的原因就是世界各个文明都出现的大洪水传说。

我们再回到地理的部分,距今1万年左右地球开始进入了全新世,气温开始上升,降雨量增加,各地的冰川开始大规模融化,海平面上升。

根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数据,距今6000多年的时候海平面一度比今天高23米。

文章图片3

海平面上升后

根据中科院的气候模型看,距今8000-6000年之间也是气温的高峰期,比今天要高2-3度。

鉴于冰川和海洋过于庞大,对气温肯定得有反应时间,海平面上升肯定滞后于温度的上升。因此浙江所的数据与中科院的模型是完全符合的。

而近6000年气温虽然也有波动,但整体上是较为平稳的状态,没有对海陆形态造成较大影响。

而中科院与浙江所的研究成果,正好与各地大洪水的传说可以对照上。也可以解释良渚文化突然消失的原因,那就是被海水淹没了。

在良渚文化同期稍后,浙江也出现了距今7000-5000年的河姆渡文化。从类型上讲,河姆渡文化与良渚文化有紧密的关系,担任从考古发掘来看,河姆渡文化没有良渚文化繁荣。

而安徽也出现了凌家滩文化,距今5500-5300年,与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也关系密切,尤其与良渚文化有一脉相承的痕迹,水平相当高,但是影响力并不广泛。

文章图片4

良渚文化分布图

我们再把目光投向北方。

在河南出现了距今9000-7800年的裴李岗文化。裴李岗文化较为繁荣,在舞阳、新郑、郏县、长葛、汝州、巩义等河南中部偏西地区广泛分布。出现了酿酒、水稻和原始占卜用的契刻,与安阳的甲骨文有惊人的相似。

裴李岗文化虽然稍晚于良渚文化,并且有相似之处,但是并未发现双方有继承关系的证据。

距今7000-5000年出现了更为繁荣的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可以明确肯定源于裴李岗文化。

仰韶文化东到河南、西至甘肃青海、南达湖北、北抵内蒙古乃至河套地区。包括湖北、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内蒙古九省区,有河南仰韶村遗址、河南双槐树遗址、河南庙底沟遗址、陕西半坡遗址等等,共发现5000多处。是最为庞大的史前文化。

仰韶文化虽然庞大,但是发展水平并不高于良渚文化,甚至在手工业和墓葬等方面还低于良渚文化和凌家滩文化。但仰韶文化的水平不低于河姆渡文化。

文章图片5

绿色为仰韶文化区

与裴李岗文化同时稍后,河北西南部出现了距今8000-7600年的磁山文化,没有裴李岗文化繁荣,双方有相似之处,但是没有发现继承关系的证据。

与磁山文化同时,内蒙古东南部出现了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

而随后在内蒙古东南部和辽西地区的辽河流域发现了著名的红山文化,红山文化遍及内蒙东南部和辽西地区,影响范围仅次于仰韶文化,也比较繁荣。时间与仰韶文化同期,大约也是距今7000-5000年。

有意思的是红山文化与仰韶文化、磁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以及当地的兴隆洼文化都有密切的关系,有点集大成者的意思。但红山文化影响力不如仰韶文化,繁荣程度不如良渚文化但高于仰韶文化。

文章图片6

在仰韶文化的后期,又出现了三个非常有意思的文明,就是湖北为核心的屈家岭文化、四川为核心的三星堆文化、山东为核心的大汶口文化。

屈家岭文化距今5300-4600年,被认为是荆楚文明的源头。虽然与仰韶文化有交流,但是与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有更多相似之处,并且对仰韶文化是呈扩张进攻的态势。有人把屈家岭文化称为湖北龙山文化。

三星堆文化距今5000-3000年,被认为是古蜀国的源头。墓葬方面深刻受到良渚文化的影响,青铜文化又极为发达,丝毫不弱于中原和荆楚文化,并且还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比如中原的青铜器以鼎等炊具和餐具为主,而三星堆的青铜有非常著名的人像,这是发现最早的个人崇拜。还有青铜面具和青铜树。

文章图片7

而大汶口文化距今6500-4500年,大汶口文化有几个鲜明的特色:15-20岁年轻人拔牙,口中长期含石制和陶制圆球,随葬品有獐牙、或者类似獐牙的器物和龟甲。并且从墓葬中可以看出明显的阶级分化。大汶口文化给人的感觉是比较暴力的,应该是比较能打的群体。

距今4500-4000年出现了龙山文化,这是继仰韶文化之后又一个影响区域较大的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地区,辽宁、河北、河南、陕西和江苏都有龙山文化的遗址。并且明确的发现大汶口文化是龙山文化的源头。

1931年在河南安阳后冈遗址,发现了典型的上层商文化、中层龙山文化、底层仰韶文化的遗址。

文章图片8

红点为仰韶、蓝点为龙山

至此史前的考古发掘基本上罗列完了,接下来进行梳理。

第一波是数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和大地湾文化,山顶洞人消失了,大地湾文化转变为仰韶文化,这一波可以忽略不计了。

第二波是江南的良渚文化,距今12000-6500年,距今9000-7000年的河南的裴李岗文化、距今8000-7600年河北的磁山文化、距今8000-7000年的内蒙的兴隆洼文化,他们之间缺乏联系。

第三波是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浙江地区的河姆渡文化。距今均7000-5000年左右。其中红山和河姆渡文化都与良渚文化有关系。

第四波是距今6500-4500年的山东大汶口文化、距今5500-5300年的安徽凌家滩文化、距今5300-4600年的湖北屈家岭文化。大汶口文化比较独特,而屈家岭文化有红山文化的痕迹。并且这两个文化都有向仰韶文化扩张的趋势。而凌家滩文化几乎与良渚文化一致,但是影响力小缺乏其他发现。

第五波是距今5000-3000年的四川三星堆文化和距今4500-4000年的龙山文化。三星堆文化有良渚文化、红山文化和龙山文化的痕迹。而龙山文化明显是继承了大汶口文化。

文章图片9

梳理之后我们发现有三个重要源头和一个异类:

第一个是江南的良渚文化,也是最早的,影响了南方的所有文化和辽河的红山文化。

第二个是稍后河南的裴李岗文化,影响主要是后面的仰韶文化。

第三个是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影响了后面的龙山文化。

还有一个辽河的红山文化,虽然不是源头,但是对良渚、仰韶、磁山和兴隆洼文化都有吸收,并且还影响了后面的屈家岭文化,算一个异类。

文章图片10

我们再回到1.5万年前冰川巅峰期的地图看一看就会发现,良渚文化在长江口向东还有600公里宽的地盘,如果把东海、黄河和渤海的陆地都算上,这是面积将近100万平方千米的广阔平原地区。

在当时气候比今天干冷的情况下,当时最宜居的地区应该在今天的长三角与古长三角之间的东海地区,我称之为古东海平原。

根据地理常识来看,我甚至可以大胆判断这个古东海平原才是繁荣的良渚文明核心地区,在杭州发展的良渚遗址只是良渚文明的最西侧而已,是冰山一角。真正的良渚文明早已被淹没在波涛汹涌的东海之下,要不然无法解释如此发达的良渚文明从何而来。

而伏羲作八卦、女娲炼石补天、有巢氏在树上造房子、燧人氏生火,这些传说应该都是出现于冰川期结束之后,冰川消融、气温上升、降雨量大增、古东海平原大面积被上涨的海水淹没。

只有出现这种情况,作八卦祈祷上天、炼石补天、在树上居住、生火不方便这些事从逻辑上才能解释的通。

根据浙江考古所的研究,当时海水上涨超过今天海平面23米,结合地形判断,这个阶段东海、黄海、渤海、长三角、华北平原东部先后被海水淹没。

长江中游和华北平原中部也沦为沼泽,云梦泽的长期存在和后来的大禹治水也可以佐证这个观点。

良渚人赖以生存的平原全部被淹没,所以文明退化,良渚人只能向西部浙江、安徽的山上迁移。

而裴李岗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我认为他们的先祖应该是在良渚文明发达的时候在黄海地区的海滨地区居住,以当时的干冷气候黄海海滨的条件明显不如东海。所以他们的文明不如良渚。

在海水上涨的时候,裴李岗文化是先西迁的一支,也有可能是海水初步上涨的时候被大汶口文化的人排挤走的,后来发展成为庞大的仰韶文化。

而大汶口文化的人明显是后迁移的一支,这时候华北平原已经成为海水和沼泽,他们无法向西迁移,留在了沂蒙山区和胶东丘陵。由于大汶口文化当时四面都是海,生存艰难,所以只有能打的人才能活下来。所以大汶口文化看起来也比较暴力。

至于红山文化有磁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痕迹,我认为他们是有良渚人的可能的。因为良渚人如果是居住在古东海平原的话,肯定是长江南北都有分布。

在海水上涨的情况下,长江沿线肯定是比海水最先侵入倒灌的,从江变成海峡或者海湾逐渐变宽,将良渚人一分为二。住在江南的良渚人向浙江、安徽发展。住在江北的良渚人只能向北发展。

由于华北平原也大部分成了海水和沼泽,这个过程中他们只能向山东和河南的山区丘陵前进。但山东是剽悍的大汶口文化,河南是已经站稳脚跟的裴李岗文化。他们只能继续向北,接触到河北的磁山文化,接着继续向北,达到辽河地区,与当地融合成为红山文化。

而且在当时气温比现在高、降雨量比现在也高的情况下,辽河流域中上游也是相当宜居的地区,反而是辽河下游、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一片泽国。

文章图片11

在6000年以来气温逐渐降低的情况下,辽河的中上游就不那么宜居了,而海水也逐渐向东收缩,华北平原和长江平原逐渐重新露出。所以红山文化的人南迁重回故里,由于黄海、东海甚至华北长江平原的东部没有恢复为陆地,所以他们的南迁到达了湖北地区,所以湖北的屈家岭文化有明显红山文化的痕迹。

而在华北平原恢复为陆地的同时,大汶口文化发展到龙山文化,既然黄海去不了,只能大规模向西发展,仰韶文化就和龙山文化有冲突和交流了。

而南迁到湖北的屈家岭文化发现南方并没有适合大规模发展的平原,也只能再掉头向北,往河南方向发展。

所以仰韶文化的后期,从考古遗址中很清晰的发现了与龙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的冲突。

而河姆渡文化则向南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古百越的祖先。

三星堆文明则守着四川宝地发展。

而以黄土高原为核心的仰韶文明发现华北平原开始宜居的时候肯定也要想向条件更好的黄淮海地区发展。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及附属的屈家岭文化则围绕着黄淮海平原展开了中原逐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