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星堆文明时期,长江下游有良渚文明,黄河流域有什么?

 百家杂评 2021-03-25

虽然夏朝是否存在,还没有找到确切的考古证据,但考古结果显示,距今五千年时,中国已经进入文明时代,“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不是自夸,而是有着确凿的证据。

良渚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年—4300年,庞大的古城、精美的玉器、复杂的水利系统等等,无不预示着这里曾经存在过一个令人震惊的辉煌的上古王国。整个良渚文化圈,涉及江浙多地,甚至山东的两城镇遗址、琅琊古城,安徽巢湖的凌家滩文化等,都与良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广汉,距今5000年—3200年,出土的文物令世界震惊,尤其是出土的青铜器,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说句可能夸张一些的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数量,应该比西方出土的同时代的青铜器总量还要多。

一直以来,在中国人传统认知中,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根在黄河流域,那么在良渚文明、三星堆文明初始阶段,中原或黄河流域有什么对应的文明?

01

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最早的是位于河南舞阳的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7500年,保护区面积5.5万平方米,始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贾湖遗址最广为人知的三宝是贾湖酒、骨笛、龟甲上的刻符(或为甲骨文最初源头),其中贾湖酒是世界上最早的酒,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笛子,贾湖刻符是中国最早的龟甲契刻,显示出距今8000年前后时贾湖先民已经发展出璀璨的文化,与同时期西亚两河流域的远古文化相映生辉。

紧随贾湖文化之后的是裴李岗文化,因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而得名,距今8000年—7000年。与贾湖文化相比,裴李岗文化有了明显的进步,尤其是发生了中国最早的农业革命,进入锄耕农业阶段,整体处于以原始农业、手工业为主,以家庭饲养和渔猎业为辅的母系氏族社会。与同时代的中国其他地区遗址相比,裴李岗文化处于领先地位。

裴李岗文化之后,中国进入仰韶文化阶段,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以彩陶为重要特征(如下),距今7000年—5000年。所谓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按照考古学惯例,于是就将同时代这一类遗址命名为仰韶文化,考古认为“华夏”一词中“华”的概念应该出自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中晚期,发现的规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质的是双槐树遗址,学者称之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位于河南巩义市,处于河洛文化中心区,距今5300余年,遗址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780米,残存面积达117万平方米,有3处共1700余座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有九个陶罐模拟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城内还有礼祀遗迹以及制陶作坊区、储水区、道路系统等。毫无疑问,这就是一个上古王国。

比仰韶文化略晚一些,在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也出现了一个极为发达的文化代表——大汶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大汶口遗址而得名,距今约6500—4500年。大汶口文化分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为山东龙山文化的源头,相传大汶口文化的首领是古史中的少昊氏。

总之,在距今5000年前,黄河流域的文明总体要比长江流域与四川更为发达,但在距今5000年前后,黄河流域文明迎来一次剧变。

02

距今五千年时,北方两大文明开始衰落,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先后衰亡。

所谓红山文化,起源于东北西南部,主要位于辽河流域,分布在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整个红山文化非常惊人,出土距今8000余年的石碓塑龙,这是中国出土的第一条“真龙”,还有各种精美的玉龙,以及牛河梁遗址中疑似女娲补天的布局等,但差不多在公元前3000年时衰亡。

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为何差不多同时消失?气候学家研究发现,距今大约5340年至5290年和距今5070年至4670年,中国发生了间歇性的干冷事件,可能导致食物短缺,最终两个文明迅速消亡。与这两个文明相似的还有位于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安徽的凌家滩文化,在距今5300年时也突然消亡。大溪文化与凌家滩文化都极为先进,其中大溪文化因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分布东起鄂中南,西至川东,南抵洞庭湖北岸,北达汉水中游沿岸,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西段的两岸地区。

在严酷的气候影响下,由于地理因素的原因,四川与江浙地区先民迅速恢复,先后建立了璀璨的三星堆文明与良渚文明,但北方地区却还在艰难的恢复中,直至距今4500年时才重新崛起了一股势力——龙山文化。

03

所谓龙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济南历城县龙山镇(今属济南章丘区)而得名,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距今4500年—4000年,以黑陶为主要特征(如上)。在龙山文化阶段,黄河流域发展迅猛,还发明出一套系统、成熟的文字等,很快就后来居上,超越了良渚文明与三星堆文明。简单粗暴地以古城面积对比可见,龙山文化时期的北方慢慢后来居上。

其一,城子崖遗址始于龙山文化的初始阶段,距今4500年—4100年,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龙山村,遗址总面积为22万平方米。

其二,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东西约2000米,南北约1500米,面积280万平方米,只比290多万平的良渚古城略小,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之一。有学者指出,陶寺遗址是帝尧故都,“最早的中国”。

其三,石峁古城位于陕西榆林高家堡石峁村,是迄今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总面积约425万平方米,距今4000年。关于石峁古城的主人,学术界争议很大,比如认为是黄帝、帝尧、帝舜等,各执一词。

更为重要的是,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黄河流域的社会迎来一次巨变,夏王朝的建立,让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从此中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黄河流域也成为中华文明的中心。而在夏朝建立之前,良渚文明神秘消亡;在商朝中后期,三星堆文明慢慢衰败,最后残余部分迁至金沙遗址。

04

西方考古是发现历史,中国考古是证实历史,那么上述文化遗址在中国古史中有何体现,黄帝、炎帝、蚩尤等各属哪一个文化?

司马迁认为三皇的历史过于离奇,因此《史记》中并未专门讲述三皇,而是从五帝开始记载。根据古史计算,黄帝大约出生于公元前2700年,处于仰韶文化、红山文化与龙山文化的过渡阶段,这时黄河流域爆发了一场争霸战。

《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唐朝司马贞的《三皇本纪》记载炎帝传了580年后黄帝崛起,因此炎帝可能并非特指某一人,而是指部落酋长的固定称呼,与之对应的是黄帝可能也是部落首领固定称呼。

按照仰韶文化衰亡的时间节点,炎帝可能是仰韶文化的代表,而黄帝应该是出自红山文化。《史记》记载黄帝“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说明黄帝可能是游牧民族出身,因此有学者综合考古发现推测黄帝是红山文化的后裔。由于天气原因,位于内蒙与辽西的红山文化向南迁徙,在这一过程中学习了黄河流域的农耕种植、养蚕造丝等,后人可能为了拔高黄帝,就将农耕、养蚕等发明之功全部归于黄帝。龙山文化向南迁徙,与黄河流域的代表仰韶文化的炎帝爆发了冲突,最终炎黄两个部落合并。

蚩尤来源一直成谜,随着良渚文明的研究深入,有一种观点认为蚩尤是良渚文明的代表,在良渚文明向北扩张或迁徙时与炎帝、黄帝部落发生冲突,最终被炎黄部落击败,于是蚩尤部落也慢慢成为炎黄一员。

炎帝、黄帝、蚩尤三个部落在战争中融合,逐渐形成了华夏民族,开创了辉煌的龙山文化。经过颛顼、帝喾、帝尧、帝舜等继承与发展,龙山文化在大禹时期达到巅峰,但也走到了末路,原始的部落联盟民主体系无法适应时代需求了,于是夏王朝诞生。

由此可见,文献中记载的上古历史,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大体上也能简略地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因此不能武断地全盘否定五帝历史,而是应该思辨性的看待。

综上,距今5000年前后,黄河流域的文明一度陷入低谷,良渚文明与三星堆文明更为璀璨,但在数百年之后,黄河流域文明恢复,并以更迅猛的速度发展,成为华夏文明的中心。数千年之后,良渚文明、三星堆文明的后裔,都成了黄河流域发展出的华夏族的一员。

值得深思的是,文明发展犹如赛跑,与竞赛区别在于,文明一旦落后可能就是灭亡,连古史上都不会记载一笔,仿佛根本不存在。如果不是挖掘出良渚文明与三星堆文明等遗址,后人根本不知道江浙、四川还有如此辉煌的上古文明,大概只会认同古史记载的“自古以来的蛮夷之地”的观点。放眼全球道理一样,落后就要挨打乃至灭亡,古今多少文明最后只能在博物馆找到一些痕迹,或者只能成为其他文明的一个“有益补充”。所谓“殷鉴不远,来者可追”,古今道理一样,如果中华文明在未来世界文明竞赛中落伍,结果会怎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