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星堆佐证: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共生互动

 MyBH 2013-12-13
引言:华夏先祖昆仑族团分别向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大迁徙
   
   
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著名人文史学家任乃强教授,依据对华夏文化源流的初步考辨指出:华夏古人类起源于青藏高原。他认为,我们的先祖只有一个民族即氐羌。氐羌族团始居于昆仑山北麓,大约在10000年至8000年前,华夏先祖族团由于物候变化的催迫,分两路大军分别沿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浩荡迁徙。这是一场历时两千年、绵延数万里、时走时停、沿途暂住流布、回旋往复、艰难曲折的长征,为了寻求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的空前选择。
   
上世纪九十年代大量新的考古发现,以及国内外历史人文学者的多方面考辨,较充分地证实了华夏民族先祖起源于青藏高原并且向黄河、长江流域大迁徙的可能性。不仅于10000年至8000年前由昆仑山向黄河、长江流域移民,而且早在12000年前青藏高原一批先民亦沿黄河流域迁移并在今安徽、山东一带下黄河,组成艟艨帆船队和涕竹舟船队的混合编队出海,过日本三千诸岛抵达扶桑墨池汤谷日出国,艟艨船队过天之浮桥到达秘鲁和中美注入,乘涕竹舟到中美洲墨齿国,或向北穿过朝鲜海峡谷、日本海峡、千岛群岛、鞑靼海峡、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到北美洲,然后再南下,另一支经穿越白令海峡冬季冰桥到阿拉斯加再南下美洲。从血液、DNA样本和基因组序测定印第安人和南美洲人属亚洲黄色人种,从文化形构和图腾崇拜可以看到印第安人与中国彝族人有深远的渊源关系,墨西哥玛雅文明和秘鲁印加文明与亚洲东方文明特征惊人偶同,日本人寻根认为是今川滇一带纳西族的后代,朝鲜、韩国文化隐现着大量西羌文化的身影。本文将重点述及华夏昆仑族团沿黄河、长江迁徙而致的一系列共生文明及其对东方文化的辉煌创造所奠立的坚实基础,东方“()()河文明的相互交融,和东方江河文明在世界古文明序列中的崇高地位,广汉三星堆文明与黄河长江文明的重要关系。
   
   
上篇:黄河流域文明创生与流布
   
   
古中国西北三皇伏羲、女娲、神农(炎帝)之后,5000年前,当文明曙光照临滔滔黄河和浩浩长江源头的时候,孕育出中华民族一个最伟大的英雄--黄帝。从此古中国步入英雄辈出、巨人崛起的英雄时代。先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无限崇拜把帝王将相酋长首领这些人传为神。
   
座落在豫西黄河中游南岸的河南渑池县有一个神奇的村庄--仰韶村。仰韶文化遗址已发现1000余处,距今7000年到5000年,主要分布于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上世纪二十年代初那些出土的红底上描绘着精美黑色图案的彩色陶片,在默默诉说着丰富的史前史,彻底打破了此前西方学者所谓中国没有石器时代的荒谬说辞。在仰韶轩辕黄帝铸鼎原,黄帝一统天下采铜在此铸鼎。那时人们已初步掌握了黄铜冶炼、红铜冷铸技术。
   
仰韶发现的目光骤然擦亮,转向黄河下游的齐鲁地区,在城子崖鹅鸭城惊喜发现一处黑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揭开神秘面纱。这是继仰韶文化发现之后中国史前文化研究的里程碑。龙山发现的黑陶杯其中一只重不及50克,器壁厚处1毫米、最薄处仅03毫米,人们称之为蛋壳陶龙山文化距今4600年到4000年左右。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京浦铁路复线工程动工意外挖出100多座大汶口墓葬,那远古灵魂6000多年的沉默后说话了。从昆仑山下来先期到达此地的先民部族中,6500年前以山东泰山为中心区域的大汶口人,创造了灿烂的中国东方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汶口勇敢而骠悍的男子平均身高172米,比仰韶文化的男子平均高出4公分。距今有5000年后,大汶口文化向北直达辽东半岛,向南扎入淮河流域直逼长江北岸。
   
距今6700年前,从昆仑山先期到达豫西的仰韶人其中一支,回转选择了华山脚下一片沃土生存--那就是陕西半坡。这一支仰韶人成为了半坡人,营造着远古时代的东方伊甸园,宽8米深6米的一条大壕沟内由半地穴式向地面建筑过渡的房屋是既能防御又能生活的天堂。
   
在甘肃、青海地区,人们又发现彩陶达至最高技术和艺术成就的马家窑文化,千变万化的彩陶纹样多达500余种。马家窑人是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000年前,从炎帝部族后裔中分离出来的仰韶人的一支,他们回首西行驻足青甘,成为古史中记载的羌人的祖先。
   
仰韶文化的另一支,应当属黄帝部族,沿黄河东岸与太行山麓之间的汾河北上,在今天河北省北部的桑乾河上游遇到了别一支文化的强力碰撞。处居辽西、蒙东南的喀拉沁左旗东山嘴--赤峰的红山文化,跨越年代为距今6000年到5000年。红山文化由此辐射吉林、河北地区。马蹄状玉发箍的出土地牛河梁积石冢是红山文化独特的墓葬形制,在积石冢旁边有一处砾石垒筑的三重圆形的三环石坛,外环正好是内环直径的两倍,来自于对冬至与夏至时太阳运行轨迹与运行速度的观察,派生出基于三环概念的中国传统宇宙盖天理论而反映了5000年前中国天文学最高成就。这片积石冢--三环坛分别祭地与祭天,就是中国最早的地坛和天坛!牛河梁一群神秘女人泥塑,其中最高一尊竟达5米,那威严而慈祥的老祖母形象就是人们对5000年前母系社会标志的先祖的顶礼膜拜。
   
华山周围仰韶、半坡的黄帝部族形成黄河中游豫、晋、陕华夏中州集团。黄河下游泰山周围的大汶口、红山的东方部族形成东夷集团,东夷集团既有早于黄帝部族的炎帝部族支系,也有昊帝部落的太昊、少昊部族,还有一位显赫而神秘的英雄--蚩尤。昆仑--华山--泰山,在黄河流域的大迁徙的起点、中点和终点矗立着三大航标,一并成为华夏民族的圣山、神山和国山。
   
   
中篇:长江流域文化创生与流布
   
   
当黄河流域大迁徙分流驻行,沿途创造了辉煌文明的同时,长江流域仿佛是一片远离征战、和平建设的金色地带,人们误以为这一带尚处于蛮荒时代,而把由昆仑山下来沿长江流域迁徙流布的部族称为南蛮民族的苗蛮集团。与黄河下游龙山文化几乎同一时期,距离今4600年到4000年的江汉平原石家河文化,已出现环绕宽大壕沟的超过100万平方米的城池,并且制造出令今人惊叹和倾倒的鸟禽兽形精美玉器。
   
同样在长江中游,洞庭湖一个偏僻村庄城头山1996年发现一座高出地面5米、城内面积88万平方米的古城,引起考古学界的强烈关注。城头山埋藏着经过四次建造的古城,第一次最早的城压在最下面,依次是第二次、第三次、每四次,压在最下面的古城是距今6000年前所建。有着东西南北四座城门的古城,城墙顶宽13米,墙基宽度达35米,墙外护城河宽30多米,东门一条鹅卵石大路约最早把阳光引进城中。挖开厚厚淤泥,一处和而今一模一样的稻田及旁边直径2米深15米的圆形蓄水池,由一条山沟相通立刻显露出来。那时长江中游江汉平原的稻作农业和彩陶艺术皆已出现。壮观的古城,精细的陶艺,鱼米之乡,这一切都显示着古长江文明的的高度发达。洞庭湖地区的种稻历史事实上可追溯到9000年前。从昆仑山下来沿长江流域东迁的一支先民可能比沿黄河流域东迁那一支更先到达中南和华东地区。
   
沿长江而下,从昆仑山来到浙江东部沿海的宁绍平原余姚河姆渡,距今7000年前的华夏先民,在原达4米的文化层中,把河姆渡人的河姆渡文化故事堆积到今天。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对这里进行大规模发掘,如果将这里发掘的稻谷堆积换算成新鲜稻谷,足有12万公斤,差不多够500人吃一年。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饲养猪、牛,种植蔬菜,还把最珍贵的象牙雕刻成华夏民族共同崇拜的太阳鸟。初来此地,为躲避洪水和野兽害虫,用木头建起高高的房子,就象树上的鸟巢,与黄河流域半地穴式人居完全不同,河姆渡人在木桩上架设龙骨承托楼板,再在上面立柱、架梁、盖顶而成防水潮的干栏式房屋,过着亲密无间的集体生活,大房子足有160多平方米,他们就是有巢氏。他们建造房屋使用了非常先进的卯榫结构包括复杂的燕尾榫和带销钉孔的榫以及很高工艺水准的地板企口拼接技术--一直沿用至今的中国木结构建筑最基本的要素,在当时可能还没有金属的7000年以前的石器时代就成功发明,其工程的艰巨和人们智慧的高超,简直让今人难以猜想。
   
长江下游泛太湖地区的浙江余杭良渚文化的发现和重新认定,揭开了距今5300年到4100年左右的缫丝技术和玉器制造之谜。据碳14测定,5000年前良渚人就已养蚕缫丝,7000年前这里就已有了蚕的形象。魅力四射的玉器多以透闪石、阳起石系列为原材料,称作比金属还硬的软玉,在还没有金属的石代,用什么方法刻画雕琢出如此繁缛而纤细的花纹呢?有的1毫米宽内竞微刻有5根线条,至今仍是不解之秘。
   
由余杭北行到瑶山--莫角山,高出地面58米的长方形土台,面积30万平方米,至少需1万人工作一年才能垒筑完成,祭坛的东、西、南三面还有12座良渚人坟墓。这是一支良渚军队北伐至距良渚文化中心数百公里的苏北新沂而留下的战死纪念地,是良渚人与大汶口人激战的结局。
   
话分两头,长江中游上段峡江地区,近年三峡工程文物抢救考古大开眼界,强力佐证着长江文化的悠久。丰都玉溪坪和忠县淦井沟哨棚嘴文化距今约4500年到7000年,反映出渔猎和农事兼有的经济形态,峡江地区与长江下游同时甚或更早地向新石器时期迈进。巫峡东段巴东楠木园文化、西陵峡东段城背溪文化、秭归柳林溪和宜昌杨家湾遗址,独特的刻画符号无法解读,应是早期文字的萌芽。巫山大溪文化清理墓葬208座、出土文物2000余件,屈肢葬和华美颈饰为长江新石器文化提供了特别的注脚。尤在忠县淦井沟,12米深的探坑底部往上数,自新石器时代、夏、商、周至宋、元、明、清每段地层,竟然堆积了5000年来绵延不绝的中国通史,是为绝无仅有的个例!三峡库区的考古发现使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长江,与黄河文化共生互动的长江文化,在长江三峡间如江水一样源远流长。长江三峡不仅是大江通道、自然画廊,更是中华文明和文明史的通道走廊。昆仑文化之一支一直沿长江上、中、下游流移,必经三峡。长期萦绕在考古学家脑海里为什么长江上游成都平原距今4500年左右的城址竟与长江中游湖北石家河遗址的同时代古城址会惊人相似的谜团,由此涣然冰释。长江文明的大发现,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摇篮只是黄河的狭隘孤立的观点和说法。
   
   
下篇: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和三星堆文明的奇崛形成
   
   
前述东夷集团内部,长江下游良渚人与黄河下游大汶口人的殊死激战,最终结盟。结盟的前提是,东夷蚩尤联盟集团要与黄河中游与自己同样强大的黄帝联盟集团就要展开大战,矛盾关系转化了。在黄蚩大战发生前,炎帝后裔部族与黄帝部族结成华夏集团部族联盟。大战大约在5000年前于河南东中部始渐接触。战争与和平从来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强权政治是国家与国家间、部族与部族间的国际关系的本质。为了和平与发展,双方扩充领土,争夺财富,选择了战争以分高下。
   
炎帝在世早于黄帝约600年,此前炎帝后裔部族同黄帝部族在结盟前也发生过小规模的争战。《史记·五帝本记》所载炎帝与黄帝当面打仗实则是张飞打岳飞一样的讹传。所谓炎黄之争炎黄结盟都是炎帝后裔与黄帝之间发生的。炎黄华夏集团蚩尤东夷集团的大战,即为历史著名的涿鹿之战。中原逐鹿,鹿死谁手?在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的交汇处,在某种意义上作为文明的催生婆的这场黄蚩战争,在可能还没有金属的冷兵器即石兵器时代,同样残酷而壮烈。在5000年后挖出的将士腿骨上,依然嵌留着威力相当于一颗今天的手榴弹的石箭难以拔出!战争的的结果是:东部黄河下游与长江下游联盟集团,同中西部黄河中上游联盟集团达成共识,建立了涿鹿战后的大中华联盟,加强了政治、文化、经济交流与联系,共同融合为后来的华夏族核心,为夏、商、周三代文明奠立了最初的基石。涿鹿之战,使历经数千年的新石器铜石并用(当时只有黄铜和红铜)英雄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而且使黄河、长江文明互动相融更为深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