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梦寐以求的一抹“宣红”

 liangdatushu 2021-11-10

明清单色瓷的世界,红色是极其亮眼的一抹,稍一例数就有有霁红、豇豆红、胭脂红......种种不一,各有千秋。

明宣德 红釉敞口盘 | 2013香港苏富比玫茵堂珍藏专场

成交价844万港币

鲜红釉,是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烧制的高温铜红釉。

其发色鲜艳浓郁,尤其是宣德一朝的鲜红釉是许多藏家心中的朱砂痣,被称为「宣红」「宝石红」。究其原因,大抵就是“量少价高釉色极美”。

明宣德 景德镇窑红釉盘 | 上海博物馆藏

但在琳琅满目的红釉瓷中,“宣红”凭什么能成为代表性的釉色?

首先想要知道一个时期的器物之特点,历史坐标轴的纵向对比很重要。

明洪武 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 | 故宫博物院藏

仔细观察上面这件洪武年间的红釉碗,我们可以看出与宣德朝的有较为明显的区别。洪武时期的红釉色泽不够纯正,略透桔黄,有些器物还会泛黑。

但此时代的红釉已比前代有了显著进步了。因为与青白黑釉相比,红釉的烧成晚了许多,真正意义上的铜红釉到了14世纪的元代才有,但多偏晦暗,釉色不均。

明永乐 鲜红釉盘 | 故宫博物院藏

较为均匀的高温红釉于洪武时期成型,到了永乐朝趋于成熟,能烧出较为纯净的铜红釉。看看上图的永乐红釉盘,是不是比洪武时期的颜色更鲜亮、釉色更匀净?可以说完全改变了洪武朝红釉瓷红中泛黑的不纯色调。

这样对比后,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宣德红釉是在前代的基础之上酝酿出的硕果。

明宣德 鲜红釉葵花式洗 | 故宫博物院藏

虽说永乐红釉也有胎质细腻、釉色莹润透亮等优点,也是历代藏家珍视的精品,但“宣红”更胜一筹的地方在于器型丰富。

永乐鲜红釉瓷多为小型器,而宣德红釉瓷除了盘碗,还有僧帽壶、梅瓶、香炉等各种形制的器物。

明宣德 鲜红釉僧帽壶 | 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上述的历史意义之外,宣德红釉瓷罕见稀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烧制困难,高温铜红釉对窑温控制的要求极高。

铜是变价元素,对还原气氛的细微变化较为敏感,所以想要烧出优质的红釉必须要让窑炉内的气氛和温度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这是非常难做到的。

明宣德 鲜红釉金彩云龙纹盘 | 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鲜红釉瓷器以永乐、宣德时产量最大、质量最好。此后因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生产渐入困境,产量锐减,成功之作就很少得见了。

明正德 鲜红釉盘 | 故宫博物院藏

如传世极少的正德红釉瓷器,可能当时高温铜红釉瓷器的生产已渐入困境。上面这件同样出自故宫博物院的鲜红釉大盘,釉色相对纯净度下降,釉层也没有那么肥润晶莹了。

明嘉靖 矾红釉梨式执壶 | 故宫博物院藏

据历史记载,宣德之后朝廷试图重烧鲜红釉瓷,却屡屡失败。低温铁红逐渐代替了高温铜红,宝石般光泽的鲜红釉也就没再流传下去。

虽说大家用“宣红”来代称宣德朝的鲜红釉瓷,和永乐红釉有所区分,但在对瓷器的整体辨识方面,还是会把“永宣红釉”放在一起,因为它们的共同之处很多:

明宣德 鲜红釉盘 | 故宫博物院藏

第一个辨识点是口沿的一圈洁白的白边,被称为「灯草口」。这是因为釉层在高温熔融状态下自然垂流,致使釉层变薄,最后显露出白胎之色。

「灯草口」的精妙之处是流釉的整齐程度。流釉适可而止,使得器物既露出了白胎,又不至于露出太多,呈现出的效果就是整齐的红白分明的一圈白边。

永宣红釉的第二个特征是器物多见干净的白胎底。口沿胎色洁白,底足施白胎略透青色。

最后,永宣红釉的釉面呈现橘皮纹理,这是因为釉层中含有的大量气泡通过釉层表面外逸而留下的细微凹坑痕迹。

工匠们突破技术限制的高超控温能力、对器物塑造的审美能力,共同造就了富有生命力的一抹“宣红”。

永宣红釉制造的中断有着明王朝没落的因素,委实是一种遗憾,这也是为何当今拍卖市场罕见这两朝红釉官器的重要原因。

明宣德 鲜红釉描金云龙纹碗 | 故宫博物院藏

宣德红釉瓷器在单色釉世界树立了一座瑰丽的高峰,它是后世仿制的标杆,更是中国古典审美的集大成之作。

清康熙时恢复了高温红釉瓷的烧制,在仿制“宣红”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红釉品类,这就是可以另外衍生出的新话题了~

参考文献:

《陶瓷中国》

《红釉瓷器考》

《明代永宣瓷器鉴定要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