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知力>思考力,磨练你的感知力

 翻来译去默磨语 2021-11-10




读日本,看世界
跟随翻译人,接近更原味






▼编译按▼

      活跃在美国大都会美术馆、波士顿美术馆,并在耶鲁与哈佛深造过的神田房枝先生出了一本新书《磨练感知力——像观察绘画那样看世界的技法》,提出可以通过欣赏绘画来提高感知能力。

       人先有感知,才会引发思考,正因为如此,有的人脑袋瓜不错,却因为感知力欠缺而出不了相应的成果,所以感知力开始受到商界人士的关注,看看感知力是怎么回事吧……



在看不到未来的时代,思考原本具有的力量就难以发挥,此时,成为思考之前提的认知,也就是“感知(perception)”,就显示出其重要性了。“将目光投向何方,感受到了什么?”、“感知到的事实又该怎么解释?”——在所有知性生产的“最上流”中,都存在着这样的感知过程,人们往往被这种“初始启动”所左右。在仅靠“思考力”就能获取平衡的时代即将结束的现今,最先应该磨练的是“思考'以前’的能力=感知力”。

磨练感知力
明明思考力很强,却不能大显身手?


人类的知性生产是由“知觉→思考→执行”这三个阶段构成的,在接受眼前的信息的同时,进行解释(〈1〉知觉),并对此在解决问题和作出决策的基础上(〈2〉思考),落实到实际的交流和行为表现中(〈3〉执行)。比如从M&A的准备到会议安排,从房间的翻新到孩子的学校选择,甚至每天的购物,所有的一切都在让我们经历着这三个阶段。

“时代需要具备何种资质的人才”这样的调查虽然在世界各地都很普遍,但其中却藏有某种倾向。

例如,广为人知的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会议”在预测能够释放技术可能性的人类技能需求会不断高涨,同时也强调创意能力、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说服能力及交涉能力等的重要性。

另外,美国的大学和雇佣者协会(National Assi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Employers)是按沟通能力(写作)、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的顺序,日本总务省的《信息通信白皮书》则按逻辑思考、企划构思能力和创造性、人性资质的顺序,列举了人们被要求的资质。

总的来说,排在前面的是属于“思考力”和“执行力”的范畴,这样的倾向,只要是在“获得信息=知道什么”本身就很贵重的互联网以前的社会中,不逆向而行的话,今后也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吧。

很遗憾,感知力别说排在前几位了,甚至连榜都没能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感知力可以说是全球规模的一个“盲点(black spot)”吧。

感知力的作用很难被注意到,这是因为感知力是在解决问题、作出决策、交流和行为表现等看得见的东西的深处,就如心脏般地进行工作。感知肃静地为思考、交流和表现输送血液,让它们充分运转,实际上却是将职业生涯和人生强有力地向前推进的中枢。

为眼睛可见的活动,成功与否是显而易见的,而且也容易得到他人的评价。另一方面,感知本身大多停留在个人的脑内过程中,也不会特意被语言化,所以在不显眼的时候就会与思考和执行合流。但是,感知却是充分发挥思考力和执行力的条件,所以只有磨练自己内在的感知能力这个盲点,才能创造出最佳的知识收成。

即使掌握了相当优秀的逻辑思考力、对说服及交涉都十分有用的沟通能力,如果缺乏作为其大前提的感知能力(接受信息及赋予意义)的话,最终甚至有可能无法用好那些逻辑思考力和沟通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